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2016-05-07张恒超

心理学探新 2016年2期
关键词:交流学习选择性维度

张恒超

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张恒超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学系,天津 300134)

研究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分析比较参照性交流情境下语言交流对象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和个人情境下维度选择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探查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情境中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中被试语言描述的维度数量;参照性交流情境下无关维度数量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情境。结果发现:任务情境对于学习者选择性注意存在影响:个人情境下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主要表现于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方面;任务情境的影响作用与学习程度无关。

参照性交流;情境;学习;选择性注意

1 前言

学习认知的研究传统上是在单人学习中进行的,个人学习者不具有互动合作的机会,而参照性交流学习具有语言参与性、相互依存性、共同目标性和集体奖励性特征。Krauss和Weinheimer(1964)最早将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区分为“指导者”和“操作者”身份;Markman和Makin(1998)归纳了典型范式特点:共同任务情境中,学习双方轮流担任“指导者”和“操作者”,操作者按照指导者的描述进行操作,直至任务结束。

以往研究关注了与个人学习情境比较,参照性交流情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参照性交流学习情境中,双方为了达成对对象的一致理解,保证任务的高效完成,彼此会考虑对方的期望、假设和信念,通过语言媒介形成共同交流基础;双方评估彼此共有信息,不断调整彼此行为的现象,即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张恒超,2013a;Frobenius,2014)。听者设计表现于以下方面:首先,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针对特定对象形成的语言参照惯例,其以高共享的形式传达共同信息,指导共同注意、执行共同行为意图(Heller,Gorman,& Tanenhaus,2012;Jacquette,2014;Kronmüller & Barr,2007)。学习中参照惯例的重复运用,有助于保持彼此语言指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实现认知理解的一致性(Barr & Keysar,2002;Yoon,Koh,& Brown-Schmidt,2012)。其次,注意和记忆的共享性。参照性交流语言通过引导彼此的共同注意,促进多水平认知协调,共同注意能够保持彼此间更高的动机水平,激发彼此学习中的发散性思维水平(Kronmüller & Barr,2007;Nappa,2014;Yoon,Koh,& Brown-Schmidt,2012)。参照性交流的记忆研究发现交流者互动中形成的针对特定对象的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显著不同,其包含了更多特定交流对象、交流同伴和交流情境的线索信息(张恒超,阴国恩,2014;Galati & Brennan,2010)。再次,参照性交流中双方特定身份特征及彼此关系特点影响语言表述和对象解释(Brown-Schmidt,2009;Duran & Dale,2014;Frank & Goodman,2012;Jennifer,Jason,& Giulia,2012;Yu,Schermerhorn,& Scheutz,2012)。

参照性交流和个人学习的比较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间形成的类概念的一致性显著高于个人学习者间(Malt & Sloman,2004;Markman & Makin,1998);张恒超和阴国恩(2010)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者对于类概念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个人学习者;Brennan,Chen,Dickinson,Neider和Zelinsky(2008)创设视觉搜寻任务并借助眼动观察,发现参照性交流者的任务效率显著高于个人。部分研究者同时也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行为和认知的协调过程是以认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特定条件下语言交流协调过程带来的认知损耗可能抑制学习的效率效果(Epley,Keysar,VanBoven,& Gilovich,2004)。张恒超和阴国恩(2012a)研究发现与个人学习相比较,参照性交流学习显著更易受到学习材料复杂性的影响,随着复杂性的不断增加,学习效率和效果显著下降;当交流双方能够有效地借助交流情境中的非语言线索时,语言交流会招致更高的认知协调“成本”(Brennan et al.,2008;Goldin-Meadow & Alibali,2013;Ruiter,Bangerter,& Dings,2012)。

