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勒目标模式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初探
——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2016-05-30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

何 清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泰勒目标模式下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初探
——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何清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英语听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言综合技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听说领先”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中听力部分占试卷总分70%的决定推行之后,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急需优化调整,才能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顺应时代的步伐。故借鉴泰勒目标模式理论,以实证研究方式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合理设置及完善做了以下探索:增加大学英语听说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课程设置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强培训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泰勒目标模式;课程设置

[教改项目]2011年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改革”形势下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1115

国家教育部决定从2007年起,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即听力部分占总分的70%,早在2008年,全国就有50所高校第一次实行了机考,但目前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允许,而且机考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较高要求,但大部分落后地区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因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还在扩大试点和缓慢的推进过程中。然而,机考是与国际英语考试,如托福、雅思等接轨的,故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是大势所趋[1]P58。因此,改革现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迫在眉睫。《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系统,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2]P1。即,大学英语教学的宏观目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之相应的评估手段之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测试重点也转移到了听说上。因而,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设置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以期与评估手段和教学目标要求相适应,使所培养的学生更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对此,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改进进行了研究,但笔者认为最根源的问题在于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故从泰勒(Ralph Tyle)r的目标模式(Objectives Mode)l出发,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来探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从而为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泰勒目标模式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于1949年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即著名的“泰勒原理”[3]P39。之后,尽管出现了很多反对的观点,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泰勒的课程理论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采纳和运用,因为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能全面探讨课程问题[3]P41。目标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选择,泰勒指出必须要遵循以下五个环节: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等。即“三个来源,两把筛子”[4]P56。(Tyler,1949:56)而这种主张恰好与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要求不谋而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一目标选择模式克服了Bobbit(1918)的社会目标来源论、Dewey(1990)的儿童目标来源论和Brunner(1966)的学科专家目标来源论等单一、极端的理解,博采众长地为课程设置和开发提供理论铺垫。泰勒认为要系统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那么研究学生、当代社会和学科专家的建议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还要用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这两把筛子来筛选初步选择出来的大量而庞杂的课程目标,以剔除一些相互矛盾或不重要的目标。泰勒特别强调行为性目标,认为课程目标必须事先确定,必须明确[5]P57。他认为,只有清晰界说了目标,才能期待学生产生哪些行为,才能进行判断。而且,目标是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主要依据,它使评价有了可以参照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是否要循环实行评价或修改目标。同时,此种评价模式使得被评价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延伸到了教学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程序等方面,因此拓展了教育评价的范围,促使教育评价更加科学合理[6]P134。“课程研究领域是幸运的,因为有拉尔夫.泰勒;但课程研究领域是悲哀的,因为拉尔夫.泰勒一直不能被超越。”这足以说明迄今为止,泰勒的目标模式对课程设置的指导意义依然无法取代。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

由于较长时期从事专科教育,建于2001年的楚雄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师范院校,经验不足,办学资源处于劣势。而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吸纳改革成果,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试改革显得尤为必要。针对楚雄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80%的大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达学生总数的40%,由于视野相对狭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英语语境,其听说能力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强化,因而英语听说能力非常弱[7]P85。而其中近92%的学生打算毕业后立刻就业,8%的学生考研或出国。无论是就业或是出国,快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都是很迫切的,对于前者来说,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可以加大就业和融入社会的筹码,而对于后者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设置采用“精读+听力”的模式,其中大一的听力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0%,大二的听力课时仅占25%,英语教学没有完整的听说课程设置,特别是在说的训练方面没有具体的学时安排,只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地组织学生的口语活动,迫于有限的学时,教师很容易放弃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设置十分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8]P101

故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出发来设置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调查结果显示2%表示“比较符合”,25%表示“符合”,58%表示“不符合”,15%表示“无所谓”。总之,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符合其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对目前的听说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满意,而少部分学生觉得无所谓,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大学英语听说课对他们的学习或生活帮助不大。这与国内一些知名学者所调查的结果大同小异,同时也让我们警醒: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到底应该怎样设置?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是在泰勒目标模式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楚雄师范学院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设计和展开。具体如下:大学生对待英语听说课的学习态度如何(问题1-3);大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听说课的需求如何(问题4-8);此外,本问卷最后,笔者还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问题来征求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调查采用的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放问卷让学生作答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93份,收回29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91份。随后,课题组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并对问卷中的各变项数量及其所占比例进行统计。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研究对象上的选取上,以上了一年听说课的2013级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每个系(除外语系)的A、B、C(好、中、差)班和艺术系和体育系的1、2班中随机抽取班级总人数的25%作为测试对象,涉及全校大学英语学生共293人。

