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立德树人,凸显理性思辨
——高考作文命题观察与趋势展望

2016-09-23唐惠忠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作文题作文材料

唐惠忠

注重立德树人,凸显理性思辨
——高考作文命题观察与趋势展望

唐惠忠

今年的高考试卷甫一亮相,语文作文试题一如往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焦点。在感性地谈说之后,理性地考察2016年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作文题,不难看出高考命题的新思维、新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顺利地实现有效备考。

一、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总结

高考作文是教育和高考“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聚焦2016年高考,10道作文题呈现出三大看点:

(一)题型:新材料作文一家独大

2016年有8道考题,从题面上看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的新材料作文题(有些省区也规定“诗歌除外”,或明确要求写成 “论述类文章”);唯有北京卷考命题作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与“神奇的书签”的二选一(也有材料引出标题)。具体说来,8道新材料作文题的类型与内容如下:

命题专家青睐新材料作文,主要是因为这种考查形式 (尤其是其中的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独具优势:1.将阅读和表达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切入点,让学生习作不致于千篇一律;2.还能较好地防范考生套写和宿构。这一题型经过多年的实践、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渐入佳境,并且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文题中,“话题类”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热点题型“话题作文”几乎没有区别。试看上海卷考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这道题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考话题作文“评价他人的生活”。构思时,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需从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两个角度确立参照系,充分考察、辨析不同类型的个人生活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由此建立“评价他人的生活”的恰当性条件。大致可从三个角度审视该题目。

类型故事类言论类话题类情境类漫画类卷别与内容全国Ⅲ卷“小羽创业”山东卷“行囊已经备好”;江苏卷“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浙江卷“虚拟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全国Ⅰ卷“奖惩之后”

其一,“是什么”的角度,比如“评价他人生活,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关注与关心”(可以评价);“在有些人那里,评价他人生活等同于无聊地猎奇,等同于过度干涉他人生活”(无权随意地对他人的生活说三道四)。

其二,“为什么”的角度,比如“评价他人生活,可给他人带去建议、批评与帮助,体现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关心他人的情感”“评价他人生活,有助于促进自我思想的进步与自我精神的成长”“客观地评价他人的生活,对受评者是一种约束,也会让评价者以及社会成员们警醒”。

其三,“怎么做”的角度,比如“评价他人的生活,需营造和谐友好的环境,讲求妥帖的评价方式”“评价他人的生活,涉及个人与大众的碰撞与融通,既要坚守底线(不侵犯对方的隐私)又要善于更新观念”“评价他人的生活,按照的不是情绪逻辑,而要讲求理性原则(不能捕风捉影,也不能一团和气,而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评价他人的生活,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从浅层评价走向深层评价,从片面评价走向全面评价”“务必考虑评价的社会效应,尽量去除评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等等。

(二)材料:体现“讲价值”“贴生活”“重思辨”三大特点

今年10道作文题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出“讲价值”“贴生活”“重思辨”三大特点,不仅“接地气”,而且鲜明地弘扬主弦律,向考生们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1.讲价值。多道作文题立足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切实发挥了高考试题“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如全国Ⅲ卷的“小羽创业”,既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小羽在中华茶文化传统基础上研发新式花茶,获得专利后又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助力政府规范市场,将新式花茶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乡亲集体致富,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代语境的一个缩影。考生可以围绕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优先致富与共同富裕,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等诸多话题,写出有才情的文章。此外,山东卷考题让考生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思考自己为未来之路准备了什么,该准备些什么,该如何对待已做好的准备等,试题关注了个体和社会,其内容积极向上;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则引导考生认真理解阅读文本所记述的老腔演出“撼人胸腑”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由此得出观点,再引申着“说开去”,该题着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有意突出了“文化立意”。

2.贴生活。所谓“贴生活”,一是指材料紧贴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焦点话题,二是指部分考题与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关联紧密。例如上海卷作文题直接聚焦“评价”问题,将需要考生思考的现象更多地扎根于当前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又如全国Ⅱ卷的“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不约而同地聚焦语文话题、书香校园,其贴近考生直接经验的特点显而易见(像天津卷强调了“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入题写作)。这些题目的基本立意,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着眼身边事,指引学生真实地体味人生、表达情感,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的努力。

