APP下载

机器人发展引发的未来的思考
——基于物转向、生态中心主义、道义论的解析

2016-11-01赵玉群陈晓英

关键词:中心主义道义现象学

赵玉群 陈晓英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机器人发展引发的未来的思考
——基于物转向、生态中心主义、道义论的解析

赵玉群陈晓英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纵观整个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由机器到示教机器人再到智能机器人,由工业机器人到农业机器人再到第三产业机器人,由初级、单一化、单领域到高级、多元化、多领域,根据其演变规律,可以进一步设想由无伦理、无道德、无责任到有伦理、有道德、有责任的机器人的演进,寻找升华机器人伦理的“奇点”。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奇点不断临近,之前设想的机器人是否具有道德,人类是否允许机器人具有道德、机器人伦理与人类伦理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愈发显得重要。基于这一思考,机器人具有伦理是否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机器人伦理;奇点;物转向;生态中心主义;道义论

一、“物转向”下的机器人未来的发展

伦理学中的“物伦理学”、符号学中的物体语义学、分析哲学语境中的人工物研究等等都是物转向的展现,但是物转向的实质却不相同。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其摆脱先验研究路向,关注经验研究;在伦理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其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关注物的伦理性;在生存哲学中,物转向意味着开始摆脱理性传统,关注身体研究,现象学的物转向意味着摆脱先验意识,关注语境[1]。就科技哲学而论,物转向研究的是由先验到经验的转换,这就需要究根溯源,从现象学以及后现象学的视角去解析。

“经验转向”一词最早是由汉斯·阿特胡斯在其讨论技术哲学的书中提出的,他曾经出版《技术的尺度或职业》一书,该书内容包含海德格尔、刘易斯·芒福德、汉斯·约纳斯等第一代技术哲学家的思想。随后他又出版了《从蒸汽机到受控机体:在新世界中思考技术》一书,本书认为当时的技术哲学家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被称为“经验转向”。换句话来讲,当时的一些新的技术哲学家对现有的技术哲学研究方法、体制等不满,因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经验转向。与科学哲学的转向相比,技术哲学的转向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科学哲学转向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库恩,研究技术哲学转向的哲学家被称为建构主义者。那么为什么要从后现象学的角度去解析物转向?因为后现象学是用经验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这种技术问题就包含机器人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这种从先验研究到经验研究的转变,也是物转向在后现象学中的映射。所谓后现象学是一种修正的混合的现象学,这是因为,其一,后现象学认识到实用主义在克服早期现代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中的作用,在正统的实用主义中发现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将现象学误解为主体性哲学,避免其被认为是反科学的、沉溺于观念论或唯我论的;其二,后现象学通过变更理论的使用发展出一种严格的分析方法,是对具身和人类主动的身体知觉的更深入的现象学理解,对生活世界的动态理解[2]。后现象学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技术哲学方法论。

