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水平对居民旅游消费影响的城乡对比

2016-07-15苗东利邢晓娜鲁春阳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农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相关分析收入水平回归分析

苗东利,邢晓娜,鲁春阳(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收入水平对居民旅游消费影响的城乡对比

苗东利,邢晓娜,鲁春阳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摘要:为提升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研究选用《中国统计年鉴》中1994—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比分析收入因素对居民旅游消费影响的城乡差异。结果表明:收入高低是影响居民旅游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总体水平高于乡村,但是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低于乡村;乡村旅游消费受偶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旅游消费;收入水平;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0 引言

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了旅游消费具有“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功能。2013年,国内旅游消费支出达到26276.1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2.3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影响居民旅游消费的因素很多,有收入[1-4]、政策、习惯[5-6]、城镇的示范作用[7-8]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高低。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4—2013年数据及相关调查资料,选取人均旅游花费和出游率2个关键性指标,分别构建统计模型,更加精确的揭示收入因素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旨在进一步认清旅游消费的特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居民旅游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决定居民人均年旅游消费高低的指标主要有人均花费以及出游率,本研究选取各年度城乡居民人均花费、出游率、以及人均年收入等基础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4—2013年,其中人均花费区别于人均年旅游消费,指的是每人次旅游花费,出游率的计算见公式(1)。城乡人均年收入分别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关基础数据见表1。

1.2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Eviews 6.0分别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与出游率、人均花费的相关系数,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然后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相关分析,观察指标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再进行OLS回归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与出游率、人均花费之间的关系,探究收入因素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对比城乡差异,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各指标间相关系数

利用Eviews 6.0分别计算指标间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城乡居民旅游人均花费、出游率与人均收入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适合进一步做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散点图法。

图1~4分别表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旅游人均花费和出游率间关系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指标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适合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2.2构建统计模型

利用Eviews 6.0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Y1)与人均可支配收入(X1)呈一元线形关系,见公式(2)。

Y1=509.4791+0.018632X1, R2=0.777032………(2)

经验证,在5%显著水平下,斜距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样的方法,得出城镇居民出游率(Y2)与人均可支配收入(X1)、乡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Y3)与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乡村居民出游率(Y4)与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一元线形关系,分别见公式(3)~(5)。

表1 城乡居民旅游人均花费、出游率、人均年收入

表2 城乡居民旅游人均花费、出游率与人均收入间的相关系数

图1 城镇人均收入与旅游人均花费散点图

图2 乡村人均收入与旅游人均花费散点图

图3 城镇人均收入与出游率散点图

图4 乡村人均收入与出游率散点图

Y2=0.035441+0.965472X1………………………(3)

Y3=40.21734+0.054580X2………………………(4)

Y4=0.186850+2.001852X2………………………(5)

模型的斜距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3)、(4)、

(5)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4013、0.875443、0.859676,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可以较大程度的解释人均旅游花费、出游率的变化。

3 结论

3.1乡村旅游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于城镇居民,但是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表1数据说明,一方面,受收入因素的影响,乡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另一方面,根据人均旅游年消费=人均旅游花费×出游率,2013年乡村居民人均旅游年消费886.8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0.0997,城镇居民人均旅游年消费2830.3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1050,乡村旅游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于城镇居民,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但是从方程(2)~(5)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00元,旅游人均花费增加1.8632元,出游率增加0.965472,乡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00元,旅游人均花费增加5.4580元,出游率增加2.001852,乡村居民旅游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消费随收入因素的波动更明显,说明农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提高城镇旅游边际消费倾向和农村居民收入是促进中国居民整体旅游消费的关键。

3.2收入因素是决定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统计方程(2)~(5)分别反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旅游人均花费、出游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决定系数R2较大,可以看出各模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说明收入因素对居民旅游人均花费以及出游率影响较大,是决定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闲暇时间和资本是人们产生旅游欲望的2个基本要素,提升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必须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带薪休假制度,以及开辟农闲时节的旅游项目等。

