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锥形束CT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

2016-10-26谢红亮曹洋森孙永健刘永明

系统医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锥形靶区放射治疗

谢红亮,曹洋森,孙永健,刘永明

上海长海医院放射治疗科,上海 200433

锥形束CT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

谢红亮,曹洋森,孙永健,刘永明

上海长海医院放射治疗科,上海20043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应用于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接受放射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80例,运用锥形束CT扫描,获取扫描图像。记录扫描结果,对扫描结果超过误差限度的患者进行重新扫描。结果80例患者身体左右、人体头脚、前后方的误差值在纠正后明显减小,纠正方向包括平移和旋转方向,纠正前和纠正后的误差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应用于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可以极大减小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但是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消瘦等现象,会影响摆位误差值,因此在后期检查中需要注意这些变化,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锥形束CT;盆腔肿瘤;摆位;放射治疗

盆腔肿瘤常表现为盆腔肿块,是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男性与女性都可能遭受这一疾病的困扰,但一般女性较男性多。盆腔肿瘤的隐匿时间较长,肿块有足够的时间长大。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案,是治疗盆腔肿瘤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和化疗。在放射治疗中,控制摆位误差,提高局控率,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该次研究选取了该院收治的盆腔肿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放射治疗,记录了治疗过程并对其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此探讨锥形束CT应用于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接受放射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38~69岁之间,平均年龄(48.7±4.2)岁。所有患者中,患宫颈癌30例、直肠癌27例、前列腺癌15例、卵巢癌8例。

1.2方法

获取CT计划图像: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让患者排空膀胱,然后饮用500 mL白开水[1]。让患者双手放到头上,保持抱头姿势,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患者身体。检查人员需要在患者中心体表处用铅点做标记,然后根据检查要求,用Philips大孔径16排螺旋CT扫描患者盆腔,扫描条件为120 kvp、400 mAs,扫描范围从第二腰椎下缘至坐骨结节下缘5 cm,5 mm层厚无间距扫描,重点扫描可疑区域,并标出靶区[2]。获取锥形束CT图像:在Synergy加速器下,使用千伏级CBCT获取XVI图像[3]。一般在患者开始接受放射治疗前,需要进行锥形束CT扫描,并且在每日接受治疗前都需要接受检查,这样可以直观的反映患者的治疗情况。扫描参数是120 kV,1040 mAs[4],必须要360°无死角扫描。

1.3图像匹配、摆位误差

图像的匹配可以由系统自动实现,无需人工干预。一般由系统自带的XVI软件自动完成图像匹配[5],匹配的范围包括图像中的人体骨结构以及肿瘤。每1名患者在接受初次检查后,设定的匹配范围不再改变[6]。将计划图像与锥形束CT图像匹配后,便可以发现二者的摆位误差。用x表示身体左右,用y代表人体的头部和脚部,用z代表前后方向[7]。检查人员可以手动匹配,也可以让系统自动匹配,以此来校正摆位误差。校正完成后,需要再次应用锥形束CT扫描,获取比较准确的肿瘤图像及所在位置。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这8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了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了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8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进行了锥形束CT扫描,记录扫描结果并分析。发现身体左右、人体头脚、前后方的误差值在纠正后明显减小,纠正方向包括平移和旋转方向,纠正前和纠正后的误差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平移方向的摆位误差纠正前后数值统计[(±s),mm]

表1 平移方向的摆位误差纠正前后数值统计[(±s),mm]

组别(n=80)纠正前纠正后平移x y z tP 0.726±2.143 0.006±0.412 2.950<0.05 2.125±4.798 -0.417±0.879 6.980<0.05 -1.396±3.124 -0.125±0.899 -6.213<0.05

表2 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纠正前后数值统计[(±s),°]

表2 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纠正前后数值统计[(±s),°]

组别(n=80)纠正前纠正后旋转u v w tP 0.326±1.143 0.156±0.412 2.584<0.05 -0.165±1.798 0.117±0.679 -4.102<0.05 -0.396±0.624 0.005±0.399 -7.549<0.05

3 讨论

盆腔,俗称“小肚子”,包括人体盆腔腹膜及腹膜外的部分,该部位的器官较多,且发病部位多隐匿于皮下,不容易发现。发现后,短期内可能不被人们重视,导致肿瘤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生长,最终危及人的生命。盆腔肿瘤是对盆腔内肿瘤的统称,主要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直肠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疾病[8]。一旦患者在检查中发现盆腔肿瘤,必须要尽早接受治疗,否则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目前对肿瘤的治疗主要以化疗和放射治疗为主。相对于化疗,放射治疗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放射治疗技术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控制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导致中国摆位误差控制水平提升的重要背景,是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过大,导致治疗效果较差,检查人员不能减少图像误差,治疗人员难以合理把握放射治疗的位置,导致治疗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由于放射治疗位置偏差,影响了患者正常的机体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减少摆位误差,提高靶区的精确度[9]。相对于纠正前的误差,纠正后的误差都明显减小,可见将计划图像与锥形束CT图像匹配,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摆位误差并纠正,可以极大地减少摆位误差。但是,这种方式只能纠正摆位误差,并不能完全消除误差[10]。总的来说,该次研究中的80例患者在接受锥形束CT扫描获取扫描图像后,所有患者的身体左右、人体头脚部、前后方的误差值均明显减小。但是,摆位误差不仅受到扫描仪器和扫描技术的影响,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接受检查的患者膀胱充盈度、体重等等。这些因素往往是不能控制的,因此,不解决这些问题,便难以完全消除摆位误差。要尽量减小平移和旋转方向身体左右、人体头脚部、前后方这六个方面的摆位误差,必须要让患者在接受检查前排尿,并饮用足量的水[11];在检查时需要用大孔径CT机扫描患者盆腔,重点扫描可疑区域,并标出靶区,获取CT计划图像;然后获取锥形束CT图像。将CT计划图像与锥形束CT图像进行匹配,匹配完成后,观察二者的误差并记录误差值,对于误差值较大的患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调整后再次测量,直至误差值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可以纠正过度,否则可能会由负方向误差转变为正方向误差,如旋转方向的v轴,纠正前的误差值为(-0.165±1.798),纠正后的误差值为(0.117±0.679)。负方向误差与正方向误差的绝对值相差不大,就是纠正过度的表现。检查人员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在纠正误差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纠正过度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做好误差纠正工作,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放射治疗中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靶区的精准度。同时,在后期治疗中,还要根据患者体重变化等适当调整放射治疗的靶区,并根据误差值计算出靶区外放计量值,保证肿瘤的边界也可以得到彻底的治疗。

