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30方晓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技术转移利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

方晓霞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驱动力不足、学院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以及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在高职院校成立专门机构,多种形式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研发中心,培养科研团队;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将成果转化纳入科研考核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转移; 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2-0006-03

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张晓东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表示:“从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1]近年来,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国家出台的有关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进行下放,意在激发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成果转化活动的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只有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职院校所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才能真正“用起来”,为社会服务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而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2]2014年,科技部对9302个结题不满三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课题所形成成果的转化应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8.2%的课题核心成果为有创新性的技术类成果,而47.3%的课题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3]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随着其对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视,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技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项目结题了,成果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要想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来,就需要通过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等阶段,最后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将最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高职院校的办学因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技术性、应用性研究项目较多,更加应当通过相关的保障措施促进这些项目成果的转化,真正服务社会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也非常普遍。

二、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普通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的成果转化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人都认为,项目结题了验收了,事情就结束了,认为这就是科研项目的终点。许多人对成果转化不甚了解,加上缺乏外部激励措施的引导和帮助,项目结题后就直接束之高阁了。加上学院内部也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转化渠道不通畅、科研转化项目投入不足等情况,都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一)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驱动力不足

职称晋升是目前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不论是开展项目研究、还是进行课程改革等,其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为了得到更高一级的职称,目前,在职称评定的条件中,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并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定,与之相接近的在职称的申报表中只有一项“专利/社会服务”,这无疑对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目前科研人员开展研究的主要动力还是以职称晋升为主,出发点是为了科学探索、学术兴趣而进行研究的情况不多,对于需要职称晋升的科研人员,他们开展研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往往只是“能完成任务就行了”,目前还很少考虑这个成果做出来之后能不能投入生产,能不能带来一定的效益等市场化的问题。大多数情况是将专利等成果转让了就完事了,而很少考虑接下来的市场化的问题。现在形成越来越普遍的情况是,只要成果出来了就行,有没有市场价值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片面追求成果数量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又导致了很多技术成果其实于实际生产并不符合,没有转化价值的现象。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不断地留在了实验室。

(二)学院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

教师没有动力开展成果转化活动,这跟高职院校本身“重论文、重科研,轻生产、轻市场”的科研管理政策导向也有很大关系。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注重项目立项数量和结题数量,注重到账额度,在其长远的发展规划当中,并没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考虑,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多数在于跟多少家企业签订了合同,企业资助了多少经费与学校合作开展项目研究等等,至于这些研究成果产生了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等转化活动,没有相关的指导和激励,学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规定大多数还处于空白阶段,特别是对于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如何分配、技术入股具体如何操作、在风险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如何处理等等,由于学校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这也必然打击了教师主动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力量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对科技成果进行再次研发投入,但是高职院校的中间试验力量薄弱,造成许多应用的技术难以进入生产环节。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并不具备中间试验的设备、场地和资金,不具备中试的条件,许多教师在谈及成果转化是都会不由发出无奈的感叹:“很难啊,很多时候在实验室里明明什么都好好地,一到生产线就什么都不对了”,中间试验环境的薄弱导致了这些单位本身不可能产生具备大面积大范围推广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而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没有经过中间试验环节便进入技术市场转让投产,无形中增加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风险。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缺乏。科技术服务业不够发达,设计、测试等工业化环节能力不足,直接制约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4]

(四)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主导,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开展成果转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入程度还是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中主要是基于业务发展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更多是着眼于短、平、快的项目合作,以及产品开发等可立竿见影的短期快速活动的成熟技术合作,不愿意参与到技术研发的前期阶段;二是产学研合作运行成本较高,而且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计划执行力、监督体系等提供组织保障和研发团队的稳定性问题也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效果。[5]

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专门机构,多种形式完善技术转移机制

高职院校应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办公室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工作,将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面统筹起来。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技术转移机构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为教师的成果转化活动提供信息沟通、专职服务甚至技术服务。通过托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代理开展科技成果许可、转让、投资等工作,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二)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明确利益分配方案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多是以横向科研项目的形式进入学校开展相关研究,制约了教师进一步享受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带来的放大效益。[6]高职院校应制定促进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鼓励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技术开发项目,在选题阶段就要增加对预期成果的市场价值进行论证,引导教师在项目研究的选题阶段就要多考虑成果的转化问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资助资金,明确赋予教师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细化相关的审批流程及操作程序,明细对于技术入股所有者即学院与科技成果开发研究者、转化者之间的权益分配方式,鼓励学院科研人员创业直接转化科技成果或者孵化科技型企业。

(三)建立研发中心,培养科研团队

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区域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建立研发中心,打造科研团队。通过注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引入企业、行业以及社会各研究机构等力量,建立学院的科研团队和研发中心,根据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研究选题,争取培育高新技术项目,为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建平台,通过技术研发及二次转化,及时解决企业问题,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四)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

学院对科研项目应遵循分类管理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化优势,鼓励自由探索;另一方面,在面向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开发方面,应更多地强调使项目承担着与项目需求者、成果使用者的共同参与、合理安排研究开发的任务,突出市场评价,并形成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除了横向项目,也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纳入院级科研项目的资助范围。通过产学研方式,鼓励一些有市场价值的项目通过研发、中试、工业试验等阶段进行成果转化,制定注重成果使用者评价及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考核标准,引导和监管项目质量,不断探索与院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研发活动的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成果转化模式。

(五)将成果转化纳入科研考核体系

科研考核标准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指挥棒,鼓励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就要完善现行的科研考核体系,将成果转化纳入科研考核体系之中。一方面要完善高职院校的成果转化的考核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的跟踪考核评价,明确成果转化绩效指标,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移转化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科技计划成果转化的统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态监测。[7]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职称评聘制度。探索建立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特点的职称评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润钿,林佳丽.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制约因素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12(4):140.

[2] 江梅,资智洪.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的广东探索与实践[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6):94.

[3] 2014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应用情况统计分析[EB/OL]. (2016-03-10)[2016-03-20]. http://www.sts.org.cn/tjbg/cgylw/cindex.asp.

[4]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上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 科学发展,2014(10):60.

[5] 马锦清. 东莞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5):18.

[6] 江梅,资智洪.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的广东探索与实践[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6):94.

[7]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上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 科学发展,2014(10):62.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技术转移利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政策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基于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的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利益分配方法研究
技术转移对于促进中部创新发展的意义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基于科技孵化网络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对营口市技术转移工作的探讨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