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全面质量成本

2016-10-21张臻瑜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质量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质量成本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对质量成本展开研究,因此,传统质量成本的概念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进步已逐步显露出了其不足之处。所以,深入研究全面质量成本,对于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可靠性及经济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面质量成本;传统质量成本;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对质量成本展开研究,质量成本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质量水平的提高,质量成本的下降對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传统质量成本的概念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进步已逐步显露出了其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拟将质量成本的概念拓展为全面质量成本,来深入研究质量成本,这对于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可靠性及经济性具有指导意义。

一、质量成本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要研究全面质量成本,首先有必要对质量成本作一些简单的了解,因为全面质量成本是在质量成本的基础上提出并进行延伸的。质量成本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伴随着市场经济中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结合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与质量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有关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国内外普遍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量检验。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根据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主张企业内部专业分工,实现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其特点主要是进行质量的检验工作,尤其限于事后检验,由于不能预防废品的产生,因此不能减少因废品而造成的损失。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阶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过程质量进行控制,改变了过去陈旧的检验方式,同时突破了单纯事后检验的局限,逐步实现了预防控制的要求,把质量管理的工作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上,但忽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能动性,加之数理统计本身相对深奥难懂,影响了这种方法的普及,限制了它的发展。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A·V·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等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这一思想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即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成本控制的核心观念的加强,控制的技术方法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体现在向着更多的领域延伸和应用,成本管理向质量领域的渗透,促进了质量与成本的结合,推动了质量成本的形成。

二、传统质量成本概念的缺陷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经营目标从狭隘走向全面。传统质量成本观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一)传统质量成本观一般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阶段

产品的质量成本必须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等整体过程来考虑。好的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由于设计原因造成劣等品,将使企业付出极大的代价。这里有一个质量成本传递公式,即1:10:100,也就是说在设计时只需花1元钱就可以改正的错误,如果将它传递到制造过程可能就需要花10元去改正,甚至更多,以此传递。可把这一过程称为质量成本的放大过程,由此产生传递放大成本。

最开始将产品设计好,生产所发生的成本是较少的。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质量。因此,质量成本应该包括质量设计成本。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销售和售后过程的管理也是包括其中的。售后服务是产品质量的有效延伸,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有效控制。因此,其发生的成本费用也应归属于质量成本中。

(二)传统质量成本观没有将产品使用价值与生产成本联系起来

任何产品都有达到一定使用价值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这个标准所耗费的基本质量实体构成支出,即基本质量管理支出。产品质量实体构成支出是质量成本中基本的、主要的和潜在的部分。讲质量成本,不讲“实体构成”。只讲“管理保证”是错误的和不完整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三全”的管理思想,既要求有全面的质量概念,还需要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又强调全员参与。而传统质量成本观往往局限于“管理保证”,这里讲“实体构成”,主要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例如: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渗透到供应商的管理之中,原材料质量的优劣则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当然,机器设备的折旧和直接人工也对质量成本有一定的影响。

(三)传统质量成本观没有考虑到间接质量损失成本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中,有许多成本费用的发生是隐性的,也就是说,成本费用的核算不一定只是以发生了的事实作为客观依据,对大量隐含的或潜在的费用和损失也必须进行估计。成本费用的计算不要求有太高的精确度,测算的数据对全面质量管理同样有效。成本费用的原始数据除了从会计资料中获得外,还可以从统计资料、业务资料、技术资料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有关资料中获得。

针对于质量而言的隐性成本是指由于质量不好造成的企业形象的损失,从而间接地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就企业而言,企业的信誉损失虽然难以估算,但它对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往往是致命的。企业的信誉下降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这种无形损失是绝对不应忽视的。该无形损失就是本文中指的是企业间接质量损失成本。

(四)传统质量成本没有考虑到成本文化、质量文化等企业文化的因素

新时代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间质量的竞争是各企业质量文化的竞争,而成本的竞争则是企业间成本文化的竞争。这种文化反映在企业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过程之中,是从各系统的人、机、料、法、环各个基本要素中体现出来的。一般来说,追求成本领先的企业应着力塑造一种注重细节,精打细算,讲究节俭,严格管理,以成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成本文化是企业的传统和价值观在成本管理的具体表现。好的成本文化能够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因此,质量成本观应该将文化的因素与成本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三、探究全面质量成本的意义

全面质量成本的概念应与全面质量管理相适应。目前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对“三全”的管理,所谓“三全”是指:(1)全面的质量,即不仅包括一般的质量特性,而且包括成本质量和服务质量。(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不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3)全员参与,即不限于领导和管理干部,而是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加对全面质量的管理。

针对传统质量成本的一些不足,有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分析生产经营中各种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全面控制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与阶段所发生的支出,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提出全面质量成本的概念,以使其更好地与全面质量管理相适应。全面质量成本是指为达到顾客接受的合理质量水平,在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与阶段的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及损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全面质量成本文化。

首先,全面质量成本的概念突破了原有传统质量成本概念的束缚,通过对企业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及影响进行了全方面、多层次的考虑,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质量成本观。

其次,全面质量成本的核算是反映在产品形成过程之中的,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了与质量有关的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为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信息保证。而全面质量成本的控制则贯穿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完成质量成本计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最后,全面质量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两者互为条件的,核算为控制提供信息基础,又反映了控制的结果;而成本控制则影响着成本核算。寻求产品的质量性与经济性的统一,既要有效控制全面质量成本,又要处理好全面质量成本与产品质量、功能等方面的关系。

可见,全面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相比,更能适应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从产品形成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入手,逐步建立全面质量成本文化,使其达到质量水平合理,全面質量成本适宜的一种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解洪成,吴君民等.试论全面质量成本[J].华东经济管理,1999(04):23-24.

[2]林万祥.质量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2.

[3]Jack Campanella.质量成本原理——原理、实施和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秦观生.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臻瑜(1982- ),女,山东省肥城市,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控、财务报表。

猜你喜欢

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浅析
标准与核电质量管理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浅析市政给排水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