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情趣让学生笔下有神

2016-05-13陈以华

教育界·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夜市教师应习作

陈以华

【摘要】学生要学好作文,必须处于自然、自由、乐写的心态之中。本文通过让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体验生活,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等方面入手,对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作出了阐述。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自觉地进行构思和写作。

【关键词】情趣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规定:“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在课程阶段目标里具体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教学建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能唤起我们农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 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1. 热爱周围环境。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碧绿的麦田、无边的荷花、清新的空气、憨厚的人……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 关爱身边的人。农村生活没有城市喧闹,似乎看不见爱的流淌。有的学生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感受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一张贺卡,感受节日的欢乐,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3. 留心周边的事。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只有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不走老路。

二、 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编造的多。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

1. 围绕目标,小处着眼。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注意力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教师应围绕习作目标,选取较小的观察点,供学生观察,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打弹球”的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 细致观察,凸显特性。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具体,深入。要精细的辨别,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或突出部分所掩盖,学生的习作才能多角度,多形式的描述事物,描绘生活。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的发展。纵观家乡的发展,市场的世界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素材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青少年吸毒、赌博,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出发现问题,发现素材,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学生习作时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 提高认识,丰富表象。小学生观察是往往“五官并用”,通过“五官”获取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东西上升到理性东西,由表及里的认识,由此及彼的联想。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认识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一次引导学生观察磁菇销售情况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商贩的谈话,看了市场的热闹,望着农民的微笑,你想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广度、深度,提高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 体验生活,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是不一样的;或是教材中习作题目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1.多写观察日记。学生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并能亲自实践。他们经常要喂养、饲养小动物,还经常要种花种草,种菜种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富有童趣的日记跃然纸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一个会写文章的人首先是有较强观察能力的人。指导他们进行“有意观察”,用“有意”的机制激发观察事物的能动性,就能使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一个学生在回家路上,自行车轮胎没气瘪了,正着急时,发现了路旁免费打气的招牌,便上前打气。通过有意观察,她了解了摊主热情的服务态度,发现了家乡人民挚美的心灵和文明的风尚,写道:“这个免费小摊,

不正是我们东林人精神文明的小窗口吗?”学生观察黄塍夜市,攫取材料,然后写作,内容非常丰富,写夜市繁荣兴旺,人们购买力旺盛;写夜市公平交易,文明经商;写夜市中的下岗工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写夜市购书人多,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的重要性……。一个同学写道:“夜市,就是一支奏响经济繁荣的乐队,它反映了黄塍人民的勤劳,它体现了家乡经济的繁荣兴旺,它记载了黄塍乡镇的新面貌。”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现象,学生的心胸开阔了,材源也就滚滚了。

2. 乐写“小发明小制作”。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想象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受好玩天性的驱使,常常会有许多小发明,小制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 练写科技小论文。学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如许多孩子对于果园的管理的要求了如指掌,做起活来,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优势。课余,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四、 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 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是农村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迟睡早起,有谷有米”这些农谚既阐明了道理,又生动易记。农民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冒牙”“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运用这样的谚语、俗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提高了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2. 学习特色语言,强化习作语言。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特色语言。在习作中出现生活与知识的断层,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猜你喜欢

夜市教师应习作
大观楼夜市掠影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