综上所述,参照性交流学习情境相对于个人学习情境表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以往研究对此已经做了一定的探讨分析,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主要将参照性交流双方作为一个学习个体的前提下,探查参照性交流情境下的学习特点。如上,参照性交流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典型表现于双方认知和行为互动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变化性方面,因此对于参照性交流的相对完整的探查应该包括对双方学习互动中认知和行为的比较分析。张恒超(2013b,2014)对双方学习过程和注意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双方的学习过程和选择性注意具有不平衡性。其次,参照性交流学习情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的参与性,而语言可以指导彼此对对象共同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高效率学习心理结构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沈德立,白学军,2008),因而通过对参照性交流语言内容的分析探查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特点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再次,以往研究在与个人学习情境比较探查参照性交流学习情境特点时,通常是随机分配不同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学习条件,未能针对同一组被试同时在两种情境中比较探查认知的变化性特点,这种比较更有助于辨别分析参照性交流情境对于学习双方认知的特定影响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拟通过创设功能预测的参照性交流学习任务和个人维度选择任务,比较双方语言交流对象时和维度选择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探查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依据实验特点,预计公开招募48名天津大学生作为被试,实际52名,4名被试(男)因误操作而中止实验。有效被试男女各半,一至四年级人数:12、15、11、10。

2.2 实验器材

由专业人员编写电脑实验程序。实验电脑为HP微机:17吋液显、分辨率1024×768、刷新率85Hz。被试视线与显示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线,距离大约50cm。

设计4维度生物作为学习材料。生物每个维度具有2个值:眼(横/竖);脚(细/粗);口(大/小);手(三/二指)。其中前3个维度设定2种功能:“吸收水分”和“产生电流”,前者是后者的前提。维度4与功能无关,呈现采用“有/无”方式。最后为克服特征凸显度的不同、主观期望性和知识经验的差异,维度1~4与4个特征的对应关系安排了4种轮换。

表1示例生物样例特征值

表1 生物特征值

2.3 实验程序

实验包含两个连续任务:功能预测、维度选择。

功能预测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被试同性别随机配对,每对(1个学习个体)个别进行,功能预测学习过程分为10个阶段(block),每个block中8个样例随机呈现2次;每对被试分描述者、判断者,彼此电脑通过网线互联,实验程序彼此响应,生物随机逐一呈现,描述者对生物口头描述,判断者电脑只呈现操作说明,依描述按键进行功能判断,1次合作限时20秒,判断者按键后两电脑同时提供4秒正确信息(生物功能、正确按键)的反馈,下一次合作两人身份互换,两电脑相应自动互换呈现信息,如此循环。

按键操作:吸水,但不产电——“,”键;吸水,并产电——“.”键;不吸水,也不产电——“/”键。实验过程中对交流语言录音。

维度选择以单人方式进行,呈现同上,被试个人对生物观察并判断,不同之处:生物呈现时,特征被6个(脚、手分别2个)灰块遮盖,被试功能判断前,需使用鼠标先点击揭开“自己认为必须观察的特征”的灰块,不允许被试揭开“不必观察的特征”。该任务所有样例随机逐一呈现2次,且无反馈。程序记录实验结果。

2.4 实验设计

根据张恒超(2013b)研究发现的学习双方学习成绩不平衡性特点,按照block10中双方功能预测正确率的高低,将参照性交流中的成对被试分为高分组、低分组,对功能预测block10语言描述的生物维度和维度选择中被试揭开的维度进行编码并比较分析:参照性交流中描述一个与功能有关的维度、维度选择中揭开一个与功能有关的维度均计为+1;反之,描述或揭开一个无关维度均计为-1,最后将两者相加,以维度数量平均数作为选择性注意指标。再分别单独计算两任务中被试描述和揭开的有关维度与无关维度(反向计分,描述或揭开一个也计为+1)数量,以有关和无关维度平均数作为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指标,即学习者对有关学习内容的指向和对无关学习内容的抑制(沈德立,白学军,2008;张恒超,阴国恩,2012b)。

实验为2(成绩组)×2(任务情境)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维度数量平均数。对实验数据做2×2方差分析,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任务情境维度数量分析

