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明循环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的影响

2016-05-06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孙 杰



戴明循环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的影响

孙 杰

【摘要】目的 探讨戴明循环(PDCA循环)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28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观察组按照PDCA循环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然后对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固定,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意外脱落、外渗、敷料污染发生率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意外脱落、外渗及敷料污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100±14)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82±1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对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操作能力、服务态度、沟通及安抚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CA循环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管理中应用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有利于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戴明循环;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应用范围较广,可有效减少患儿痛苦。在儿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静脉滴注为常见给药方式[1],但由于患儿配合性及顺应性较差,易出现哭闹、用手抓穿刺针、出汗等情况,造成针管脱落,从而引发局部肿胀疼痛或液体外渗,在增加患儿痛苦的同时也可能会使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产生质疑[2]。本研究就戴明循环(PDCA循环)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血液及血管疾病、特殊体质及免疫系统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儿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3个月至7岁,平均(2.1±1.1)岁,穿刺部位:头部13例,手背32例,足部19例;观察组患儿中,男31例,女33例,年龄2个月至8岁,平均(2.5±1.2)岁,穿刺部位:头部14例,手背33例,足部17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穿刺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穿刺后采用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无张力覆盖,然后使用3 M纸胶布缠绕数圈后覆盖贴膜并固定延时管,最后利用一次性输液胶贴对针柄及延长管进行固定。观察组按照PDCA循环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然后对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固定,具体如下。

1.2.1 查找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静脉留置针应用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如留置针脱落、穿刺部位皮炎、输液外渗、静脉炎等。

1.2.2 制订对策 根据上述情况对问题原因分析,制订相应对策。可邀请静脉滴注专科护理人员讲述当前静脉留置针固定现状,讨论手背部、头部、足部等不同部位的留置针标准固定方法,同时配以图片及文字说明。将上述标准通过科室管理QQ群、微信群等上传,确保各护士正确了解并掌握。

1.2.3 执行 通过调研发现造成当前小儿静脉留置针现存问题的主要是由于固定方法单一、表面不清洁、穿刺点观察受阻、贴膜更换不及时、胶布缠绕过多等,根据以上制订的相应对策,在后期进行静脉留置针固定时,可采用网状护套套于小儿输液部位,便于针眼情况的观察且利于保持静脉留置部位的清洁干燥[3]。

1.2.4 检查 护士长应做好对静脉留置针固定情况检查,同时制订静脉留置针固定考核标准,由护理组长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并由护士长进行随机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1.2.5 问题总结 为确保静脉留置针固定质量的持续提升,应对上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应对检查及抽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共同讨论相应改进办法,对部分较为突出的问题可展开针对性培训,再次进行考核直至达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意外脱落、外渗、敷料污染发生率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意外脱落、外渗及敷料污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意外脱落、外渗及敷料污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意外脱落、外渗及敷料污染发生率比较[例(%)]

2.2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100±14)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82±1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操作能力、服务态度、沟通及安抚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

3 讨论

PDCA循环模式是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标准化程序,可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静脉留置针已广泛用于临床,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但其引发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的发生率也较高。赵应红和杨德芬[4]通过对护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增强护理人员意识是减少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方法,通过PDCA循环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PDCA循环管理,依照患儿静脉留置部位,规范并统一头部、手背部及足部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可有效延长留置时间,降低相应问题发生率,避免了固定不牢、胶布缠绕多、穿刺部位不规范等问题的发生。其次,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期间,应进一步落实无菌操作,应严格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局部红肿及热痛现象,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在对固定方法改进的过程中,通过QQ、微信群交流、培训及参与讨论等方法,提升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改进工作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参与PDCA循环管理,护理人员掌握了更多相关知识,对其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意外脱落、外渗及敷料污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家属对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操作能力、服务态度、沟通及安抚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PDCA循环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管理中应用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有利于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参与人员仅限于护理人员,从护理工作质量的整体改进来看,其应是一项涉及医疗、后勤等多个部门的系统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蒋林,周红.静脉留置针在儿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6):438-439.

[2] 吴柳丽.影响新生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J].柳州医学,2009,22(3):169-170.

[3] 张伶俐.小儿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2(31):26-26.

[4] 赵应红,杨德芬.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4):109-11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79

猜你喜欢

静脉留置针
单手送管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体会
儿科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探讨
儿科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
艾滋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配合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的护理分析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与护理进展
剖宫产术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缩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可采血静脉留置针在兔耳缘静脉采血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