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散、分层作文教学问题

2016-09-23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分层作文教学

李 凯

分散、分层作文教学问题

李 凯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学生既 “爱”又怕的: “爱”分值高,怕写不好、写不了甚至写不来。当然,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很多所谓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感觉 “高不可及”。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整体而忽视了个体。新课改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予以贯彻。分散、分层的作文教学恰好可以体现新课改中的这一点,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写作的主动者,写自己能写的文章。

一、分散、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分散原理是金融投资的通行准则,它是一种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将资金分配在多种资产上,而这些资产的回报率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样做既可以降低风险,又不会损及收益。而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时,就将风险分散原理运用在货物运输中,建立了有效的仓储制度,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输风险。同理,在作文教学中,每个 “仓库”都装有数量、种类各异的 “货物”,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就难免会出现漏运或重复运输的问题,因而梳理好每个仓库里的货物,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运输,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化解写作教学中笼而统之、一个锅里吃饭的问题。

(二)分层教育理论

1.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 “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2.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 “最近发展区”或 “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1]而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3.巴班斯基的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强调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这时教师要个别指导,介绍独立学习的合理方法。在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容易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助;优生做稍难的题目,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又不能采用个别或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质就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既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 “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分散、分层写作教学的优势

文章,不管什么时候写的,写的是什么,是谁写的,它的本质都是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它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读者为接收对象。不管写得如何都是思想与情感的文字符号化,都是心灵的表白、生命的言说。

人是有思想、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处在表达之中,用文字、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觉悟,表达自己的独一无二。而以文字为工具的表达就是写作。教学生写作,就是教学生用文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悟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是 “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的真实表达,而不是虚情假意的 “高、大、全”式的表达;是一切个体的独特的带着与生俱来的天性、野性、灵性的表达,而不是流俗、应付、没有个性的表达。而分散、分层教学在这方面与其它笼而统之的作文教学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通常的作文课,只注重写作知识的教授和理论方面的矫正,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这种形式的作文课,貌似逻辑严密,知识性强,但实际上陷于抽象,操作性不强。课后,学生仍然不会审题,不会选材,不会用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而且这种矫正只是局限于课堂,也是一次性的,课后学生又不重新写作,所谓的矫正也落不到实处,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分散、分层教学能够很好地规避这种现象。一方面,分散、分层是把在课堂上那种陷于抽象、操作性不强的作文表达具体化、形象化,再分散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 “仓库”中。由于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不一样,因而他们所得到的也不一样,可谓各取所需,所以这种分散、分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从内容、选材、手法、详略等方面进行矫正,巩固写作方法。这样可由局部到整体,由片段到整篇,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提高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的认同感,进而把作文课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想表达、会表达。另一方面,分散、分层教学把原来的写作教学中面向全班学生的学情,变成要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学情,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面对面指出,让学生逐个改正,逐渐提高。当然,在当前班级学生数还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为了准确把握学生写作学情,精确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教师的批改仍非常必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批改制度上做出新的调整。

其次,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可当前的现实是,学生反感写作。一方面是现在的学校写作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写作成了一种公共思想,一种模式化的矫情、煽情,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情况,怎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意?只会让作文变成一种流水线生产的文字产品,甚至是模仿的山寨产品;另一方面,集中的作文写作,在作文批改制度上也有明显的弊病,这种隔空传物式的批改缺少交流,没有面对面心灵的沟通,有时候可能连像样的评语都没有,有的只是冷冰冰的分数或优良等级。在这种现状下,学生怎能对写作提起兴趣?可是,分散、分层教学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由于是分散,就避免了大面积的统一批改,变成了小部分或者是单独的交流,能使彼此的交流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写作不再是应付,不再是模式化的山寨,而会成为情感的激荡、思想的碰撞、个性的张扬,让学生逐步涵养写作兴趣,培植写作动机,积蓄写作动力,发酵写作热情,引爆写作状态。由于是分层,就不会再有 “我不会作文” “作文真难”的无奈。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潘菽曾指出:“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2]。分层教学强调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达到掌握水平。分层之后没有与别人的比较,只有自身的逐步提高,教师给予的指导不再大而泛,而是直观而具体,这样就能把 “要我写”的现状变成 “我要写”、 “我能写”。

再次,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称,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又说,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是,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不尽相同,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进行写作教学,就可能遗漏百出、以偏概全,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可见,分散、分层是必要的,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写作和语文教材、学生生活、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关联起来,使之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分散、分层写作教学操作策略

(一)分散策略

1.时间分散: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一次写作多次过程。写作训练不再是 “一锤子买卖”,而是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升华。例如,

第一次写作: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不会默默流逝,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沉淀、储存。好似被酸雨侵蚀过的大理石雕像,躯体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

甲午之殃,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自强” “求富”化作一缕青烟——散了。而今两个甲午的轮回,中华又屹立于世间东方,是什么让她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改头换面?是时间。

