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6-05-06翟春梅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针灸

翟春梅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翟春梅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长春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青霉素、泼尼松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8,P<0.05)。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安全系数高。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长春 13200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其发病率约为4.3‰[1]。周围性面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好发于30~45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2]。贝尔面瘫是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发病率为15~40/10万[3],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周围性面瘫会使患者面容改变,被人歧视,性格变得孤僻,对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针灸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毫针刺入人体的正经穴位,并通过刺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本研究就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5],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69例,女55例,年龄18~58岁,平均(36.3±2.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70例,女54例,年龄20~55岁;平均(35.5±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青霉素、泼尼松进行治疗,将注射用青霉素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F4128523,规格:400万单位/支)800万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泼尼松(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20518,规格:5 mg×100 s),1 mg/(kg·d),早晨顿服或分次服用,持续服用后逐渐减量,10~14 d内减至零。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1.2.2 观察组 患者给予针灸治疗,所有患者均选取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主穴位包括攒竹、鱼腰、四白、阳白、太阳、翳风、地仓透颊车、颧髎、合谷、外关、太冲、足三里,配穴位包括风池、曲池、睛明、迎香、承浆、百会、大椎、足三里等,急性期应选择浅刺、透刺、轻刺激等方法,恢复期选择补法、平补平泻等方法。对于闭眼困难患者配穴以鱼腰、丝竹空为主,对于鼻唇沟变浅患者配穴以迎香为主,对于颏唇沟歪斜患者配穴以承浆为主等。每次治疗时选择6~8个穴位,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 d,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耳后乳突区、下颌角疼痛及口角歪斜、流涎等症状均消失;有效:患者耳后乳突区、下颌角疼痛及口角歪斜、流涎等临床症状好转50%以上;无效:患者耳后乳突区、下颌角疼痛及口角歪斜、流涎等临床症状均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给予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荨麻疹4例,轻度胃肠刺激症状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3% (9/124);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8,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受损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周围性面瘫多无自觉症状,起病较急,多在数小时或1~2 d内达高峰[6],发病多为一侧,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症状。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头面部受凉,其会引起面部营养神经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组织水肿、血管受压缺血,进而影响面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面瘫。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度疲劳,感染会使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处于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病毒激活而引起面神经麻痹。因此,一旦出现周围性面瘫,积极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当务之急。

祖国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经筋失养,使脉络空虚,经络功能失调所致。针灸是我国特有的民族医疗手段,具有几千年历史,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找出病因,辨别疾病性质,明确所属经脉、脏腑,辨明表里、寒热、虚实,然后找出相应正经穴位,通过毫针对经络、腧穴进行刺激,打通经脉,调节气血,使经络功能归于平衡,进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增加肌纤维收缩,逐步吸收炎性渗出物,减轻神经损伤,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效果较明显,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在面神经炎急性期用针刺健侧对应穴位治疗,对静止期患者采用浅刺法治疗,恢复期采取常规针灸治疗,临床治愈率为97.7%[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刘红燕的报道相似[8]。提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安全系数高。

参考文献

[1] Maravi-Poma E,Gener J,Alvarez-Lerma F.Early antibiotic treatment (prophylaxis)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in severe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 prospective,randomized,multicenter study comparing two regimens with imipenem-cilastatin[J].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3,29(11):1974-1980.

[2] 冯蕾,马文珠.不同针灸介入时间对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C].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甘肃,2013.

[3] 高峰,茅利玉,杨喜兵,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浅刺留针与否的疗效研究[C].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浙江,2011.

[4] 蔡伟,潘志强.面瘫复正贴膏与针刺并用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21(5):163-164.

[5] 许佑彦.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用祛风牵正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8):216-217.

[6] 赛武烈·艾买,库丽扎.针灸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2(42):196-197.

[7] 黄沐春,张杨,陈冬梅,等.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10):103-104.

[8] 刘红燕.48例面瘫、面瘫后遗症的针灸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期刊),2015,4(28):279-280.

【中图分类号】R245;R745.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51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针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