胡塞尔在《几何的起源》中曾经指出这些起源既包含知觉经验又包含人类的实践,这个起源有一个不变的本质部分,那就是它所存在的世界是一个由事物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事物,包括人的存在,都具有物体性,这种物体性又包括技术的物体性和人工物的物体性。现象学或者后现象学是对技术的批判和研究,技术的物体性也在此框架之内,也可以称为“技术现象学”,该词是唐·伊德早期的研究成果,目的是研究人类经验技术的范围和形式。技术现象学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具身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参与环境或世界的方式,尽管人们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但很多这样的活动都包含了对人工物或技术的应用[3]。机器人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机器人环境与人之间的具身关系,这种环境也包含机器人所带来的伦理与社会环境,存在于人们的经验中;另一种是它异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并不都是指示性的,也可以将技术作为准对象甚至是准它者,这就是“它异”[4]。以简单的医疗跑腿机器人为例,它能够将东西精确地送达目标,看护老人的机器人能够陪老人聊天,丰富老人的感情,这样的机器人变成了人在技术现象学环境中的一种映射,甚至将来也有可能具有人类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和权利,因此不能仅仅把它看做是一种技术或者人工物,这种转变也是机器人的一种物转向,即由先验到经验,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物伦理。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从内在、外在、语境三个方面去理解。内在主要指的是科研人员、制造商等对机器人发展产生的影响;外在主要是社会因素对机器人发展产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语境主要由环境、伦理等组成,机器人在某个语境中才具有它所指的特殊内涵,比如桌子,人们只有在使用时,它才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先验的语境论,那么机器人的使用与否,机器人对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前探讨的技术哲学中的“物转向”比经验转向更具广度和深度,科学哲学中的物转向更注重理论和科学的解释,也称为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转向”。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更侧重于技术哲学,即现象学里的后现象学。在此框架内研究机器人的经验走向,即研究机器人是否能够像人一样具有道德和情感,是否可以背负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约翰·冯·诺依曼曾经说过:“一个议题围绕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以及由此被改变的人类生活方式展开。从谈话的内容来看,我们人类的历史将走向一个‘奇点’,在此之后,我们所熟知的人类生活将不复存在。”[5]机器人的发展达到这个奇点后,诸如是否具有道德和情感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因为奇点之后将会是另外一个更为宏观、美好和先进的世界。

二、生态中心主义下的机器人发展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系统观,也是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中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路线;从广义的角度讲,即把整个自然界的存在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不仅包括人和自然界,也包括非人类的存在物。这一思想是在批判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延伸发展了生态中心平等主义的价值观,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和谐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应该如何去理解?首先,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也是万物的尺度,把人作为一切价值的来源,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伦理原则只适用于人类,一切道德关怀只适用于人类或对人类有价值的实体,并不适用于动物以及非人类的存在物。其次,自然及其他非人类的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如果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去看待机器人,其也只不过是人类的工具而已,只具有工具价值,并不具有道德关怀或者伦理原则。最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笛卡尔进一步强调:“人与动物和其他存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和语言能力,动物由于缺乏这些品质,它们充其量只能被看作是自动机器,人对动物和自然没有义务,除非这种处理影响到人类自身。”[6]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具有理性和语言,因此才具有内在价值,而人类之外的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伦理守则和内在价值,充其量只是人类达到自己目的、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坚持物种利己主义,坚持人类理性第一原则,排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和伦理存在,其自身是有缺陷的。

在完整的系统的伦理学中,伦理规则和道德关怀的对象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其他非人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待机器人伦理学,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康德曾经指出人的理性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价值的标准,因为理性存在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语言符号又是判断是否具有理性的重要依据,动物虽然具有自身的语言但不被人所理解,再加上动物并没有符号概念,不能表达普遍概念,不具有理性,也没有伦理和道德关怀可言。但是,机器人不同于动物,机器人本身就有自己的符号和语言,比如计算机编程的C语言、C++、VB、VC、FoxPro、Delphi等,这说明机器人本身也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具备相应的伦理和道德关怀的。因此,站在生态中心主义去考虑,这种道德关怀需要放宽自己的限定范围,把非人类存在物也纳入自己的范围。人类中心主义把道德关怀的对象限制在人类,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利己主义行为,同时也是独断的、不公正的和不合乎逻辑的,一种健全的道德体系不仅要把道德价值扩展到非人类动物,还应扩展到一切存在物[7]。如果说人享有道德关怀资格,那么任何一种客观的道德标准也会赋予非人类的存在这种资格①Bernard E,Rollin.Animal Rights and Human Morality[M].New York:Prometheus Books,1981.p3~22.。