3.3乡村居民旅游消费较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稳定

由于自然灾害以及“非典”的影响,1998年和2003年居民的旅游消费受到了干扰。从表1数据中,1998年,城镇居民旅游人均花费607.0元,同比增长1.2%,乡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197.0元,同比增长35.2%;城镇居民出游率为0.60,下降了0.06,而乡村居民为0.54,增长了0.08。2003年,城镇居民旅游人均花费684.9元,同比下降了7.4%,乡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200.0元,同比下降了4.4%,城镇居民出游率为0.67,下降了0.10,而乡村居民出游率为0.68,增长了0.05。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而乡村居民旅游消费相对稳定。由此,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对于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4 讨论

近年来,收入与旅游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旅游消费特征[9-12],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13-15],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16-17]等,有些学者探讨了收入与旅游消费的关系,例如周笋芳等[18]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刘霁雯等[19-20]分析了居民收入差距与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相关研究多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如协整分析法,但多数研究只对城乡人均收入与旅游消费的总额进行建模,未具体分指标探讨。

旅游消费总额主要决定于人均旅游花费和旅游人次,出游率是影响地区旅游人次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选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旅游花费和出游率3个指标,分别构建统计模型,探讨收入与旅游花费以及出游率之间的关系,直观揭示指标间的具体联系,分析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影响的不同特点,对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旅游业发展策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Flavin M. Excess Sensitivity of Consumption to Current Income: Liquidity Constraints or Myopia?[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8(1):117-136.

[2]Witt S F, Martin C A. Econometric models for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5 (3):23-30.

[3]梁留科,曹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247-250.

[4]魏正环.我国农民旅游消费问题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26-30.

[5]崔海燕,范纪珍.内部和外部习惯形成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54-62.

[6]叶德珠,廖卫华.农村居民时间偏好结构特征与农村旅游市场开发[J].生产力研究,2008(10):33-34.

[7]Duesenberry J S.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

[8]周建,杨秀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变迁及城乡联动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09(1):83-95.

[9]余凤龙,黄震方,方叶林.中国农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8):1565-1676.

[10]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统计研究[J].旅游论坛,2011,4 (4):35-42.

[11]苏发金.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J].暨南学报,2012(10):139-145.

[12]刁宗广.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2):195-199.

[13]赵东喜,刘永涓.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论坛, 2010,3(1):23-27.

[14]卞显红,陈丹路.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7):10-19.

[15]张丽峰.我国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J].干旱区与环境,2015,29(3):193-198.

[16]余凤龙,黄震方.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3,35(7):126-134.

[17]孙跟年,侯芳芳.旅游消费增长对拉动国民消费的贡献:以浙江省为例[J].旅游论坛,2010,25(10):31-37.

[18]周笋芳,卞显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4(11):47-54.

[19]刘霁雯.我国居民收入与国内旅游消费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0]刘霁雯,冯学钢.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平均旅游消费倾向关系经验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8-66.

Effect of Income Level on Tourism Consump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Miao Dongli, Xing Xiaona, Lu Chunyang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467036, Henan, 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tourist consumption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the related data from 1994 to 2013 in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were used as the sampl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ffects of income level on tourism consump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come leve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ourism consumption.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residents, but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was higher. The influence of causal factors was smaller for r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Key words:Tourism Consumption; Income Level;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511000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农村土地市场发展及宏观调控研究”(2014-GH-089)。

第一作者简介:苗东利,女,1981年出生,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调查及旅游经济学研究。

通信地址:467036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城区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学院,E-mail:517956949@qq.com。

收稿日期:2015-11-03,修回日期:2016-01-24。

猜你喜欢

相关分析收入水平回归分析
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基于变形监测的金安桥水电站坝体稳定性分析
宝鸡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
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研究
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与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法学院哪家最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决定医生收入水平首先是市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