首先对高分组和低分组block10功能预测正确率做差异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分组成绩极其显著高于低分组,F(1,46)=19.99,p<0.01,ηp2=0.30,表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学习程度差异极其显著。

两种任务情境维度数量结果的平均数、标准差见表2。

表2 两种任务情境维度数量结果

方差分析显示:任务情境主效应显著,F(1,92)=5.86,p<0.05,ηp2=0.06,维度选择个人情境中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中被试语言描述的维度数量;成绩组主效应不显著,F(1,92)=0.79,p>0.05;交互作用不显著,F(1,92)=0.89,p>0.05。

3.2 两种任务情境有关/无关维度数量分析

两种任务情境有关维度数量结果的平均数、标准差见表3。

表3 两种任务情境有关维度数量结果

方差分析表明:任务情境主效应不显著,F(1,92)=1.24,p>0.05;成绩组主效应不显著,F(1,92)=0.03,p>0.05;交互作用不显著,F(1,92)=0.01,p>0.05。

两种任务情境无关维度数量结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4。

表4 两种任务情境无关维度数量结果

方差分析表明:任务情境主效应极其显著,F(1,92)=16.34,p<0.01,ηp2=0.15,参照性交流情境下被试语言描述的无关维度数量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情境下被试维度选择中揭开的无关维度数量;成绩组主效应不显著,F(1,92)=0.75,p>0.05;交互作用不显著,F(1,92)=1.57,p>0.05。

4 讨论

4.1 两种任务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任务情境对于学习者选择性注意存在影响;并且不论个人情境还是参照性交流情境,学习双方间选择性注意均表现出协调性特点。研究设计对张恒超和阴国恩(2012b)的研究做了进一步丰富补充,后者同时创设了“参照条件”和“个人条件”,证实了不同学习方式间被试选择性注意水平存在差异;而如上结果则是在参照性交流学习者完成学习后,观察其在个人情境中是否依旧保持了参照性交流情境中的选择性注意特点,以此比较分析任务情境对于交流者行为的不同影响或约束作用。研究结果中学习双方间选择性注意的协调性特点,从新的角度补充和细致丰富了已有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行为、认知的协调是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参照性交流语言通过引导交流者的共同注意,促进多水平认知协调(Jacquette,2014;Kronmüller&Barr,2007;Yoon,Koh,&Brown-Schmidt,2012)。

参照性交流中学习双方语言描述的维度数量显著低于个人情境,表明参照性交流情境对于交流者语言的约束性特点,该约束性随着交流情境的解除而自然消失。如前所述,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会形成特定语言参照惯例(Heller,Gorman,&Tanenhaus,2012;Kronmüller&Barr,2007)。该语言约定在交流的较早时期就已经形成,随着交流进程的发展不断存储在彼此记忆表征中,该表征具有“特定同伴性”或“特定同伴优先性”特征(Galati&Brennan,2010)。Kronmüller和Barr(2007)指出参照惯例的稳定性和约定性,有助于保持学习中的认知节省性;其在学习中的重复运用,可以减轻交流双方的认知负担(Barr&Keysar,2002)。Yoon,Koh和Brown-Schmidt(2012)通过变化参照性交流情境中与任务对象具有不同比较性特征的刺激,发现参照性交流双方通过语言表述的变化引导彼此对于对象不同的注意指向和转移。研究结果进一步发现任务情境的变化使得该约定性一定程度解除,如上由于语言的约定性形成于学习过程的较早时期,因此约定性并不代表准确性,这是研究结果中出现个人情境中随着约定性一定程度的解除而选择性注意水平相应出现一定程度提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本实验条件下,成绩组主效应并不显著,表明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特点并不显著受彼此学习程度的影响,如上所述参照性交流学习者语言的约定性,与准确性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张恒超和阴国恩(2012a,2012b)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和个人学习方式间的学习差异和选择性注意差异特点明显不同,当材料复杂性不断增高,相对个人,参照性交流表现出由促进向阻碍学习的转变;但参照性交流学习者选择性注意水平均显著高于个人。

