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6-05-06王振兴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王振兴



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王振兴

【摘要】目的 探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营口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62耳,对照组40例54耳。对照组患者采用单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听阈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听阈水平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病情改善明显。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鼓室注药;临床疗效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辽宁营口 115003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卡他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1],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耳鼻咽喉病,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后期将转化为慢性,且症状加重,可能会造成中耳粘连、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等并发症,个别患者将可能出现胆脂瘤[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对此类疾病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双孔或单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营口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确诊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均在1个月以内,均由于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且排除全身激素使用禁忌证、鼻腔鼻咽部占位病变等。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62耳,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84岁,平均(43±9)岁;病程1~20 d,平均(10± 4)d。对照组40例54耳,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83岁,平均(44±8)岁;病程1~21 d,平均(11±3)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两组患者注射药物均为地塞米松5 mg、

糜蛋白酶4000 IU、氨溴索注射液2 ml[3]。治疗时均禁用其他耳部外用药物,耳部保持干燥,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气骨导差缩小值为10 dB以下;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气骨导差缩小值为10 dB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治疗前后听阈水平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治疗前后听阈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听阈水平均较治疗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阈水平比较(dB,?±s)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与感染、免疫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等有关,临床上主要以预防感染、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清除中耳腔积液等作为治疗的主要原则[4-5]。对于早期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来说,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避免后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单纯采用鼻咽减充血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6],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此类疾病患者制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既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单孔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抽液时鼓室未充入空气,使积液较难抽出,即使将积液抽出,也会造成中耳腔负压,导致中耳腔功能不良。部分患者积液较黏稠,抽液后将会残存一些较为黏稠的积液,并迅速堵塞穿刺孔,从而阻碍了外界空气的进入,使鼓室内负压增大,渗液进一步增多[7]。

双孔鼓膜穿刺联合鼓室内注药治疗时,往往能够避免单孔治疗的缺陷,效果显著,其优点主要为:①当患者耳腔内反复注入空气后,可以有效改善鼓室的负压状态,并使得首次穿刺抽吸后残存的积液能够从第1穿刺孔内流出。②鼓室内能够产生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开放咽鼓管,且有助于咽鼓管黏膜纤毛的摆动,利于咽鼓管内黏膜系统功能的恢复。③软骨部位于咽鼓管内部2/3处[8],当受到鼓室负压时,咽口为闭合状态;当鼓室负压消除时,咽口可开放。④当注入药物至患者鼓室时,可以有利于发挥药效、缓解炎症、停止渗液、恢复咽鼓管功能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与单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听阈水平较治疗前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病情改善明显。

参考文献

[1] 崔昕燕,俞晨杰,陈峰,等.可逆性咽鼓管阻塞建立豚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模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5):413-416.

[2] 张慕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3):196-198.

[3] 李玉浩,张道行.桉柠蒎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21(2):122-123.

[4] 谢志刚,朱小红,赵冰,等.盐酸羟甲唑啉联合布地奈德喷鼻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5):280.

[5]林炜,沈强,戈言平,等.银翘散加减辅助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4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313-314.

[6] 刘艳艳,徐明安.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药物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J].安徽医学,2014,35(1):30-32.

[7] 张国龙,陶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17(19):44-46.

[8] 刘振,王跃健,肖平等.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表达[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9(4): 448-450.

作者简介:王振兴(1982.9-),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耳鼻喉科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68

猜你喜欢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