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引起不同的线索效应*

2016-05-07王潘潘

心理学探新 2016年2期
关键词:箭头视线效应

钱 谦 王潘潘

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引起不同的线索效应*

钱 谦 王潘潘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计算机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4)

他人的视线或者箭头等线索能够自动地转移观察者注意到线索所指向的位置或物体上。很多研究试图比较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在转移注意时的不同,但最终的结论仍然存在争议。当前研究采用混合呈现不同线索类型的方式进行实验,发现视线线索引起了比箭头线索更强的线索效应。并且这一现象只在相对较长的SOA情况下出现。这一发现说明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在注意转移系统的自上而下高层认知处理阶段被区别对待,视线线索是比箭头线索更有效的线索。

线索效应;注意转移;视线线索;箭头线索

1 引言

只要人的眼睛处于睁开状态,大脑就会源源不断的从外界获得视觉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这些信息都和当前的行为和目的相关。因此,大脑认知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只对那些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或者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人的眼睛所形成的视线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能够吸引观察者的注意(Birmingham,Bischof,& Kingstone,2008)或者转移其注意到视线所关注的位置(Friesen & Kingstone,1998)。为了研究这一视线跟随现象,或者说视线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研究者们广泛地应用了视线线索提示范式。在采用这一范式的典型实验中,被测试者集中注意于屏幕中心的注视点,而一个在注视中心呈现的人脸刺激将提供一个看向左边或者右边的视线线索,在一定的呈现时间间隔(SOA)之后,一个目标刺激呈现在屏幕的左边或者右边,一旦被试感知到目标的出现就按下相应的应答按钮。虽然被试已经被告知人脸刺激的视线方向与目标刺激出现位置没有相关性,其反应时还是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趋势,那就是对目标刺激在视线线索指向位置出现时的应答要比其在视线线索指向位置相反位置出现时的应答要快。这一反应时的加快被称为视线线索效应(gaze cueing effect),并被认为反应了自动的注意定向和转移机制(Frischen,Bayliss,& Tipper,2007)。

和传统空间提示范式中突发的周边事件所引起的线索效应类似,视线线索提示被认为是一种反射式和自动的处理过程,原因如下。首先,视线线索效应在较短的SOA情况下就能够快速的显现出来(Friesen & Kingstone,1998)。其次,在较短SOA情况下,即使被试已经被告知目标物体有更大的几率在视线线索指示方向的相反位置出现,视线线索效应仍然能够产生(Friesen,Ristic,& Kingstone,2004)。这意味着视线引起的注意转移具有强制性,不被主观意识控制所抑制。最后,视线线索效应在较长SOA情况下逐渐消失,并在更长的SOA(例如2400ms)情况下表现为抑制效应,即对出现在视线指示方向的目标的反应时比出现在相反方向的目标的反应时要长(Frischen & Tipper,2004;Frischen,Smilek,Eastwood,& Tipper,2007)。

自动的注意转移能够被在注视中心呈现的不提供有效信息的视线线索所触发,这一事实使得一些研究者认为眼睛和视线由于其在生物学上所具有的显著性和重要性,是一种特殊的注意线索(Friesen & Kingstone,1998,2003)。但是,与视线线索特殊性的说法相矛盾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为研究发现具有方向指示性的箭头线索同样能够引起显著的线索效应(Hommel,Pratt,Colzato,& Godijn,2001;Tipples,2002;Qian,Shinomori,& Song,2012)。这些发现预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那就是视线线索提示并不是一个独特和特殊的处理过程,因此,很多研究者试图通过寻找视线线索提示和箭头线索提示之间的不同点来证明视线线索的特殊性。

在行为研究中,不提供有效信息的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通常产生相同的注意转移(Ristic,Friesen,& Kingstone,2002;Tipples,2002),这就导致研究者们试图从其它的方面寻找两种线索的不同。例如,Friesen,Ristic和Kingstone(2004)发现对目标位置具有相反预测作用的视线线索仍然能够引起注意向其指示方位发生转移,但箭头线索不具有这一能力。类似的结果同样被Downing,Dodds和Bray(2004)所发现。这些发现说明虽然所有能够指示方向的线索都能够引起自动的注意转移,但是只有视线线索能够抵抗自上而下的主观倾向的影响。但是,和这些研究的结果相反,Hommel 等人(2001)发现当被试知道目标刺激更可能出现在线索指示相反位置时,箭头线索同样能够引起朝向线索指示方向的反射性的注意转移。此外,Tipples(2008)重复了Friesen 等人(2004)的实验条件,发现对目标位置具有相反预测作用的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都能够引起注意向其指示方位发生转移。

