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口病患儿补体水平的研究

2016-05-10董双双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补体口病活化

胡 娟,周 彦,董双双

(1.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连云港 222001;2.连云港市

东方医院儿科,江苏连云港 222001)

·经验交流·

手足口病患儿补体水平的研究

胡 娟1,周 彦1,董双双2

(1.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连云港 222001;2.连云港市

东方医院儿科,江苏连云港 22200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3、C4、B因子含量及补体旁路溶血活性(Ap-CH5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生化法和免疫比浊法、溶血法对7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补体C3、C4、B因子和Ap-CH50水平测定,并与35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补体C3、C4、B因子水平均低于与健康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P-CH50水平高于健康组且差异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3、C4、B因子和Ap-CH50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判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手足口病; 补体; B因子; 补体旁路途径

手足口病近几年发病率在上升,该病大多是由肠道病毒71型(EU71)、CA16等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复杂,目前已广泛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1]。目前国内关于该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已见有文献报告[2]。国内尚少见有该病的补体水平研究的报告,为此,我们进行了探讨,现将我们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足口病组:78例(男42,女36),均为本院经临床明确诊断的住院患儿,年龄1.5~3.5岁,平均2.4岁。所有病例均根据卫生部办公厅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3]诊断和病情评估。将患儿分为轻、中、重3组,其中轻度38例,中度25例,重度组15例。患者均有发热,口、手、足皮疹,部分病例伴呕吐,呼吸节律改变,精神差,少言懒语,嗜睡,易惊,肢体抖动,肌阵挛,口唇紫绀,咳白色痰或血性泡沫痰等症状,均排除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增强剂,无其他病毒感染,亦无结核肿瘤等引起的免疫异常疾病。通过实验室核酸病毒检测78例,EV71病毒核酸检测阳性45例(57.7%),其他肠道病毒检测12例(15.4%),阴性21例(26.9%),柯萨奇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健康组:35例(男21,女14),年龄2.0~3.0岁,平均2.2岁。均为本院儿科经健康体检合格儿童,2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血清C3、C4测定:采用生化法,试剂由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B因子测定:免疫比浊法,试剂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Ap-CH50测定:按文献[4]溶血法。先用乙二醇双醚四乙酸(EGTA)处理血清以结合钙离子,阻断前段补体成分的活化,再加入未致敏的兔红细胞以激活旁路途径,测定50%的溶血终点,结果以U/mL表示。

2 结 果

2.1 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符合正态性,对健康组和患者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然后进行随机设计方差相齐的两总体均数的比较及方差不齐的随机设计的两总体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健康者和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3、C4、B因子和

△:P<0.01,与健康组比较。

表2 不同病情患儿血清C3、C4、B因子和

2.2 对C3、C4、B因子、AP-CH50各指标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均符合正态性。对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进行方差分析,并以LSD-t法进行各组的两两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中可见,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C3、C4、B因子、AP-CH50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且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原是Cox A16和EV71。婴幼儿为易感人群,可造成暴发流行。2008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手足口病的流行,主要以EV71为主。既往我国和国外有关手足口病引起的机体功能改变的报道多数为血常规,心肌酶谱改变,心电图改变,脑电图改变以及脑脊髓液的改变等[5]。近年的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患儿往往伴有细胞因子紊乱、体液免疫水平的改变[6]。但尚未见有系统的补体水平变化的报道。

文献证实[7]:补体至少有2条活化途径。传统途径(CP)从C1、C4、C2依序活化开始,形成C4b2a为C3转化酶,引起C3和C5~C9的相继激活,因此C4含量的减少可间接提示CP的活化。旁路途径(AP)由D、B因子的相继活化开始,形成C3转化酶C3bBb,并引起C3的后续成分的活化,因此,B因子的含量是AP活化的重要指标。本文检测的结果表明:手足口病患者血清C3、C4、B因子含量均显著地低于健康组(P<0.01),一般来说,排除合成障碍的因素,而提示为CP与AP同时活化阶段。同时,本文检测的结果也证实:患儿的病情越重,补体水平也越降低,尤其是重度患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5岁以下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自身免疫状态降低有关。儿童免疫系统的功能发育与成人相比尚不健全,这就成为病原微生物进攻机体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处于生理性免疫地下的状态,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较成人差,这可能是手足口病易发于儿童和重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8]。至于补体活化的原因,初步分析是:(1)患者血中存在高水平的免疫复合物;(2)患者血中的皮质醇,β-内啡肽水平升高;(3)患者血中的细胞因子存在紊乱,T细胞亚群发生改变之故。

Ap-CH50的测定,是用EGTA阻断CP后,用来致敏的兔红细胞(RE)直接活化AP,导致RE溶血,由于补体成分的含量与功能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即使C3、B因子含量降低,Ap-CH50也不一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检测的结果表明,手足口病患者血Ap-CH50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组(P<0.01),分析其原因,由于患者感染EU71后,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所致。确切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儿及时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阻断全身炎性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如患儿有神经损伤,尤其是呼吸循环严重受损时,要迅速注射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剂以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提高其抢救成功率。通过系统的积极治疗,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众所周知,补体是血清蛋白的正常组成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补体系统的连续的动态检测观察,对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1]刘克州,陈智.人类病毒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121.

[2]张克昌,曹明杰,李维春,等.手足口病患儿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3,26(1):19-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柳州医学,2012,30(2):140-143.

[4]武建国.实用临床免疫学检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40.

[5]张代民,张莹,许会彬.105例小儿患者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4,11(8):982-983.

[6]陈依平,魏寿忠.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31(2):134-135.

[7]丁振若,于文彬,等.实用检验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09-610.

[8]Chang LY,HsiungCA,Lu CY,et al.Status of cellular rather than humoral immunity is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of enterovirus 71[J].Pediatr Res,2006,60(4):466-471.

10.3969/j.issn.1673-4130.2016.07.062

B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7-1003-03

2015-11-03)

猜你喜欢

补体口病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手足口病那些事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警惕手足口病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中医三联法治疗手足口病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