站在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去看待机器人的发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把整个机器人伦理当作是一种整体的系统观,在这个整体的系统中,机器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应当具备道德关怀,超越了人工物的存在,如果机器人突破了奇点,超越了人类的智慧,那么机器人可以被视为具有道德责任和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机器人不仅能做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能达到一种理性世界存在的善和自我实现的善。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的意思指的是自然界、自然万物和人的自由、自然规律和准则。人们和自然相处时,主张理性为自然立法,要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既包括人类也包括非人类的存在,要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万物演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其中也包括机器人的发展。阿伦·奈斯曾经说过,让河流自己流淌,这句话与海德格尔的“让事物作为事物所是的事物而出现”异曲同工。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去考虑,长远来说不仅损害了人本身的利益,而且也对自然万物造成伤害,这种思想虽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毕竟是局部的、片面的,既不利于机器人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再者,人类中心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祛魅的哲学”,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去看待机器人的发展更是一种“祛魅的方法论”,如能实现机器人伦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以生态中心主义的系统观理解机器人伦理学,达到一种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平等主义,这种自我实现和平等可以说是至臻至善。

三、背负一定“道义”的机器人的发展

国内道义论的发展比国外更为先进,这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家族本位社会”或“群体本位社会”的产物,所以,在义利观上,中国的正统儒家总是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这里的道义论把“明道”、“正义”视为目的,作为道德价值自身,而排除了道德价值的功利性,在道德境界上超脱了功利的追求,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8]。在国外,道义论最先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用知识阐述了何为道德,柏拉图则强调道德归于理念,并在理念中得到发展,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一种至善,这种至善就是一种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升华。柏拉图坚持整体优于个体,一般优于特殊。之后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是一种相互保证正义的约定,这里的“约定”为契约的较早形式,后来发展成为社会契约论学说,在这里“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始终是和社会正义及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随后,霍布斯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体现出道义的存在,但只是偏向于理论的形而上的研究,最后便是康德的道义论。

道义论也可以称为义务论,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文的两个术语,属于康德伦理学的一部分。康德认为道德使人类具有存在意义,失去道德,人类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康德所说的行为性道德既不注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不注重行为的动机或原则,只注重整个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决道德的规律性、纯洁性、普遍性等问题。道德的纯洁性指的是在道德律这一最高原则下,人们才能达到一种至善,这种善是无条件的、单纯的,这种善是纯粹理性下的抛弃经验主义的善,是实践理性下具有行为导向和伦理德行的善,这种善也是遵循自然规律和自有规律的。那么康德笔下的道义论到底指什么?其实康德的伦理学始终都是义务论的,也就是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律,在自由行为和自由意志的框架内达到一种善,在这里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为性的道德理论。道义论的核心一方面指义务,另一方面又指责任,责任是指在尊重法律或规律的前提下达到的一种行为的必然性,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而只能出于责任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14.。康德曾经说过,有理性的本性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着,由此推演出一些规律和命令,比如“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9]。这个“自身就是目的”可以理解为自身所蕴含的自在目的的准则和普遍的有效性。那么机器人可以看做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也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曾经对人来讲是一种工具,但现阶段的发展属于一种人工行为体的存在,将来有可能发展为人工道德行为体,或者是具有道德产出的道德共同体。从目前来看,“机器人能成为人吗”这个命题还无人能回答,但是并不是无解的。从道义论的基础上看,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是一种向善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对机器人的一种期望。

康德认为,一切命令式都是必然地按照某种善良的意志来规定行为的公式①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222.。命令可以分为假言和定言两种,假言从一定角度看是一种善良的行为,包括或然的实践原则和实然的实践原则,包括技术的、工艺的、实用的和福利的,而定言命令则是一种必然的实践原则,包括德行的、自由的、道德的。康德认为只有定言命令才算得上一种规律,其他的只能成为是一种原则。这种善不仅是实践方面的,而且是一种道德的愉快,机器人要想达到这种善,或多或少要牺牲一些经验原则,实现一种意志自律,遵循实践规律,因为现阶段所研究的机器人伦理更多的是一种人的伦理或者是一种由先验转向经验的伦理。