时间消失在黄海的惊涛骇浪中,时间行走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时间融入到自强求富的奋进中。时间不是循规蹈矩的 “滴答”声,而是轰轰烈烈的枪炮声,是风雨无阻的变革发展。时间不是悄无声息的黑白默片,而是奋不顾身的流血牺牲,是铿锵有力的冲锋号角。时间让 “定远”舰沉没,也让 “瓦良格”浮起,时间让封建帝国覆灭,也让共产主义崛起。时间以它特有的方式储存到国家的变革、发展、富强中去了,时间就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了。时间之于国家是变革——发展——富强,之于个人是诞生——存在——死亡。

岁月无情催人老,斗转星移间苍老了父母的容颜,时间藏进了父母日益皱缩的黄褐色脸庞中,而我们呢?时间也催着我们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蹒跚行走都步履稳健,转眼已近弱冠之年。时间在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之间的存在过程中。

时间匆匆不经意间十几个年头已悄然溜走,韶华易逝,青春难留,那些无谓的感叹,有什么用呢?只有匆匆罢了?只有徘徊罢了?不。在时间的河流里,我们应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好让回首时,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诞生,死亡都是一瞬,时间不会停留太久,而在 “存在”的过程中,时间包含在生命的每一个举动中。逃去如飞的日子是生命消逝如飞的日子,时间就在生命奔向终点的航程上。

时间藏在昨日积淀的历史中,时间留在今日泛黄的回忆中,时间走在明日奋进的生命中。

第二次写作:

时间都去哪儿了?

玉兰花又开了,洁白的花朵是那么的赏心悦目,清幽的芳香沁人心脾。爬山虎还没有心情去搭理春姑娘,倔强地爬在冰冷的水泥廊柱上。三叶草已经探出嫩绿的芽。晨曦微露的清晨,独自漫步在寂静的校园,等待金色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时间的影开始了。听着鸟儿打破寂静,打破繁琐的心绪。玉兰花瓣在微风中旋转,下落,似乎能听见一声悲叹,倏忽间击起心中层层涟漪。

春又回,草又绿,花又开,随风去。花谢,人非!

十八个春秋已飘飘然而逝了,轻得好像一缕烟在繁杂世界的气流中散了。我竭力想象自己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的拙样;竭力想象父母听我第一次喊他们爸妈时满脸灿烂的笑容;又竭力回忆自己淘气任性时,咻咻的鸡毛掸子的声音;回忆涩涩的眼泪从眼角划至嘴角时的轨迹。转身的一瞬间,这一切都消失在时间的河流里。父母的灰褐枯黄的手掌已失去曾经的红润光滑,背越来越驼,皱纹一褶压着一褶,发丝渐渐变棕变灰变白,喘气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听不到他们的 “聒噪”了,更多的是一些问候;听不到斥责了,更多的是一些鼓励。

时间走了,岁月老了,没有头涔涔泪潸潸,只想把千丝万缕的愁绪投进滚烫的岩浆中化成一撮灰,让岁月的飓风吹散去,然后在彩霞燃遍天空的傍晚,踏着岁月的脚印,追寻时间的踪迹。

逝去的终将逝去,即使积淀也是回忆。过去的日子已然匆匆,繁华似锦的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过去的我已然徘徊,可花开草长不会徘徊。而今的我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懦弱的小孩,我会追赶时间的脚步。

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第二次写作,内容有了彻底性的更新,能紧贴生活,眼睛向下,少了些空洞的呼喊,多了些真实的描写。[3]

2.人员分散:现如今许多学校班级学生数都比较大,一次写作集中批改难以确保批改质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缓慢,甚至没有提高。分散批改能够减轻教师批改的工作强度,提高批改的精度。教师可以根据每次写作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分散策略。具体如下:

(二)分层策略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分层教学的好处就是能够按学生的不同能力等级进行有效的分层训练,可以避免成绩好的学生 “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却 “吃不了”的现象,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水平来完成写作,使作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能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这也符合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之一的 “过程与方法”。在写作中可以做如下分层:

1.写作要求分层

写作要求的分层主要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写作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学生性格、兴趣的差异,阅读面广并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作文能力会比较强;而对于文科不感兴趣,并且在阅读方面比较贫乏的学生,写作与表达的能力可能会比较差。针对学生的学情而制定的写作要求方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要求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至于使人望而却步。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改善部分学生 “怕作文”的心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教师可按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同题不同要求的设置,让学生按各自能力分别达到不同的写作要求。

2.评价标准分层

现行高考作文总体采用分项评价整体给分的评分方法。也就是说,在阅卷赋分时要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项全面考虑,但最后提交的是一个总体分值。

在这一分层下,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情,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以便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跟进,整体推进。

3.训练强度分层

内容20分四等(5—0)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一等(20—16)二等(15—11)三等(10—6)基础等级发展等级表达20分特征20分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不同的训练强度分层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相关性,训练强度的分层能有效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 “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没有训练,就无法提高技能。当然,对于技能的提高不能 “一视同仁”,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好比特种兵和普通士兵不能用同一种训练体系来对待一样,对不同的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还是要区别对待,太追求 “公平”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进行有效的分层达标训练很有必要。

注释: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07页。

[3]源自王力博客: 《先写后教,多次写作:写作教学的一次改进尝试 》,http://wlyntx.blog.zhyww.cn/archives/2015/20151018211913.html, 2015年10月18日。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分层作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趣的分层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