Langdon和 Smith(2005)发现视线线索,而不是箭头线索,能够引起和周边线索类似的易化和损失共存的效应。易化指的是相对于中立情况,线索提示有效时反应时的加快;损失指的是相对于中立情况,线索提示无效时反应时的减慢。Langdon和Smith认为视线线索在注意转移中的这一独特的属性反映了其特殊性。但是,Friesen和Kingstone(1998)却发现视线线索能够引起易化效应,但是却没有引起损失效应,这与Langdon和Smith的发现不一致。此外,在一系列的采用眼跳任务的视线线索提示实验中(Kuhn & Benson,2007;Koval,Thomas,& Everling,2005),研究者们发现眼跳的潜伏期在线索有效情况下比线索无效和中立线索情况下快(即易化效应),但是眼跳的潜伏期在线索无效和中立线索情况下没有显著区别(即不存在损失效应)。

为了证明视线线索的特殊性,Ristic和Kingstone(2005)给被试呈现了一个即能够被看成包含眼睛的人脸又能被看成卡通车的线索刺激,并发现只有在被试被告知线索刺激表示的是眼睛时该线索刺激才能引起无意识的注意转移。这一结果说明线索刺激必须被感知为包含眼睛才能够引起注意的转移,并且一旦这一感知被激活,那么即使要求被试将线索刺激看成卡通车也不能够抑制注意转移的发生。但是,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当相同的刺激被放大之后,相同的实验却并没有获得相同的结果(Kingstone,Tipper,Ristic,& Ngan,2004)。在这一研究中,不管被试对线索有什么样的感知,线索刺激都引起了注意的转移。

总之,虽然很多研究都试图证明视线线索具有与其它符号线索(如箭头)不同的特殊性,但已有的研究结果却并没有发现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在线索提示过程中显著的不同。这些否定的发现已经使得一些研究者质疑线索提示范式在区分不同的(具有和不具有生物学重要性的)线索时的能力(Birmingham & Kingstone,2009),甚至提出新的理论认为符号线索由独立的注意转移系统所控制,与传统的内源性(endogenous)和外源性(exogenous)注意转移具有不同的属性(Gibson & Kingstone,2006;Ristic & Kingstone,2012)。

除了认为视线线索提示具有特殊性之外,很多早期的研究者还认为视线线索提示是完全反射式的处理过程,并不受自上而下处理的影响。但是,这一说法可能只在较短SOA情况下才成立。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证实至少在较长SOA情况下,高层认知处理,如精神状态归因(mental state attribution)或者对线索的解释等,能够显著地影响视线所引起的注意转移过程。例如,Nuku和Bekkering(2008)比较了眼睛张开和闭合情况下(实验1),以及眼睛部分被太阳镜遮蔽和被长方形色块遮蔽情况下(实验2),某侧脸刺激所引起的视线线索效应强弱。实验结果表明至少在较长SOA情况下,眼睛张开(或者被太阳镜遮蔽)时的线索效应比眼睛闭合(或者被色块遮蔽)时的线索效应更大。这一发现说明被试对视线线索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归类,把视线线索分为能看见和不能看见两类,这一归类过程最终影响到线索效应的强弱。在一个较长的400msSOA情况下,Teufel,Alexis,Clayton和Davis(2010)采用不同的线索刺激得到了与Nuku和Bekkering的发现相类似的现象。此外,Kawai(2011)发现当人脸刺激的视线方向被竖直显示的障碍物隔断时,视线线索没有引起注意的转移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注意转移现象的缺失仅发生在较长的300msSOA情况下,而在较短的105msSOA情况下,线索效应在视线方向被隔断或者没有隔断两种情况下都达到了显著。前面所叙述的这些研究成果都表明视线线索所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并不是基于单纯的反射式处理过程而产生,自上而下的高层认知处理过程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同样被国内研究者的发现所证实(张智君,赵亚军,占琪涛,2011)。并且,由于高层处理过程通常具有较长的处理延时,因此只有在较长的SOA情况下高层认知处理才开始起作用。受这一结论启发,在区分视线线索提示和箭头线索提示时不能仅从对两者来说非常类似的反射式成分入手,而是要从不同的自上而下处理部分入手。