康德的道义论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这种普遍倾向于整体性或者系统性,在整体主义前提下发展出社会道德立法原则,这个原则是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出一种道义性,进而发展为一种道义准则,之后为了寻求幸福和美德,达到一种自我实现。针对机器人未来的发展,可以用图1来阐释其发展与道义论的关系。

1985年,阿西莫夫在其三大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第零定律②第零定律也称为第四定律,即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的整体利益,或袖手旁观人类的整体利益受到伤害。,并增加了第六条和第七条定律,第六条指机器人在不违反前四条定律的前提下,应遵循相应的道德行为准则与人类合作,共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世界和谐。第七条指人的伦理与机器人伦理应相互促进,相互监督。道义论由形而上发展到形而下,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或者说现实意义,比如科学发展观就体现出一定的道义论意义,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其公平、正义、平等的理念与道义论不谋而合。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更贴近道义论的职业道德观念正成为主流和普遍的实践标准③[意]布鲁诺·西西利亚诺,[美]欧沙玛·哈提卜.机器人手册[M].《机器人手册》翻译委员会,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p1203.。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教授史蒂夫·托伦斯曾经就人工行为体提出两个有关道德的概念“道德接收”和“道德产出”,他认为机器人伦理更应该体现为一种道德产出,因为机器人本身就是一种病态体,因为它不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因此既可行善,也可作恶,是一种道德上的病态体,道义论可谓是对症下药。

总体来看,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当然不能仅仅从物转向、生态中心主义、道义论这几个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还应综合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来分析机器人发展的前景及所带来的影响

四、结语

21世纪被称为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或者机器人时代,也有人把机器人革命称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机器人的发展越来越快,不断地扩展到多领域,发展越来越多元化、智能化,机器人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机器人伦理学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却不是被广大受众所理解和认同的,所以机器人伦理学发展到现阶段并不是一种完善的应用伦理学,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或者呈现出一种标准化。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是一种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发展,是一种由先验到经验、由感性到理性、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由或然到实然的发展,也是一种道义论基础上的至善的发展。

纵观这个科学技术哲学和伦理学发展史,有着千年历史的人文学科,也有着大量的文献和科研成果。单论伦理学的发展,其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年代并不久远,即使希波克拉底誓言①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诫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给出了一个非常古老的伦理学起源。机器人的研究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机器人伦理学也将会开辟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1]杨庆峰,闫宏秀.多领域中的物转向及其本质[J].哲学分析,2011(1):p158.

[2][3][4][美]唐·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30,p55,p57.

[5]李婷.人与机器共同进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p69.

[6][7]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17,p23.

[8]方毅.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对立及其超越[J].学术交流,2008(8):p21.

[9]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p225~226.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of Robotics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ingly Turn,Ecocentrism and Deontology

Zhao Yuqun Chen Xiaoy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 121000,China)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robot,robot develops from machine to teaching robot and then to the intelligent robot,from industrial robot to agricultural robot and then to the third industrial robot,advancing by the primary,simplification,single area,diversified,multiple areas 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its evolution law,we can imagine that the ethical“singularity”of sublimation robot can be sought by following the evolvement from non-ethic,amoral,irresponsibility to ethic,moral,responsibili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singular point is constantly approaching.It is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thin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ether robot has moral;should robot has moral;whether robot’s ethic are consistent with human ethic.If robot has moral,the following problems would be smoothly done or easily solved:should it be considered as the ontology of“thingly turn”;whether robot possessing ethic is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bot ethic;singularity;thingly turn;ecocentrism;deontology

N02 TP242

A

1671-6639(2016)01-0055-05

2015-12-05

本文为“辽宁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13DB165)的成果。

赵玉群(1988-),男,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陈晓英(1964-),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道义现象学
从中心到切线:现象学心理学的当代反响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现象学研究力作:《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
——兼论现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评介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人类中心主义的赞成和反对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