4.2 两种任务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种情境下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个人情境下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且不受学习程度影响。

指向性表明学习者对与学习有关信息的注意;集中性表明对与学习无关信息的排除或抑制,即准确性程度(沈德立,白学军,2008;张恒超,阴国恩,2012b)。研究发现:任务情境仅影响双方对于无关信息的抑制性。参照性交流中双方间的参照惯例可以不断提示彼此共同注意,提示的有效性决定了注意资源分配的有效性,研究中这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因此语言指示注意的特点受到学习特点的影响,参照性交流中语言主要通过深思熟虑过程驱动,追求语言的完全精确必将导致双方互动中,语言、行为、认知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这是不经济的,因此彼此的语言指示更倾向于表现出约定性和一定程度的准确性间的平衡(Brennan,etal.,2008);因此,参照惯例在学习的较早时期便已经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Galati&Brennan,2010),而从研究结果中两种情境下指向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分析,该稳定性出现在特定交流学习情境中是以双方较充分意识到与学习有关的信息为前提,这样既有助于维持彼此间认知协调一致,又保证了较高的学习水平。

个人情境下学习双方集中性水平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且不受学习程度影响。一方面,表明任务情境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主要表现于集中性方面;另一方面,任务情境中的差异特点表明参照性交流情境下,学习者语言表述的精确性更差。如上,原因之一在于语言的约定性特点;另外,参照性交流双方对非语言信息的有效运用也影响语言指示的准确性(Frank&Goodman,2012;Goldin-Meadow&Alibali,2013;Matovic,Koch,&Forgas,2014)。交流中语言与非语言的权衡假设指出,交流中双方非语言信息相对缺乏时,更多借助语言信息,反之则较少借助语言信息,此时语言交流显得相对赘余且更不准确(Jennifer,Jason,&Giulia,2012;Ruiter,Bangerter,&Dings,2012),并且这仅出现于真实交流情境中(人与人)(Brown-Schmidt,2009;Yu,Schermerhorn,&Scheutz,2012)。非语言信息包括一般性交流情境因素(Brown-Schmidt,Gunlogson,&Tanenhaus,2008;Heller,Grodner,&Tanenhaus,2008)、与交流对象具有关联和对比的信息(Chambers,Tanenhaus,Eberhard,Filip,&Carlson,2002)、交流双方特定身份(Arnold,Tanenhaus,Altmann,&Fagnano,2004)等。

纵观,任务情境影响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特点,这主要表现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中学习双方特定语言表述的约定性和稳定性特点,该约定性和稳定性相对考虑了双方认知的协调性和学习正确性间的平衡,因此任务情境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于集中性方面。另外,研究中发现的任务情境作用与学习程度无关,表明任务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特点并不妨碍双方真正的知识掌握程度,尤其是高分组显著更高的学习水平。

5 结论

任务情境对于学习者选择性注意存在影响:个人情境下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主要表现于集中性方面;任务情境的影响作用与学习程度无关。

沈德立,白学军.(2008).实现高效率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研究.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恒超.(2013a).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心理发展与教育,29(5),552-560.

张恒超.(2013b).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的不平衡性.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12),104-110.

张恒超.(2014).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与选择性注意的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30(1),55-60.

张恒超,阴国恩.(2010).学习方式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8(4),257-262.

张恒超,阴国恩.(2012a).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8(2),193-200.

张恒超,阴国恩.(2012b).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中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心理科学,35(4),823-828.

张恒超,阴国恩.(2014).参照性交流中的非策略性认知过程.心理研究,7(5),7-14.

Barr,D.J.,& Keysar,B.(2002).Anchoring comprehension in linguistic precedents.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46,391-418.

Brennan,S.E.,Chen,X.,Dickinson,C.A.,Neider,M.B.,& Zelinsky,G.J.(2008).Coordinating cognition: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hared gaze during collaborative search.Cognition,106(3),1465-1477.