3.重思辨。教育学者熊丙奇以为:“高考作文题不是历史题,也不是科技题、政治题,考查的不是学生的历史知识、科技知识和时事新闻,而是学生的思辨和表达。”2016年高考中,较多试题选用了富于暗示性与启发性、弹性较强的材料,既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又能让高者得其高,低者就其低,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各自水平,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如江苏卷让考生在“彰显个性”和“闪现创新意识”中思辨,浙江卷让考生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思辨,山东卷让考生在“准备”与“前行”中思辨……这些题潜在的思辨层次均相当丰富。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浙江题(试题关键内容是“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此题兼容多个层次的思考,给了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虚拟世界”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考生凭借生活常识、个人经验就有话可说;人与物、人与科技、人与自我的牵扯,则要有抽象思考;至于“虚拟”与“现实”哪个更真实之类的问题,更形而上却很有趣,有能力者也可探究。对考生来说,一方面,自己能掌控哪个层次就在哪里立意,重要的是追求语言与思想和谐匹配;另一方面,要赢取高分必得展示一定的逻辑思辨与深刻性——浙江卷评分标准认定,“50分以上的作文应要求有思想深度”“从切入的视角讲,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都能深化作文主题。……如果考生在作文中有这样的倾向性表现出来,都可以作为该文‘深刻’的某种参照”。

(三)能力:突出理性思维,着重考量“观照力”“开掘力”

高考作文固然要考量“内容”和“表达”,但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思想”。有“思想”的驱遣,“内容”才能更加厚重;有“思想”的导引,“表达”才能更加酣畅。“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把“理”思量通透了,才能突显高中生作文的思想品质。今年高考作文题,主要测查了考生两种理性思维。

1.观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观照力”主要指审视题目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才有审视的宽度。比如全国Ⅱ卷给出的话题,至少牵涉两层关系:首先是“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的关系,在时间上,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但是,课内是精读,课外是泛读,精读的优长在深度,泛读缺乏深度而有广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大量阅读,潜移默化地积淀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课内精读或有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泛读无疑有促其深化的功能。其次,精读、泛读都属于书本知识,应归入认识范畴,而知识通过“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和运用,才有可能转化为创造性的能力。此类将多个元素、多种关系融为一体、思考强度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平日里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才能从整体上落实好命题意图。

2.开掘力。“角度决定观念”“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高考写作中,“开掘力”主要指开拓、发掘的广度和深度。展开多角度开掘,才能多维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展开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例如全国Ⅰ卷作文 “奖惩之后”,“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审题几乎没有难度,但是其中蕴含的分析层次之多,对考生智商和思维能力的区分功能之大,在历年考题中是少见的”[1]。确实,该题的挑战不在表面,而在深层:(1)对于一般考生而言,把视觉图画转化为简明的语言,将其中的矛盾完整地概括出来,难度也许并不大:得了100分的就得到亲吻,考了55分的遭到一记耳光。对比很明显,一望而知。某些认识水平不高的考生,可能立论仅限于此(把矛头指向打耳光的家长,对此等野蛮的甚至侵犯人权的行径给予批判)。(2)进一步,考生要对双重矛盾进行具体分析:考61分的,比考98分的低了那么多,却得到了亲吻,而考了98分的却得到一记耳光。亲切的吻和野蛮的耳光,其内在标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唯分数论。更深的思考则是,对分数的重视,隐含着对人的轻视、不屑甚至侮辱;而且,这种侮辱是以爱的名义,在寄托厚望的美好动机的掩盖下出现的。(3)再深入分析一下,对考98分的孩子的耳光,应是对其退步的惩罚,这种鞭挞陷入了误区,要知道,学业的进展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曲折的、波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4)还可以继续分析:野蛮的教育观念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思维僵化,要知道,有时分数有了退步,聪明的人并不完全从消极方面去看待,而是从积极方面寻找到其中的原因;相对薄弱点的发现,是更上一层楼的基础。而矛盾转化的规律是普遍的,不仅是对于学业而且是对于事业,不仅是对于人而且是对于民族、文化、历史。学生能有如上一番思索,才有可能让写作不断地向深处掘进。

二、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分析

(一)新材料作文仍将一枝独秀,新的作文题型“呼之欲出”

首先,新材料作文因其注重所选材料内容的丰富性而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新材料作文是在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步推出并完善的,因此,新材料作文就必然要体现新课程倡导的 “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为此,其命题就需要在提供的材料上强化含意的多解性,使不同学习风格的考生在材料面前能够发现含意的多解性,进而冲破“千人一面”的习惯性思考方式,写出真实的自我。这在近年来的满分作文中可见一斑。

其次,添加“任务型指令”的作文题将有所增多。如全国Ⅱ卷,通过增加“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的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对象感,从而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全国卷的命题向来具有“风向标”作用,预计明年将有部分考区向全国Ⅱ卷看齐,在供料之后添设“任务型指令”(有的还会限定只能写成议论文体)。

再次,随着自主命题省市的相互推动,在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选题作文之后,给出开头要求续写成篇等考查形式,出现的机会也不是没有。试举一例:

