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考作文技法指导

2016-05-13温太阳

教育界·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考文章作文

温太阳

【摘要】语文是中考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作文则是语文这门学科中令众多考生仰视的一座大山。有的人迎难而上,在作文的海洋里艰难前行;有的人望而却步,最终惨淡收场。作文真的这么难吗?难道就没有一点办法吗?其实不然,只要你能在态度、技法、亮点上做个有心人,一切可以迎刃而解。

【关键词】中考作文高分技巧由易至难亮点突出

十年寒窗,上下求索,中考就这么悄然而至。作为初三的学生来讲,语文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他的仁慈善良,普度众生,没有太多的读写障碍;恨他的“精于工计”“巧于文笔”,高分作文实在难得。作文——这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让多少考生止步于理想学校的门前。那么,对于作文,初三学生就只能“谈文色变”了吗?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有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长处,没有灼目的太阳,至少也应该有点闪耀的星光。那么怎么样才能自成一家,夺人眼球呢?下面我想从易至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从态度上尊重作文

1. 书写认真、打好基础。炎炎夏日,蝉声聒噪。漫长而艰辛的阅卷工作如火如荼,怎么样的试卷能够挽留住阅卷老师的眼睛呢?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不难想象虽然每位老师主观上都有不同的喜好标准,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喜欢阅览书写认真态度端正的文章。众所周知,由于阅卷的特殊性,阅卷老师一篇作文的停留时间最多不会超过90秒。试想一下,一篇书写工整、间架合理的文字犹如夏日的一股清泉让阅卷老师的眼睛喝饱了水,带来了美的享受;而另一篇满是涂改、行文潦草的文字更像是一块抹之不去的阴影堵塞心头,难以忍受。第一印象就高下鲜明,最后的分值就显而易见了。

2. 字数不够、损失惨重。《中考作文评分细则》明确规定,字数少于50字以上,每50字扣一分,错别字达10个以上扣1—2分。在评分过程中,对字数不够或者没有写完的作文,一般得分都在35分以下。在考场上,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字数不够的现象比比皆是,应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其实作文纸上都是有字数标志的,只要考生不做“大马虎”,做个有心人,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达到规定的字数,不留硬伤是可以做到的。

3. 思想健康、切忌庸俗。《考试大纲》强调考生作文应该“积极健康”,不应该“思想庸俗”,回顾历年中考,不少学生在这里碰了“高压线”。有些考上一味的表决心、说大话,胡编乱造、随意拼凑,博人眼球,其实这样只能降低阅卷老师的好感。有的学生一叶障目、目光短浅,对一些社会问题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对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评价,有的只是一些哗众取宠的一己私愤。总之,弘扬真、善、美,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是中考作文的一个明确方向。

二、 从技法上重视作文

1. 审题清晰、中心明确。中考作文要想取得成功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审题,考生只有精准地把握住作文题目的要求,才能避免偏题、跑题的厄运。首先要认真读题,明确大致的方向。要仔细区分是以“某某”为题还是为话题,如果是材料作文还需要考生自己提炼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拟题目。其次要找准题目中的关键词,扣住“文眼”,搞清楚重点。比如“渐渐明白”(2012上海卷)中要抓住“渐渐”二字,要写清楚一个明白的发展过程;如“心灵深处的歌”(2012甘肃卷)则要抓住“深处”二字,抒写一些在自己的人生中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人或者事情;如“闲对风光独自游”(2014扬州卷)中既要注意“闲”字表现出内心的悠闲自在,同时也要紧扣“独自”二字,避免偏离文意。最后要仔细审读导语,激发写作的灵感。比如2012重庆卷“当两朵花都争向那一缕冬日的阳光时,一朵花悄然转身,这是成全;当两只手同时伸向一本喜爱的书时,一只手陡然放下,这是成全;当茶叶忍受沸水的煎熬,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一杯香茗时,这是成全。成全是生活中的和风丽日,展现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导语其实已经为考生点明了“成全”的内涵——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成全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每个题目都有的要求也应该遵守,这些要求包括:书写要求、字数限定、问题类别、写作禁忌等。这些要求每个考生都应该严格遵守,不能我行我素。