该次研究选取了该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接受放射治疗的盆腔肿瘤患者80例,运用锥形束CT扫描,获取扫描图像,并记录扫描结果,将计划图像与锥形束CT图像匹配,找出摆位误差并不断调整,调整后再次进行锥形束CT扫描。研究结果显示,身体左右平移方向的误差在纠正前为(0.726± 2.143)mm,在纠正后为(0.006±0.412)mm;人体头部和脚部平移方向的误差在纠正前为(2.125±4.798)mm,在纠正后的误差为(-0.417±0.879)mm。而在近期,部分业界人员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在于探讨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对摆位误差及PTV外放的参考价值。研究发现出错原因主要有定位人员参考点标记错误,型号错误等,出现摆位误差的比率为20.3%,需要重新摆位。纠正后,身体左右平移方向的误差为(2.09± 1.34)mm,人体头脚部误差为(1.53±1.14)mm[12]。与该次研究结果相比,纠正后的误差值均大于此次研究结果的误差值。同时,此次研究还发现出错原因主要有患者膀胱充盈度、体重以及技术等等。克服这些难点后,摆位误差大大减小。

综上所述,锥形束CT应用于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摆位中,可以极大地减小盆腔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但是由于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消瘦等现象,会影响摆位误差值,因此在后期检查中需要注意这些变化,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1]戚涛,王红勇,彭晓光,等.锥形束CT扫描分析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546-547.

[2]方呈祥,孙海燕.盆腔肿瘤放疗的锥形束CT应用分次间、内摆位误差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15):1685-1686.

[3]吴君心,谢志原,王永川,等.应用锥形束CT研究盆腔肿瘤放射治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J].肿瘤学杂志,2013,19(4):245-248.

[4]郭纪慈,黄大钡,余建荣,等.不同图像引导方法对盆腔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精度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5,10(4):357-359.

[5]彭庆国,尹勇,余宁莎,等.三种体位固定技术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2):974-983.

[6]梁少强,黄荣,石锦平,等.CBCT在盆腔肿瘤放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2):35-39.

[7]吴君心,谢志原,林育毅,等.应用锥形束CT对盆腔肿瘤放疗计划靶区外放距离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3,19(4):328-330.

[8]钟幸,王瑾,许峰,等.56例腹盆腔肿瘤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在线与离线摆位调整频率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3,22(4):333-334.

[9]徐久宏,张军宁,王建平,等.盆腔肿瘤图像引导放疗计划靶区外放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12(17):2807-2808.

[10]李功祥,李险峰,黎妲,等.机载影像系统在盆腔肿瘤精确放疗摆位中的临床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4(3):175-178.

[11]杨永留,袁亚文,黎世秋,等.盆腔肿瘤精确放疗真空袋固定技术探讨[J].海南医学,2013,24(4):534-535.

[12]李明.锥形束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15,21(9):678-681.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ne Beam CT in Radiation Therapy for Pelvic Tumors

XIE Hong-liang,CAO Yang-sen,SUN Yong-jian,LIU Yong-m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Changhai Hospital of Shanghai,Shanghai,20043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e beam CT is applied to the diagnosis of pelvic tumor radiotherapy beam position.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treated 80 cases of the pelvic tumor treat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using cone beam CT scan,scan images.Record scanning results,patients with more than the result of the scan error limit for scanning again.Results 80 cases of patients around the body,the human head foot,the compute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correcting the error of the values,correct direction including translation and rotation direction,correc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correcting the error,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Cone beam CT is applied to the place of pelvic tumor radiation therapy,can greatly reduce the beam position error in pelvic tumor radiation therapy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adiotherapy.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But due to appear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ngular wait for a phenomenon,affects placement error value,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in the later inspection,minimize the measurement error.

Cone beam CT;Pelvic tumor;Placement;Radiation therapy

R73

A

2096-1782(2016)09-0121-03

10.19368/j.cnki.2096-1782.2016.09.121

2016-06-15)

谢红亮(1982.4-),男,安徽枞阳人,本科,放疗技师,研究方向: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放疗物理和技术)。

刘永明(1963-),男,上海人,本科,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肿瘤放射物理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liuymsh@163.com。

猜你喜欢

锥形靶区放射治疗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4D-CT在肺转移瘤个体化精准放疗中的研究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诊治老年钙化根管的应用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
锥形流量计尾流流场分析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