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硬技能培养实践与探索

2016-05-30杨凤鸣陈国生陈晓亮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实训技能

杨凤鸣,陈国生,陈晓亮

(1.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2.湖南工学院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湖南衡阳 421002;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硬技能培养实践与探索

杨凤鸣1,陈国生2,3,陈晓亮1

(1.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2;2.湖南工学院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2;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院校实际,根据学校办教学应用型大学,以产学研协同教育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硬”技能为特色,形成了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创新了人才硬技能培养体系。一是按照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本着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思路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思想,对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渗透“硬”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为强化培养学生专业人才“硬”技能,体现地方院校立足地方经济的宗旨,采用以产学研教育模式为创新点制定了培养学生“硬”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各学科要求,在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专业中分别构建了多个专业“硬”技能模块。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硬技能培养模式

一、背景分析

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使命。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多年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还十分明显。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就业角度进行梳理,发布了2015年就业“红黄绿牌”大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2.9%),最低的是法学(87.2%)。报告指出,201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其中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连续两年成为红牌专业[1]。本科就业黄牌发展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因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较高,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挂上“绿牌”,成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表现在就业率这一问题上,还表现在就业质量不高上,一是离职率高,据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3%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而半年内离职的人群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闪辞”现象在当前的就业难的背景下,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3];二是起薪低,2015年由于就业竞争压力更大,企业给出的底薪越来越少,门槛却越来越高,高等教育收益率下降,就业质量降低[2]。黄牌专业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连续3年被列为黄牌专业,说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与就业质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是就业能力。学者们发现,影响求职结果与影响起薪水平的人力资本变量,存在明显的不一致,这种反差可能表明,在中国转轨的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实现机制与工资决定机制是不一致的[4],也就是说影响就业实现与就业质量的就业能力因素是不同的。在用人单位眼中,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三项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5]。近3年来,湖南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平均每届招生人数保持在120人左右。虽然前段时间该专业在实践教学设计、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等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为了在充满希望又充满竞争的市场上与其他同类地方高校竞争,为衡阳乃至全省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型管理人才,就必须从深层次剖析,加大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大胆地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切实提升办学水平。

二、转型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硬技能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我们的主要改革和探索历时4年,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2011.3—2012.6)

(1)2011.3—2011.10,组织项目组成员收集和研究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技能培养的相关书籍、论文和报告等资料,完成文献综述,完成课题研究框架设计。

(2)2011.11—2012.4,各子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走访党政、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精神为指导,广泛调查社会各行业对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重点把握湖南省对管理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构建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实践技能体系。完成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教改实施方案。

(3)2012.5—2012.6,各子项目负责人引入“外脑”,建立由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教改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

2.实施阶段(2012.7—2014.1)

(1)2012.7—2012.11,各子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修订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完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2)2012.11—2013.3,三个子项目负责人分别负责组织在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课堂教学中试行改革,对教改试行情况进行调查、总结,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全面实施做准备。

(3)2013.4—2014.2,在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全面实施学生专业“硬”技术培养;围绕技能型人才技术能力培养的理论、方法和途径,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教改、科研活动;课内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技术培训和培养;课外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课余活动;各专业委员会建立技能型人才技术能力检测体系和标准,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能水平达标检测。完成阶段预期成果。

3.总结验收阶段(2014.3—2015.6)

(1)2014.3—2014.6,认真总结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结果,科学地评价教改项目实施效果,形成研究报告,完成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南,完成最终研究成果。准备继续推广。

(2)2014.7—2014.11,结题,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

(3)2014.11—2015.6,在2013级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专业全面实施和推广等。

经过4年的不懈的探索,三个阶段的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通过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管理,培养工商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的研究成果。

三、转型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硬技能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1.对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渗透“硬”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按照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本着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思路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思想,我们先后完成《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物流管理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公开发表了40余篇教改论文;承担了13个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和8个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