2. 选材精准、重点突出。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写道:“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不仅要考查学生材料的真实性、丰富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等多种方式获得材料”“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综上所述,考生选择的材料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感受深刻的,或者是独特新颖的,也可以是有丰富想象的。如“那些的日子”(2013年合肥卷),一位考生就写了当今中国家庭中常见的事情——养宠物。家长的心思过多地倾注在了宠物的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表现了“优遇的狗”“无聊的妈妈”“孤独的我”这个中心。因为亲身经历,他的文章就更加的真实、诚恳、严肃。又如“从脚下出发”(2013年无锡卷),同样写爬山,小作者带着200斤的体重去爬山,爬得更艰辛,付出得更多,收获得就更多,看到的景色也就更多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如“我与的亲密接触”(2013年河北卷)就写了自己作为旗手的独特经历,这样的经历不是人人都拥有的,小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特资源,让阅卷老师感受新颖。再如“给的一封信”(2013年淄博卷)作者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跟齐天大圣孙悟空来了次亲密对话。

3. 立意深刻、主题鲜明。大学问家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形文字,俱以意为主。”这句话直接得阐述了“立意”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立意,狭义的来说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于人、事、物的态度的集中体现。那么,作为考生该如何下手呢?首先,正确、鲜明。正确就是指文章的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鲜明,是指确立的主题旗帜鲜明。如“一份相逢一份暖”(2015南通卷),大多数考生就是通过写人与人之间的相逢、相知来表达人与人间的真诚的情感。其次,主题要深刻。比如“沿途的风景”(2012湖北黄石卷)考生以一辆自行车为切入点,写了“我与母亲”“母亲与外婆”“我与我的将来”这一路的生命延续、亲情延续。最后,立意要集中、专一。如“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2012常州卷),一考生通过对桃花的一次偶尔的观察,透过现象看见了本质,内容和主旨“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结合,然后导出一个中心:生盛放,死无悔。立意专一、集中。

三、 从亮点上战胜作文

1. 小题大做显真情。初三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们往往渴望能在做文章中面面俱到的展现出自己的水平。这也想写,那也想说。但是到头来却是这也说不清,那也道不明。或者是贪大求新,胡编乱造,写父母则表现表现他们牺牲一切,写英雄不是救火就是救人,写老师不是谆谆教导就是蜡烛精神。一个小时的时间真是不够发挥。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一处进行描写,吐露真情,表达感受,同样也可以很精彩。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最好的例子。《背影》的主题是父子间的深情,作者舍弃了所谓的“大事件”,偏偏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加以细节的展示,不仅让作者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因此,作为考场作文来讲,这些儿“小事”如果能“做一做”,往往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如“走过”(2015年宁夏卷)一考生拟题“走过十六个春夏”,精选了父亲教我读诗和母亲晾晒被子两个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场景,加以生动的词语进行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幸福长在,时光不老”这个主题,令人感动。再如“深处”(2014浙江宁波卷),一考生叙写自己记忆深处看的一场木偶戏,结束后发现表演木偶的老人所用木偶虽有两年的历史,但是却崭新锃亮,狐疑之际,老人道出原委:老人心中,木偶是有生命的,是美的。其实,“小题”并不难寻,难得是如何用自己的能力进行“大做”,这就提醒考生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感悟生活的灵魂。