表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分布

三、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听说课的基本认识

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进行调查,有助于把握他们的学习目标、态度,从而有效地探索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对其听说能力提高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发现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指导来提高的占56%,通过第二课堂网络学习提高听力的占28%,而通过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听英文广播和歌曲,以及与英语人士、同学用英文交流等途径来提高听说能力的仅分别占10%和6%。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开设了网络自主学习第二课堂,并要求任课教师严格监督考核,但学生依然更多地依赖课堂上的听说训练,这证明了作为泰勒目标选择之一的从“学生需求”出发研究课程的必要性。

通过对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终目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很强——主要是为了满足求职需求(76%的学生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为进入职场加分;20%的学生表示是为出国做准备;仅4%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满足日常交流),这也是由地方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生源背景和当今就业市场的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特色,量身定做出最适合学生要求的课程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故必须进行广泛的学生需求调研。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工具对实际需求进行研究[8]P124。

(二)大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笔者对大学生关于听说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见表2)。

表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满意度及建议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学生心目中大学英语听说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比较有分量的,他们也很想通过以听说课堂为主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笔者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答案。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对来说已能满足基本的阅读需要,大学阶段最想提高的是听说能力,尤其是真实情景下的口语交流。然而,平均每周仅1节的听说课时极其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听说训练,挑战何其严峻!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不免“穿新鞋,走老路”——打开课本,讲解生词,播放光盘,提问,核对答案。长此以往,只会对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意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对于目前所使用《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教材,学生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这表明与最新的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条例应运而生的“学科专家意见汇集的产物”——《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是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的。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62%)支持大学英语听说课课时应该占总课时的一半,而认为目前课时设置合理的学生仅占9%。这反映了大学生希望通过增加听说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来加大听说能力训练的意愿比较强烈。并且此调查还是在我院大学英语四、六级还未推行机考的情况下,假如是在已经实行以后来调查的话,这个比率还会上升很多。

表3 大学英语听说课时在大学英语总学时中占多大比率

四、建议与结论

(一)增加大学英语听说课时比率和学生成绩评估因素

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的,那么听说课必须要为满足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师的组织下创设各种学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对话交流中内化和生成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对听说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而要做到这点,时间的保障无疑是第一位的。但目前每周50分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时间显然过于紧迫。且班级学生几乎都在40人左右,很难为每一位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热情和教师反馈的及时传达。因此,建议调整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将其安排为每周两节(100分钟),实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评估则应体现多样化因素特点,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出勤、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课程设置评价主体多元化

口头交际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交流能力(蔡基刚)[10]P28作为毕业后即将就业(92%)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来说,听说能力的提高对于进入职场(生存)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开设是否合理?怎样开设?课程设置怎样?老师和学生都是有发言权的。然而,在现实中,教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或者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这种单一的他人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非常被动[11]P227。因此,要提高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对课程设置的参与度,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三)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

强化大学英语教师改革意识,积极了解教改的最新动态,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并从主人翁的角度出发,以研究促教学,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全面综合评价和反馈课程设置的能力,以便为教学主管部门和负责人提供理论参考和第一手素材,从而,群策群力,从根源上及时“拨乱反正”,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价值的校本课程研发出谋划策。

总之,尽管2012年和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降低了难度、强调了实用性),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重在“听说能力培养”却依然没有变化,也即四、六级机考改革的推行是不可避免的,这足以说明高等院校进一步优化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以实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而泰勒目标模式为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跃沈燕.浅谈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2,(10):58.

[2]杨慧中.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

[3]Richa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 h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39.

[4]R. W.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56.

[5]黄忠敬.要慎用目标模式的课程开发——兼论泰勒原理的局限性[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57.

[6]Stenhouse L.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England: Heinemannn,1975.134.

[7]何清.从教材角度探寻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情感化策略——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改革背景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4):85.

[8]王坤,李洋.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置研究(高教研究版)[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9):101.

[9]邓跃平,陈聘荣.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按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外语学刊,2012,(4):124

[10]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外语界,2011,(1):28.

[11]郑志军.泰勒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工作研究,2012,(2):227.

[作者简介]何清(1978-),女,云南姚安人,硕士,楚雄师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6-02-16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2-0132-04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商英国标》下地方二本院校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中本衔接办学模式中职阶段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