2.以产学研教育模式为创新点制定了培养学生“硬”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强化培养学生专业人才“硬”技能,体现地方院校立足地方经济的宗旨,我们采用以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新型教育模式-产学研教育模式为创新点,以湖南工学院作为地方院校的代表,对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结构予以明确,多次制订和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和2008年分别制订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再次修订了两个培养并新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突出了学生“硬”技能的培养,明确了产学研教育模式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3.按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硬”技能模块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各学科要求,在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专业中分别构建了多个专业“硬”技能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管理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我们按此构建了这三大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商务写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6]和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等。(见图1、图2)

图1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硬”技能模块

图2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硬”技能训练平台及专业实训实习模式

工学交替、招生就业、实作实训的方式把实践环节分为技能项目化训练、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三种方式,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企业,目的是为将企业环境引入实践教学之中。比如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下设有生产决策系统、企业文化体验、ERP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等15个项目,全年可接纳400余名学生实践教学,每个项目均由教师集中简介后,由学生单个或分组实践,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

4.建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硬”技能实训“项目化”体系

根据地方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及产学研教育模式对专业(职业)技能的要求,我们构建了工商管理、会计学和物流管理等专业“硬”技能实训“项目化”管理体系。如工商管理类专业建立了四大模拟实训项目。一是企业运作模拟项目,该系统包括企业实际运作模拟决策系统和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两大部分,主要对企业实际运作中的决策及管理工作岗位进行模拟;二是商务技巧开发训练项目,该系统包括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模拟演练系统、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系统、会议模拟系统等;三是市场运作模拟仿真项目,该系统包括市场实际运作模拟演示系统、商战模拟决策系统、证券市场交易模拟系统和金融市场投资分析系统[7];四是其他业务模拟项目,包括外贸业务模拟系统、会计实训模拟系统等。

5.建立了“硬”技能培养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搭建了“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和就业单位”的“硬”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技能训练平台。作为师生学习实践基地,与多媒体相连接的实验室环境和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校内实训平台以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为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配备一名校内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一方面通过加快校企合作、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等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培训讲学、参与科研,提高教师在实训课中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广泛聘请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以来校任课、指导实习和委托项目或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把实践经验引入实践教学环节。[8]校外实训平台则以建立长期的、全方位合作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为指导方针,优先选择一些对人才的专业应用水平要求较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不仅能确保学生有实习或就业的机会,也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建立起校外实习信息采集制度,并帮助实习企业的管理工作良好发展。

为保证学生实训、见习、实习有实效,我们充分利用产学研教育模式,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思想;除有经管实训中心外,近4年我们在校内外建立了15个实习见习和就业基地,如:中海油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恒企教育集团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泛华集团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衡阳金果物流公司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衡阳移动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与技术研发项目、联合企业开展认证培训,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战略性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基地提供了参考。

6.制定了“硬”技能培养严格的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需要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为保障,我们制定了《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硬”技能培养实施意见》、《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方案》等规章制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建立了“硬”技能培养效果检测机制。如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评价已经确立分别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能力表现对应用能力进行具体衡量。

三、转型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硬技能培养模式选择的创新性研究

1.湖南工学院立足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思路,以产学研教育模式为创新点制定了培养学生“硬”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张地方院校以企业需求为主导进行开放式人才培养,完成了管理类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方针、模式、特色等。

2.湖南工学院把管理学中的项目化管理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中,创造性地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块化”和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管理,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6]

3.湖南工学院加强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努力以产学研结合为指导思想,与企业建立长期、多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创新了实践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原则、“硬”技能原则。