请以下面提供的一句话为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然后续写全文。

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要求:(1)认真阅读这句话,自定续写文章的立意。(2)题目自拟。(3)文体自选,但不要写成诗歌。

(二)侧重人文性、思想性,突出理性思维与生活感悟

已付诸实施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可以预计,2017年的命题将继续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更加侧重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突出时代精神;讲究理性思维与生活感悟,注重材料内容、含意的广度与深度,加大思维力度,让不同思维习惯的考生尽量发挥其才能;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文化热点切入,引导考生激活人生体验和知识积累,展示真我风采。

基于以上预测,我们可以断定:再像过去那样背上若干篇文章,进入考场后机械套作的方法已经失灵了。下面,试就2017年高考作文的指导与训练提三点建议:

1.实施“两个调控”。 (1)在面上,各种题型应全面备战,不留盲区。(2)在点上,新材料作文要重点抓,分类细化。比如“故事类”“言论类”“情境类”新材料作文题各有怎样的审题要诀,必须了然于胸。又如,除了按材料类别划分出“故事类”“言论类”等小类,新材料作文还有“矛盾分析类”“多则材料类”等类型。其中的“矛盾分析类”,指题面中存在着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着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这类题的分析策略究竟有哪些?值得细细探究(依据笔者的认识,至少包括“找准矛盾点”“审视矛盾现象背后的本质与根源”“分析矛盾的一致性与相互转化”这样一些不可或缺的步骤)。至于“多则材料类”(要求阅读多则材料来完成作文),审题立意时如何落实好“先求同,再求异”的原则?同样需要在实际演练中加深认识。

2.做到“三个关注”。(1)关注主流媒体——它高扬的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2)草根声音——它反映的是芸芸众生的基本诉求。(3)自我生活——它奏响的是莘莘学子的青春旋律。这里想就“自我生活”多说几句。要知道,打上个人生活印记的素材,是最独特也最动人的;文中有“我”真实的人生体验,是最值得称道的。同学们平时不妨做些个人回顾——回顾自我的生命历程 (比如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喜怒哀乐的事件),回忆一些细节场景;回顾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走过的生活道路;回顾高中以来所写过的最佳作文(特别要留意那些能激发读者情感的作品),也可升格自己写过的那些“庸文”。临考前可以这样操作:先列出一系列问题,比如:①在我近20年的生活经历中,最让我难忘的人与事分别是谁(什么)?②我最喜爱(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影片、一首歌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最喜爱它(或具体影响表现在哪里)?③我的特长、兴趣爱好是什么?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缺点?④我的偶像是谁?为什么以他(或她)为偶像?以他(或她)为偶像对我产生了哪些效应?⑤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是谁?他(或她)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有何激励?⑥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我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为什么?⑦一年来,国内、国际哪位人物、哪一事件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⑧我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三五年内,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然后深入思考,试着作出回答;还可与身边同学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交流。通过这样的“储备”,就有可能事半功倍,在考场上游刃有余了。

3.强化“三项工作”。(1)重温原理。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十几条基本原理逐一梳理出来,联系现实,吃透记牢,以增强自身的理性思辨能力。(2)揣摩言论。经常摘抄各类报章、文摘上的名人妙论、凡人警句,静心揣摩其“发力”的方法和技巧。(3)专项训练。要分类整合各类作文题,以“列出剖析提纲”为抓手,短平快地进行“观照力”“开掘力”训练。尤其须注意的是,如同特级教师肖家芸所说的,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视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要使文章深刻,就得提升思辨力,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结合当前实际,建议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尽量理清以下这些关系:既要学好知识,又不忘社会实践;既要充满自信,又不忘谦虚谨慎;既要彰显个性,又不忘学会自控;既要快乐身心,又不忘文化品位;既要胸怀大志,又不忘道德细节;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不忘艰苦奋斗;既要维护自身权益,又不忘帮助贫弱;既要改善居住条件,又不忘保护环境;既要多办各种实事,又不忘节约资源;既要处理违规事件,又不忘促进和谐;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不忘遵循规律;既要勇于不断创新,又不忘优良传统;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不忘提高素质;既要看到改革成就,又不忘纠正失误;既要参与国际竞争,又不忘练好内功。总之,在谈及社会与人生时,需要作些文化思考、历史思考,有点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应该在坚持讲政治的前提下,多想想人权、人道与人性,多用真心、真情、真言去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有真切的体验、深刻的认识。[2]

注释:

[1]见孙绍振先生新浪博客文章《命题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考察》。

[2]本文参考借鉴了柯进等《高考作文题传递怎样的教改信号》(载《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8日,第1版)一文的局部分析方式和基本观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作文题作文材料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材料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