对相关文献进行的查阅表明,几乎所有的已有研究都采用了在block之间对视线和箭头线索引起的注意转移进行比较的实验设计。虽然从实验条件来看,不同block之间只存在线索类别的不同,但是这一实验配置可能导致自上而下的高层处理过程的缺失,从而导致无法从线索效应的强弱来区分两种线索。确实,当整个block中仅有一种类型的线索时,注意转移系统将不能对不同线索进行直接的比较,而这一比较过程所导致的对不同线索注意转移能力的评估可能是视线线索特殊性显现的关键因素。

因此,当前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传统的线索提示范式中采用在block内部混合的实验设计来探索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的不同。在block内部混合显示不同线索刺激类型的实验设计能够使得对线索类型进行对比等自上而下处理发生作用。在实验1中,之前研究中采用在block之间进行对比时无法分辨的实验结果将被重现。在实验2中,线索类型在block内部被随机选取。如果视线线索是一类特殊的线索,那么在当前的block内部混合的实验设计下,视线线索就应该能够引起和箭头线索有明显区别的线索效应。此外,考虑到自上而下处理通常具有较长的处理延时,具有显著区别的线索效应可能只在较长的SOA情况下出现。

2 实验1

2.1 被试

21名大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平均年龄为26岁,年龄区间为20岁到32岁,其中8人为女性)。所有的被试都具有正常或者已矫正的视力,并且对于实验的目的完全不知情。

2.2 实验装置

实验刺激被显示在一台LCD显示器上,该显示器由一台戴尔电脑主机控制。被测试者坐在离屏幕中心大约60厘米的位置上。

注:A部分:实验中使用的线索刺激和中心注视刺激,左边显示了视线线索,右边显示了箭头线索。B部分:实验流程的示意图,图中显示的是一次线索有效的测试。图1 实验中所使用的刺激和实验流程示意图

2.3 实验刺激 一个所占视角为1度的十字被显示在屏幕的中心作为中心注视点。目标刺激是宽1度、高1度视角的黑色大写字母“X”,并被显示在离中心注视点15度视角远的屏幕的左边或者右边。如图1(A)所示,中心线索刺激是人脸图像和箭头。对于视线线索来说,中心注视刺激是一张直视向观察者的女性的人脸,约4度视角宽,7度视角高,以8比特灰度图的形式被显示。使用Photoshop CS2软件,人脸图像的瞳孔和虹膜区域被剪切出来并黏贴到眼睛的左角或者右角,形成看向左边或者右边的视线线索。这一操作保证了不同的图像之间只有眼睛内部区域不同,其它部分完全相同。对于箭头线索来说,中心注视刺激是一条长3度视角的中心水平线。箭头形状的头和尾添加在水平线的前后形成指向左或者右的箭头线索。从箭头的头到尾的总长度为4度视角。

2.4 实验设计

线索刺激和目标刺激的显示时间间隔SOA为100ms和500ms。在每次测试中,线索指示方向、目标位置、以及SOA都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实验分为两个Session,分别对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进行测试。Session的测试顺序在所有被试中进行了平衡抵消。每个Session包含400次测试,并被分为四个block。在每个block中,20次测试是错误捕捉测试,即目标刺激不被显示的测试。包括每个Session开始之前的20次练习测试,每个被试共完成840次测试。

2.5 实验流程

在每次测试中,被试集中注意于屏幕中心。图1(B)显示了在一次测试中出现的事件顺序。首先,中心注视点显示在屏幕中心并保持1000ms,之后,中心注视刺激被显示在屏幕中心并保持1000ms,然后,线索刺激(视线或箭头)被显示并指向左边或者右边。在100ms,或者500msSOA时间间隔之后,目标字母“X”呈现在屏幕左边或者右边直到被试按下应答按钮或者呈现时间超过1500ms。被试的任务是一旦检测到目标刺激的出现就快速按下键盘上的“SPACE”按钮。被试已被告知中心线索刺激并不能预测目标刺激出现的具体位置,线索指示方位、目标出现的位置都是随机选择的。

2.6 实验结果和讨论

被试错过了约0.5%的目标刺激并在1.0%的错误捕捉测试中按下了应答按钮。此外,低于100ms或者高于1000ms的反应时被作为错误数据不进行分析。然后,在各种实验情况下,超过被试平均反应时两倍标准差的反应时也被移除。最终导致5.5%和5.1%的测试结果分别从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情况下被移除。测试结果的错误率不存在有规律的变化趋势,说明实验中不存在反应速度与准确率之间的折衷现象。