四、转型背景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硬技能培养模式的成效分析

1.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水平和技术能力。湖南工学院工商管理类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每年学生获得导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市场营销师等类资格证书人数上100人。蔡群的《衡阳市兴隆村生态休闲山庄旅游项目规划》、李俊龙的《耒阳市谢维俊烈士故居景区红色旅游建设概念性详细规划》、蒋抒玲的《茶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研究——以耒阳市江头贡茶生态休闲农庄为例》分别获衡阳市第五、六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张瀚文的《衡阳市城镇化进程的障碍与对策研究》、廖赛的《关于衡阳乡村发展低碳旅游新模式的构想》、吴波的《衡山竹海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研究、黄帅的《常宁市金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景观设计与规划建议书》、刘奥琦的《大湘南旅游圈区域合作模式与协调共进对策研究》获第九、十、十一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刘奕辰的《“互联网生态农业特色产品营销”》项目获2015年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2.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和优秀主讲教师,如陈国生教授2010年、2014年被评为湖南工学院第一批和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科带头人,2015年又被评为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与本成果相关的教改项目有16项,其中陈国生成功申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STS视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力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杨凤鸣主持并完成了教育厅教改项目“管理类‘软’学科专业学生‘硬’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教师不但理论课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各种证书者,占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师26%以上,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3.明显地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台湾中华大学教授兼人事室主任林锦煌教授于2015年5月20号应邀来我校,对我们的成果给与高度评价,认为我们立足地方,通过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的做法极具推广价值。特别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管到一般企业还是到重点企业就业,其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短期内都得到了领导、同行和认可与好评。中海油湖南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延彪、副总经理文跃华、恒企教育集团董事长江勇、泛华集团吴荣雄、衡阳金果物流公司资讯管理部副经理易晃等一些就业单位老总评价我们毕业生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角色转变快,工作适应快。湖南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硬技能培养模式是基于地方院校的实际而形成的,因而,对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硬”技能的培养极具推广价值,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结论与建议

1.完善“管理+技术”特色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本科的“硬能力”培养,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尝试争取30个特色人才培养指标,开设特色“1+2+1”本科班,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第一学年以在校完成通识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主,第二、三学年以在校完成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为主,最后一学年是企业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双导师”制,即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企业实务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使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深入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实际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所有学习任务,使得特色本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应有的工商管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有较强的工科技术背景。[9]

2.建立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特色模式相适应的新型“硬技能”培养方案。以“管理+技术”为导向,围绕“管理”和“技术”渗透、管理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融合的培养目标,加大工科专业知识在总课时中的比重,全方位改变管理类专业以往那种专业分得过细、过窄的现象,按照强化实践、淡化专业的要求,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新型“硬技能”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实践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管理+技术”相结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工商管理人才。

3.强化实训,用心培育硬技能。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实施中受到硬件条件制约。由于管理类专业建设时间不久,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中心没有建立能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要求的完整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经管理类实验实训中心硬件不能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

4.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实施中,对改革效果检验不够科学。教改中,我们将专业实验实训实行了课程化、项目化,有利于规范化管理,也有利于考核评估,但实际上学生项目实验实训的效果检验是实训老师根据实训方案要求进行了,老师难免有主观性,缺少具有科学性的量化标准。

参考文献:

[1]安多.你和你的小伙伴们都找到工作了吗?[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13,(10):64-83.

[2]晋浩天.就业率趋稳创业成“新宠”[N].光明日报,2015.06. 13:004.

[3]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26-30.

[4]孟大虎,苏丽锋,施璐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01):86-90.

[5]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0,(03): 82-90 .

[6]李彬,范云峰,王艳华.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4):74-77.

[7]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3):38-39.

[8]康健,唐欣.浅谈“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下的应用型高校双语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14,(11):83-85.

[9]唐俊,蔡翔,“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62-164.

[作者简介]杨凤鸣(1967-),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环境会计研究;陈国生(1965-),男,湖南常宁人,湖南工学院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研究;陈晓亮(1983-),男,湖南常宁人,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旅游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一般资助课题:服务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湘南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有效对接研究.编号:XJK014BGD017;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STS视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力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K014AGD007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2-0166-05

猜你喜欢

技能型实训技能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