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功能与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关系

2016-05-06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二聚体

王 琤



凝血功能与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关系

王 琤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与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于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137例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轻、中、重3组,另外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4组患者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出院时,再根据改良后的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7例)和预后不良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DD水平。结果 轻型组、中型组以及重型组患者入院时PT、APTT、D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脑损伤程度加重,患者的PT、APTT、DD值均呈递增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出院时PT、APTT均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DD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且能影响预后。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胸科医院),辽宁沈阳 110044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由于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导致的脑实质出血,好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凝血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大部分研究均集中于急性脑血管病血液凝溶状态上,而对于凝血功能与脑损伤及预后关系的研究甚少[1]。本研究就凝血功能与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及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137例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头颅CT检查确诊,均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和由于其他疾病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按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将患者分为轻型组(37例)、中型组(50例)、重型组(50例)。轻型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15分,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54.3±2.4)岁;中型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30分,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4~79岁,平均(55.0±1.2)岁;重型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1~45分,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42~78岁,平均(54.6±1.4)岁。另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名,女25名,年龄43~80岁,平均(55.3±2.6)岁。4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对4组患者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1.8 ml,用3.8%枸橡酸钠0.2 ml抗凝。血样本轻轻混匀,以每分钟2500转的速度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20 cm),取血浆待测。PT和APTT采用凝固终点法,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CL-2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原装试剂盒检测。DD为免疫比浊法,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出院时,根据改良后的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7例),预后不良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DD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比较 轻型组、中型组以及重型组患者入院时PT、APTT、D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脑损伤程度加重,患者的PT、APTT、DD值均呈递增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预后良好组患者出院时PT、APTT均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DD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4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s)

表2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加,因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患者也随之增加,及时准确地评估疾病,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保证预后的关键。而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献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对疾病的早期处理以及预后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3]。当脑出血发生时,正常脑组织受损,脑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中,血液正常循环功能受到破坏,血流变得缓慢,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聚集于局部,血栓因此而形成,同时网状内皮细胞的清除作用失序,抗凝物质被大量消耗[4],导致大量凝血酶出现,凝血功能被增强[5]。研究显示,凝血酶具有强大的神经毒性作用,进入基底节后,可引起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6]。同时研究显示,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的量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程度呈正相关[7]。充分证明了凝血指标可以用于判定脑出血程度及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轻型组、中型组以及重型组患者入院时PT、APTT、D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脑损伤程度加重,患者的PT、APTT、DD值均呈递增趋势;预后良好组患者出院时PT、APTT均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DD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提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且能影响预后。

参考文献

[1] 罗亚丽.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疗前沿,2010,5(5):7-8.

[2] 李元斌,邓发斌,陈淳,等.凝血功能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6):631-632.

[3] 解新荣,红霞,曹莹,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3): 226-227.

[4] 叶子明,刘莹,秦超,等.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评分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4): 293-254.

[5] Johansson L,Jansson JH,Stegmayr B,et al.Hemostatic factors as risk markers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prospective incident case-referent study[J].Stroke,2004,35(4):826-830.

[6] 赵振强,胡兰乙,蔡美华,等.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23(7):693-694.

[7] Sansing LH,Kaznatcheeva EA,PerkinsO J,et al.Edem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orrelations with coagulation parameters and treatment[J].J Neurosurg,2003,98(5):994-992.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65

猜你喜欢

高血压性脑出血二聚体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手术原因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内科保守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