表1 实验1和实验2中各种情况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

注:误差线表示线索效应平均值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s)。图2 实验1中各种情况下的平均线索效应大小的示意图

注:精度显示到个位,余下部分未显示。

表1显示了不同情况下被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和标准差,图2显示了不同情况下线索提示效应的大小。2(线索类型)×2(SOA)×2(线索有效性)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显示,SOA的主效应显著,F(1,20)=58.053,p<0.0001,ηp2=0.744,表明当SOA变长时反应时变短。线索类型和SOA的交互作用显著,F(1,20)=9.151,p<0.007,ηp2=0.314。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显著,F(1,20)=16.128,p<0.001,ηp2=0.446,说明产生了显著的线索效应,既线索有效状态下的反应时比线索无效状态下快。但是,线索类型的主效应以及线索类型与线索有效性的交互作用都未达到显著(ps>0.52),表明反应时的长短和线索效应的大小在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两种情况下没有显著区别。线索效应(线索无效时的反应时减去线索有效时的反应时)的平均大小分别为7.5ms(视线线索)和6.2ms(箭头线索)。

3 实验2

3.1 被试

15名大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平均年龄为21岁,年龄区间为19岁到22岁,其中6人为女性)。所有的被试都具有正常或者已矫正的视力,并且对于实验的目的完全不知情。

3.2 实验装置,实验刺激,实验设计和实验流程

实验装置和实验刺激与实验1相同。

线索刺激和目标刺激的显示时间间隔SOA为100ms和500ms。在每次测试中,线索指示方向、SOA、和目标位置都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实验包括6个block,每个block包含80次测试。在每个block中,16次测试为错误捕捉测试,即目标刺激不被显示的测试。包括Session开始之前的20次练习测试,每个被试共完成420次测试。

实验流程与实验1相同。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被试错过了约0.4%的目标刺激并在约1.2%的错误捕捉测试中按下了应答按钮。错误数据的处理与实验1相同。最终约5.3%和4.7%的测试结果分别从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情况下被移除。测试结果的错误率不存在有规律的变化趋势,说明实验中不存在反应速度与准确率之间的折衷现象。

注:星号代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显著等级为0.05)。误差线表示线索效应平均值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s)。图3 实验2中各种情况下的平均线索效应大小的示意图

表1显示了不同情况下被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和标准差,图3显示了不同情况下线索提示效应的大小。2(线索类型)×2(SOA)×2(线索有效性)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显示,SOA的主效应显著,F(1,14)=43.62,p<0.0001,ηp2=0.757,以及SOA和线索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14)=7.515,p<0.016,ηp2=0.349。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显著,F(1,14)=15.971,p<0.001,ηp2=0.533,说明产生了显著的线索效应。重要的是,线索类型与线索有效性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F(1,14)=8.256,p<0.012,ηp2=0.371,表明视线线索产生了比箭头线索更大的线索效应。此外,线索类型、线索有效性、和SOA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接近显著,F(1,14)=3.727,p=0.074,ηp2=0.210,说明两种线索类型之间线索效应的差异主要出现在500msSOA情况下。线索效应的平均大小分别为14.5ms(视线线索)和6.5ms(箭头线索)。

4 综合讨论

当前研究调查了视线和箭头线索在线索提示范式中引起的注意转移。研究结果发现在block之间进行比较时,两种线索产生了无法分辨的线索效应。但是,当线索类型在block内部混合显示时,视线线索引起了比箭头线索更大的线索效应。这一结果说明视线线索能够触发比其它符号线索(如箭头)更强的注意转移。

很多研究都试图通过对比视线线索提示和箭头线索提示来对注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进行评估。尽管相关研究很多,但是研究的结果通常都是两种线索类型产生相同或者具有很小的差异的线索效应。例如,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产生无法区分的反应时并且都能够抵抗主观意识控制的影响(Tipples,2008)。当前研究指出了未能发现两种线索提示显著差异的一个可能的原因,那就是采用了在block之间进行比较的方式。这样的实验设计很可能使得在注意转移系统中的某些自上而下处理(例如对不同线索类型的对比处理)无法发挥作用,最终导致相同的注意转移结果。确实,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至少在较长SOA情况下,高层认知处理能够对视线所引起的注意转移产生显著影响(Nuku & Bekkering,2008;Teufel et al.,2010;Kawai,2011)。当线索类型混合显示时,对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的对比有可能导致被试对不同的线索具有不同的评价,最终使得线索之间不同的注意转移能力显现出来。这一可能性能够对已有研究中所获得的消极结果做出解释。当前研究中的实验2采用了不同线索类型在block内部进行混合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发现视线线索提示和箭头线索提示的注意转移能力具有显著的区别。