Brown-Schmidt,S.(2009).Partner-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intained referential precedents during interactive dialog.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 61(2),171-190.

Duran,N.D.,& Dale,R.(2014).Perspective-taking in dialogue as self-organization under social constraints.NewIdeasinPsychology,32,131-146.

Epley,N.,Keysar,B.,VanBoven,L.,& Gilovich,T.(2004).Perspective taking as 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7,327-339.

Frank,M.C.,& Goodman,N.D.(2012).Predicting pragmatic reasoning in language games.Science,336,998-1007.

Frobenius,M.(2014).Audience design in monologues:How vloggers involve their viewers.JournalofPragmatics,72,59-72.

Galati,A.,& Brennan,S.E.(2010).Attenuating information in Spoken Communication:For the speaker,or for the addressee?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62,35-51.

Goldin-Meadow,S.,& Alibali,M.W.(2013).Gesture’s role in speaking,learning,and creating languag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64,257-283.

Heller,D.,Gorman,K.S.,& Tanenhaus,M.K.(2012).To name or to describe:Shared knowledge affects referential form.TopicsinCognitiveScience,4(2),290-305.

Jacquette,D.(2014).Collective referential intentionality in the semantics of dialogue.StudiesinLogic,GrammarandRhetoric,36(49),143-159.

Jennifer,E.A.,Jason,M.K.,& Giulia,P.(2012).Audience design affects acoustic reduction via production facilitation.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19(3),505-525.

Krauss,R.M.,& Weinheimer,S.(1964).Changes in reference phrases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of us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A preliminary study.PsychonomicScience,1,113-114.

Kronmüller,E.,& Barr,D.J.(2007).Perspective-free pragmatics:Broken precedents and the recovery-from-preemption hypothesis.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56(3),436-455.

Malt,B.C.,& Sloman,S.A.(2004).Conversation and convention:Enduring influences on name choice for common objects.MemoryandCognition,32(8),1346-1354.

Markman,A.B.,& Makin,V.S.(1998).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category acquisi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27(4),331-354.

Matovic,D.,Koch,A.S.,& Forgas,J.P.(2014).Can negative mood impro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Affective influences on the ability to detect ambiguous communic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52,44-49.

Nappa,R.,& Arnold,J.E.(2014).The road to understanding is pav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s:Cues to the speaker’s attention and intentions affect pronoun comprehension.CognitivePsychology,70,58-81.

Yoon,S.O.,Koh,S.,& Brown-Schmidt,S.(2012).Influence of perspective and goals on reference production in conversation.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19(4),699-707.

Yu,C.,Schermerhorn,P.,& Scheutz,M.(2012).Adaptive eye gaze patterns in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and artificial agents.TransactionsonInteractiveIntelligentSystems,1(2),13-43.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Personal Situation upon Selective Attention of both Learners

Zhang Hengch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Law,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

The study adopted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paradigm and the materials of virtual aliens.It created the tasks of functional prediction and dimensional selection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between referential communicators.In this study,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elective attention were made between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personal situation.It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personal situation upon selective attention of both learners.The results showed:The number of dimensions selection in personal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anguage description in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The non-relative dimensional number in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ersonal situation.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Task situations affected the learner’s selective attention.The levels of the learner’s selective attention in personal situ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This mainly displayed in aspect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concentration,The effect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learning.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situation;learning;selective attention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HE2014)。

张恒超,E-mail:zhhengch@126.com。

B842.5

A

1003-5184(2016)02-0123-05

猜你喜欢

交流学习选择性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交流学习
交流学习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选择性听力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2R,3R)-2,3- dimethoxy-1,1,4,4-tetraphenyl-1,4-diol
总会第10期会长秘书长联谊会暨走进5A级社会组织——广东省建筑安全协会交流学习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选择性Bcl-2抑制剂ABT-19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放疗增敏作用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