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6-06-16张龙李承文刘元东刘家山吴明锋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年2期

张龙,李承文,刘元东,刘家山,吴明锋

(山东蓬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65600)



·临床研究·

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张龙,李承文,刘元东,刘家山,吴明锋

(山东蓬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656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需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入院时间的周次分为开颅组及鼻内镜组。开颅组47例,常规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鼻内镜组49例,行鼻内镜下微创手术。结果随访6个月,开颅组死亡3例,鼻内镜组死亡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2.7±0.4) h,鼻内镜组为(1.6±0.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70.8±9.5)%,鼻内镜组为(84.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开颅组良好率53.2%,鼻内镜组为8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疗效确切。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内窥镜检查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占脑血管疾病的20%~30%[1],而其致残率及病死率也非常高,居脑出血类疾病的首位。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为40%~70%,而外科手术治疗为15%~25%[2]。因此,积极合理的外科治疗能够降低患者风险[3]。本研究应用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入院时间的周次分组,奇数为开颅组共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42~66岁,平均(57.2±6.7)岁;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评分)平均(15.5±1.4)分。偶数为鼻内镜组共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4~70岁,平均(59.5±6.8)岁,CSS评分平均(15.7±1.5)分。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开颅组血肿位于基底节区22例,外囊区20例,脑叶区5例;血肿量30~70 mL,平均(48.87±11.01)mL。鼻内镜组血肿位于基底节区24例,外囊区21例,脑叶区4例;血肿量30~75 mL,平均(49.12±11.21)mL。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CSS评分、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鼻内镜组49例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选用我院耳鼻喉科鼻内镜及监视系统,具体方法:全身麻醉后,选取CT 断面上宽径最大层面和距血肿中心最近处为切口中心位置(注意避开侧裂血管区),以该位置为中心取纵行直切口,长度为3~4 cm,骨钻钻单孔,扩大至直径约3 cm小骨窗,电凝硬膜后十字形切开,电凝皮层,脑穿针穿刺确定血肿位置,避开功能区及血管切开皮层约1.5 cm,鼻内镜直视下进入血肿腔并清除血肿,注意清除血肿只在血肿腔内操作,尽量轻柔牵拉脑组织,对于血肿不求完全清除,特别是附壁血肿,如有活动出血给予电凝止血,置入硅胶引流管,分层关颅。术后接闭式引流袋,置平卧位,控制血压及颅内压,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水电平衡并加强营养等处理。开颅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术,取额颞部马蹄形切口,骨瓣开颅(约8 cm×8cm),清除血肿后视情况决定是否弃去骨瓣,术后处理同内镜组。

1.3疗效判断记录手术时间,根据术后第1天复查的颅脑CT计算血肿清除率。随访6个月,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两组患者预后。评分分5级,Ⅰ级为有完全日常生活能力;Ⅱ级为有部分日常生活能力或可独立生活;Ⅲ级为需要别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为意识存在,但需卧床;Ⅴ级为植物生存状态[4]。其中Ⅰ~Ⅲ级为预后良好,Ⅳ~Ⅴ级及死亡为预后不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开颅组死亡3例,鼻内镜组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循环功能衰竭等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2,P>0.05);开颅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2.7±0.4)h,鼻内镜组为(1.6±0.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70.8±9.5)%,鼻内镜组为(84.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开颅组良好率53.2 %,鼻内镜组为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死亡例数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的常见急症,起病急,病情凶险。高血压脑出血后在脑实质内出现血肿,而血肿作为异物产生占位效应,其通过直接压迫及分解产物产生毒性作用而引起周围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如果血肿巨大或持续增加,则可形成颅内高压、脑疝,严重危及患者生命[4]。而外科手术可清除血肿,阻断其对脑组织的破坏[5-6]。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有争论,未形成统一意见[7-8]。目前较常见的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吸除术、神经内镜清除术及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脑室穿刺外引流局限于脑室内出血的情况。开颅血肿清除术范围大,去除骨瓣后可显著降低颅内压并减轻脑水肿[9],但由于其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现已很少应用。穿刺吸除术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但由于术中无法止血,需出血停止后进行手术,从而限制了其早期应用。近年来,手术方式的微创化成为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神经内镜逐渐被引入此手术。神经内镜下术野清晰、细节显示好,特别是对于深部术野的显示明显优于显微镜,而且基本不需要牵拉脑组织,可减轻术中脑组织损伤[10]。但由于神经内镜价格相对昂贵,基层医院常常无法配置,而鼻内镜价格低廉,已在基层医院耳鼻喉科普遍应用。因此,在基层医院应用鼻内镜替代神经内镜进行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成为一种可能。通过本研究发现,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6±0.3) h,明显短于传统开颅手术的(2.7±0.4) h(P<0.05);平均血肿清除率(84.2±10.9)%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的(70.8±9.5) % (P<0.05);而预后良好率81.6%也明显高于传统开颅手术的53.2 % (P<0.05)。

本研究表明,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清除血肿及止血彻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能取得和神经内镜相当的治疗效果,可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福征,王才永,张磊,等.神经内镜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19-21.

[2]许亦群,仪立志,贾军,等.经外侧裂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 : 31-33.

[3]赵红军.高血压性脑出血规范化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 : 57-58.

[4]赵雅度.高血压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M]//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64-871.

[5]李欢松,程立仁,陈楠,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3):301-302.

[6]杨前进,张仁波,胡淑芳,等.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三种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1):35-39.

[7]宫睿.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外医疗,2013,11(32) :196-198.

[8]赵朝辉,钟兴明,汪一棋,等.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3):273-275.

[9]樊明新,黄福献,荣卫江,等.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1) :181-182.

[10] 张亚卓,邸虓.内镜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7-318.

作者简介:张龙,主治医师,Email:3919519@qq.com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6.02.031

(收稿日期: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