当前研究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线索提示是反射式处理与自上而下处理相结合的处理过程。此外,线索与目标刺激之间的显示时间间隔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如已经被前人的研究结果(如Friesen,Ristic,& Kingstone,2004)所证实的那样,在较短SOA情况下,反射式处理占有优势。在当前研究中的100msSOA情况下,视线和箭头线索在不同的实验配置下都引起了无法区分的线索效应。但是,在较长SOA情况下(500ms),仅仅对线索刺激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改变就导致两种线索类型下线索效应强弱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现象只能归因于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自上而下处理的不同。很有可能线索类型在block内部的改变激活了注意转移系统中对不同线索类型的对比处理过程,这一过程把视线归类为较强的线索而把箭头归类为较弱的线索。结果,视线线索提示被强化而箭头线索提示被弱化。

当然,当前研究的结果也可以有其它的一些解释。例如,当同一线索类型在整个block中被多次呈现时,注意转移系统的激活程度由于疲劳效应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线索类型引起的线索效应较弱而无法被区分。然而,当线索类型在前后测试中发生改变时,注意转移系统能够被完全激活,使得线索效应的不同显现出来。这一疲劳假说能够解释线索类型混合显示时视线线索提示的强化作用,但是却不能解释相同情况下箭头线索提示的弱化作用。

通过对传统的线索提示范式进行改进,一些近期的研究也发现了视线线索提示和箭头线索提示的不同。例如,Ristic,Wright和Kingstone(2007)在一个采用了颜色意外事件的实验中对比了视线和箭头线索。实验结果表明箭头引起的反射性注意转移只发生在目标刺激颜色和线索刺激颜色相同的情况下,而无论目标刺激颜色和线索刺激颜色相同或者不同,视线引起的反射性注意转移都能够被检测到。这一结果说明视线引起的注意转移比箭头引起的注意转移具有更强的反射性和自动性。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采用了将不同线索类型在block内部混合的实验方法,找到了对比视线线索提示和箭头线索提示的新途径。当前研究的发现和其它相关研究的发现都支持这样的假说,即视线和箭头线索所引起的注意转移具有重要的差别,视线线索能够产生比其它类型线索更强的注意转移效应。

张智君,赵亚军,占琪涛.(2011).注视方向的知觉对注视追随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43,726-738.

Birmingham,E.,Bischof,W.,& Kingstone,A.(2008).Gaze selection in complex social scenes.VisualCognition,16,341-355.

Birmingham,E.,& Kingstone,A.(2009).Human social attention:A new look at past,present,and future investigations.TheYearinCognitiveNeuroscience2009:AnnalsoftheNewWorkAcademyofSciences,1156,118-140.

Downing,P.,Dodds,C.,& Bray,D.(2004).Why does the gaze of others direct visual attention?VisualCognition,11,71-79.

Friesen,C.,& Kingstone,A.(1998).The eyes have it! Reflexive orienting is triggered by nonpredictive gaze.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5,490-495.

Friesen,C.,& Kingstone,A.(2003).Abrupt onsets and gaze direction cues trigger independent reflexive attentional effects.Cognition,87,B1-B10.

Friesen,C.,Ristic,J.,& Kingstone,A.(2004).Attentional effects of counterpredictive gaze and arrow cue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30,319-329.

Frischen,A.,Bayliss,A.,& Tipper,S.(2007).Gaze cueing of attention:Visual attention,social cognition,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PsychologicalBulletin,133,694-724.

Frischen,A.,Smilek,D.,Eastwood,J.,& Tipper,S.(2007).Inhibition of return in response to gaze cue:Evaluating the roles of time course and fixation cue.VisualCognition,15,881-895.

Frischen,A.,& Tipper,S.(2004).Orienting attention via observed gaze shift evokes longer term inhibitory effects:Implications for social interactions,attention,and memor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33,516-533.

Gibson,B.,& Kingstone,K.(2006).Visual attention and the semantics of space.PsychologicalScience,17,622-627.

Hommel,B.,Pratt,J.,Colzato,L.,& Godijn,R.(2001).Symbolic control of visual attention.PsychologicalScience,12,360-365.

