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李莉博士学术专著《倾听拔节的声音》

2016-06-08马莹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马莹

【摘 要】 《倾听拔节的声音》是一部研究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专著。作者通过叙事研究揭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与影响因素,认为应倾听初入职者内心的声音,给予初任教师足够的关注与帮助;让理性规划为初任教师专业成长奠基;职前职后教育贯通,让初任教师在能力不断增长中获得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 《倾听拔节的声音》;初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

《倾听拔节的声音》,是李莉博士撰写的一部研究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关注初任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正面倾听到侧面印证,全面而又立体地呈现了入职三年以内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的成长轨迹和成长样貌。通过分析影响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与客观因素,作者提出了关于如何有效促进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系列思考,为教师教育者、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对初任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深入思考的理性视角,也为广大新任职教师反思自身专业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一、倾听初入职者内心的声音,给予初任教师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本书导论部分,作者叙述了自己当年作为初任教师时的体会和感受:“自己亲历的初任阶段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自我摸索、观察试误、经验积累的过程:靠对职业的内心认同来感性地安排未来发展,缺乏理性的自我规划;靠经验的积累逐渐熟悉教育教学的流程,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靠教学中感受到的知识不足去寻找补充,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学习……”。[1]这样的任职经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很多从事教师职业人员的共同感受。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引领,完全靠自己摸爬滚打,不仅会使得教师群体专业发展速度缓慢,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进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发展和知识能力获得的重要时期,不应该也绝对不能成为教师成长的试验品,初任教师的成长不能建立在对一届或几届学生失误的基础上。”[2]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和教育学人的责任感,选取了初中初任语文教师这一特殊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师初任阶段的专业发展状况展开研究。

有学者主张,“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但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而且更关注这一专业素质结构在实践中的行动体现过程,以及在行动体现中专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3]李莉博士选取了三位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作为研究重点,从观察其工作环境入手,利用访谈材料分别向读者展现了被研究者从求职到入职,从刚刚入职时期摸爬滚打到一两年之后渐趋平稳的专业发展过程,以及伴随其中的情感起伏和认识提升。本书并未像其他教育研究著作那样,一开始就聚焦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着力从研究对象本身的状态描述开始,要带领读者一起从中观察与体验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激发读者思考。也正是在这样的边理解、边思考的过程中,所有曾经走过初任教师成长道路的读者都会产生一种同理心,感受到导引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访谈材料多是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很容易将读者带入研究对象入职起始阶段所处的独特境遇与内心矛盾体验当中,对于这些初任教师全人的理解便油然而生,这是一般的理论研究与讨论难以实现的,也是此著作更重要的价值之所在。

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维度出发,让理性规划为初任教师专业成长奠基

在对教师个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来自我国六个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群体进行了包括教师专业意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维度的横向研究与讨论,并从以上四个维度提出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点。作者认为,初任语文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其专业认同意识会经历一个再确认的过程,这一心理历程和初任教师的入职经历息息相关,因而需要从初任教师自身、初任教师指导教师以及学校几个方面入手,有计划地对其专业发展意识进行培养。在入职初期,初任教师会因为在职前教育所获得的理念不能完全得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而感到矛盾和困惑,因而这一阶段是教师专业理念形成的关键期。给予初任教师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为其提供理念指导非常重要。要关注初任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尤其是要通过丰富其实践性知识而使初任教师的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生成能力。 “促进教师发展,不在于更多地向教师‘灌输新知,而在于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的可持续性。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来自外部变化的挑战,更面临着来自自我的内部挑战,教师发展就是不断将自身的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趋于统一并不断提升的过程,使教师的知—情—意—行走向均衡发展。”[4]李莉博士对初任教师以上四个维度专业发展的关键点与引导策略的讨论,正是抓住初任教师在面临外部挑战后进行自我调整过程中所产生的需求,提出了外部帮扶的着力点,为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导引策略。

三、职前职后教育贯通,让初任教师在能力不断增长中获得职业幸福感

作者认为,应当把初中初任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来思考,教师专业成长应当以其初任职为分界点,对其职前培养与职后成长进行整体审视。

在对职前培养的思考中,作者强调要关注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意愿、重视其幸福感的养成。认为师范生在其职业虚拟生存期是否具有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到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其专业成长的速度。这是我们当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极为忽视的问题。师范生的专业精神培养一向是认识中很重要、实践中却被边缘化的难题。李莉博士呼吁师范教育要“挖掘幸福源、培养幸福感、创造实现幸福的条件,使师范生在积极的追求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并在实现幸福中不断前进。”[5]为了增强师范生的幸福感,职前教师培养应当在师范生入校学习的初期着力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其学习过程当中尽可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在其毕业就职时努力搭建就业平台。此外作者还建议,教师职前教育应该通过优化课程结构、重视教学实施,给予师范生成长的动力、养成专业成长能力;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尤其应当注重初任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通过采用内省、讨论、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等方法促进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生成。这些策略建议的提出,切中了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薄弱之处,对于当前的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给出了操作指南。

为了帮助初任教师专业成长快速、准确地进入正轨,作者认为,大学学科教学论教师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应当关注并协助初任教师发展,尤其应当关注教师在初入职阶段遭遇的关键事件,通过事件引发教师对自身教育理念的关注与反思。在对入职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中,作者建议通过构建电子档案袋唤醒初任教师的专业自觉,帮助教师学会规划职业生涯,使其从被动适应转为主动成长,把教师专业成长引向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和创新校内教师指导制度,开辟并推进校外指导教师渠道,构建初中初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指导体系,为初任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有效支持。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最直接的实施者,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实践水平可以到达的高度。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样貌,了解不同阶段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心理状况与面临的困惑,关注教师所处实践环境的文化状况,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教育机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策略,从而促进各阶段教师的专业水平更为迅速、高效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教师都应该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刚刚破土而出、内心充满成长的力量但稚嫩的眼睛还在寻找方向的初任教师们。《倾听拔节的声音》正是在实践这一理念,为提高我国教师素质贡献了自己作为教育学人的一份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2][5] 李莉.倾听拔节的声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5、180.

[3]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

[4] 胡惠闵.从实践的角度重新解读教师专业发展.http://www.hongxiao.com/dy/Article/music education.

【作者简介】

马 莹(1972-)女,陕西淳化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学基本理论与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