2. 巧添波澜扣心弦。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平铺直叙也可以讲故事。但是要委婉曲折娓娓动听,就要看技巧了。叶圣陶在《文心.二十》中说的好:“即使根据实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样记叙了实事便完事,还得含有其他的东西在里头。”而“波澜起伏”的文章更能吸引人的好奇。清代大家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就说说写作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第一,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就是指故事情节不断出现波折和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就是一波三折的很好的典范,文章在“送孩子”这个关键情节上巧设波澜,前后一共四次换孩子到最后全部要回一个不给,使得读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明白这对父母的伟大的心灵。如“成长的秘密”(中考优秀作文)一文讲述“我”和同事受另一同事嘱托买朋友女儿的莲蓬的故事。故事着重展现了小姑娘从“眼巴巴”到“失望”到“充满的期待”到“喜出望外”的心理变化,虽然表面起伏不大,但情节错综复杂,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佳作。

第二,设置悬念。悬念俗称卖关子,指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故意隐藏了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以此来吸引读者的兴趣的一种写作技巧。从人物角度来说,多设置为第三人称贯穿全文,结尾揭开悬念。再从故事本身来说,一直不点明故事发生在哪里、因何而起、最后的结果等,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揭示。猎奇是人的天性,叙事中你越是隐藏,读者就越想知道。课文《甜甜的泥土》就是一篇吸引读者的文章。文章开篇出现的那个“疯狂”女人是谁?她为什么找王小亮?王小亮知道她是谁吗?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读者的脑海里,虽然结尾处没有直接揭示谜底,但是读者心中已经心知肚明。如“一个夏日的早晨”(2014山东济南卷),小作者就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叙事技巧:开篇的“我”是谁?好像不是人类。“水泥山”是什么呢?“木山”又是什么呢?文章开头写蚂蚁去寻找早餐又有什么意义呢?看到结尾“原来是地沟油害死了蚂蚁”,一切豁然开朗。作者的悬念使得文章波澜迭起,富有趣味。

3. 结构精巧展新颜。我们前面提到,阅卷老师的时间是有限的,千篇一律的作文形式往往使得阅卷老师审美疲劳,换来的可能是一个高不上去又低不下来的分数。因此精巧的结构往往会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让老师为之一振。毫不夸张地说,结构形式的精巧也是考场作文成功的一条捷径。这里我们介绍三种结构上的新形式。第一,题记后记式。题记是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名言警句,或者自拟一段精彩的言论,用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或者突出表达文章的主题;后记是在文章结束后补充说明文章的写作意图、感触,或者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问题,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珍惜所拥有的青春”(2014扬州中考模拟卷),一学生自拟题记如下:“刚刚抖落一身的稚气,刚刚放飞完美的天真,青春的微笑还很矜持。”小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笔写下了青春的感受,引出文章所要记叙的内容。文章最后的后记如下:“珍惜所拥有的青春,因为青春的微笑还很矜持。”这一后记做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将题记和后记同时使用,珠联璧合,相互映衬又各显神通,使文章增色不少。第二,小标题式。在作文中用简洁醒目精心构思的小标题,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提供选材的便利,省却过多过渡性的话语;又可以使文章疏密有致,卷面赏心悦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标题应该简明、准确地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小标题之间要有必要的关联:或者结构形式一致,或者内容上属于并举,或者情节上有前后勾连。如“笑是希望的源泉”(2012年湖北黄冈卷),小作者采用点面结合法,抓住材料中的“勇敢”“希望”这两个关键词,将“笑”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联系起来,用“勇敢一笑”“淡然一笑”“明媚一下”三个小标题来贯穿全文,使人一目了然。三、一线贯穿式。一线贯穿就是以一条线索或者一个字词来统领全文。文章的材料就像散落的珍珠一般,用线穿起来才能完整。一线贯穿可以以物为线,用一件物品来贯穿全文;可以以情感为线索,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来贯穿全文。比如“我发现里有个世界”(2013扬州中考模拟卷),小作者以枕头为线索,先讲述自己从小有落枕的毛病,接着讲述妈妈费尽周折做了一个棉花的枕头,再说夏天到了父母又重新做了绿豆壳的枕头,最后写外出上学时,父母花费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个清香的药枕,以“枕头”一线串珠,结构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可谓佳作。

猜你喜欢

中考文章作文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