Kawai,N.(2011).Attentional shift by eye gaze requires joint attention:Eye gaze cues areunique to shift attention.JapanesePsychologicalResearch,53,292-301.

Kingstone,A.,Tipper,C.,Ristic,J.,& Ngan,E.(2004).The eye have it! An fMRI investigation.BrainandCognition,55,269-271.

Koval,M.J.,Thomas,B.S.,& Everling,S.(2005).Task-dependent effects of social attention on saccadic reaction times.ExperimentalBrainResearch,167,475-480.

Kuhn,G.,& Benson,V.(2007).The influence of eye-gaze and arrow pointing distractor cues on voluntary eye movements.Perception&Psychophysics,69,966-971.

Langdon,R.,& Smith,P.(2005).Spatial cueing by social versus nonsocial directional signals.VisualCognition,12,1497-1527.

Marotta,A.,Lupiáez,J.,& Casagrande,M.(2012).Investigating hemispheric lateralization of reflexive attention to gaze and arrow cues.BrainandCognition,80,361-366.

Marotta,A.,Lupiáez,J.,Martella,D.,& Casagrande,M.(2012).Eye gaze versus arrows as spatial cues:Two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modes of attention selec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38,326-335.

Nuku,P.,& Bekkering,H.(2008).Joint attention:Inferring what others perceive(and don’t perceive).ConsciousnessandCognition,17,339-349.

Qian,Q.,Shinomori,K.,& Song,M.(2012).Sequence effects by non-predictive arrow cues.PsychologicalResearch,76,253-262.

Ristic,J.,Friesen,C.,& Kingstone,A.(2002).Are eyes special?It depends on how you look at it.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9,507-513.

Ristic,J.,& Kingstone,A.(2005).Taking control of reflexive social attention.Cognition,94,B55-B65.

Ristic,J.,& Kingstone,A.(2012).A new form of human spatial attention:Automated symbolic orienting.VisualCognition,20,244-264.

Ristic,J.,Wright,A.,& Kingstone,A.(2007).Attentional control and reflexive orienting to gaze and arrow cues.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14,964-969.

Teufel,C.,Alexis,D.M.,Clayton,N.S.,& Davis,G.(2010).Mental-state attribution drives rapid,reflexive gaze following.Attention,Perception&Psychophysics,72,695-705.

Tipples,J.(2002).Eye gaze is not unique:Automatic orienting in response to uninformative arrows.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9,314-318.

Tipples,J.(2008).Orienting to counterpredictive gaze and arrow cues.Perception&Psychophysics,70,77-87.

Gaze Cues Induce Stronger Cueing Effects than Arrow Cues

Qian Qian Wang Panpan

(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4)

A centrally-presented,uninformative gaze cue can induce automatic shifts of attention.This phenomenon has led some researchers to suggest that eye gaze is a special attentional cue,probably because of its biological significance.However,against the special notion for gaze cueing,more and more behavior studies observed significant cueing effects when arrows instead of gazes are used as cues.These findings raise the possibility that gaze cueing is not a unique or special process,so plenty of researches have tried to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aze cueing and arrow cueing.However,though many behavioral studies have tried to prove the specialty of gaze cues from other symbolic cues like arrows,indistinguishable results are generally observed and no robust differences are found.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at used between-block design,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the attention orienting between gaze and arrow cues in a within-block design.A within-block design is expected to eliminat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that occur across the two cue conditions when cue type is blocked and allow top-down processes,such as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cue types,to occur.In experiment 1,previous undistinguishable results were replicated under a between-block design.In experiment 2,the central cues were chosen randomly within one block.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ze-induced cueing effects are stronger than arrow-induced cueing effects,at least at relatively long SOAs.The pres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duced by gaze and arrow cues differ in higher cognitive processes,and eye-gaze triggers attention orienting more effectively than arrow cues.In all,by adopting a within-block mixing design in the traditional cueing paradigm,the present study finds a way to compare the attention shifting abilities of gaze cues with that of arrow cues,and helps to resolve the discrepancy i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 dealing with the special notion of gaze cues on attention systems.

cueing effect;attention orienting;gaze cue;arrow cu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938,61462053)。

B842.5

A

1003-5184(2016)02-0134-07

猜你喜欢

箭头视线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懒马效应
你吸引了我的视线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运载火箭
当代视线
视线
寻宝历险记(6)
天地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