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6-05-06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赵 明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赵 明

【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2年10月一五七医院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Mcbridge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

一五七医院,辽宁沈阳 110045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多发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且骨质疏松会增加骨折远端的不稳定性[1]。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本研究就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8~78岁,平均(48±4)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9例,压伤5例,重物锤击伤4例,运动伤6例,跌伤4例,高空坠落伤6例;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B型15例,C型19例;骨折类型:开放性损伤25例,闭合性损伤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17~75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8例,压伤3例,重物锤击伤4例,跌伤6例,运动伤5例,高空坠落伤8例;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B型14例,C型20例;骨折类型:开放性损伤26例,闭合性损伤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取仰卧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外展患肢,于桡掌侧或桡背做一切口。实施掌侧入路患者,充分暴露桡骨远端骨折,直视下实施骨折复位,恢复掌倾角、桡骨长度,先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选择长度及角度适宜的T形钢板,或锁定加压接骨板,置于患者桡骨远端掌侧,与关节缘距离为2~3 mm;骨折复位后,按序列置入螺钉,并放置管引管。实施背侧入路患者,完全暴露桡骨远端背侧关节面、骨折断端后,直视下实施骨折复位,恢复掌倾角、桡骨长度,选用Mini型钛板或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行骨折复位,距桡骨背侧与关节缘2~3 mm处,固定接骨板,按顺序放置螺钉,并实施引流。其中15例合并明确骨缺损患者实施内固定时,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待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行手指屈伸锻炼,以最大程度减少水肿发生。

对照组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无需实施麻醉,但若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可实施局部血肿麻醉。手术时,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外展患肢,前臂前旋,手背向上,医师一手握患者肘部,另一手握其腕部进行对抗牵引1~2 min。骨折端牵引完成后,根据屈曲型或伸直型骨折对骨折部位进行按压、折顶或复位,然后采用石膏外固定患肢,注意定期复查X线片。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术后7 d可逐渐引导患者行前臂旋转、腕关节屈伸、桡偏、尺偏等功能锻炼,依据恢复情况,不断增加运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腕关节功能、疼痛、握力等,优为0~2分,良为3~8分,可为9~20分,差为不低于21分[2]。总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比较(±s)

组别  例数 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cm)对照组  34   5.0±1.4  13.0±2.0  0.8±0.4观察组  34  10.5±3.3  20.5±2.5  1.5±0.6 t值    6.8781  4.9871  5.5129 P值     <0.05   <0.05   <0.05

2.2 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Mcbridge评分为优11例,良13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0.6%(24/34);观察组患者Mcbridge评分为优18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30/34);观察组患者Mcbridge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骨折不愈合2例,畸形愈合1例,桡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7%(5/34);观察组患者中,骨折不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4);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会减少机体全身骨量,使骨密度明显下降,骨骼柔软度下降,韧性增加,稍受外力,便会发生骨折。而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多因干骺端骨小梁缺陷,或力学效果差,骨折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3]。传统治疗所用的手法复位、石膏板或小夹板固定方法,易累及多关节面骨折,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会出现桡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关节旋转以及屈伸功能。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腕部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临床提出,若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则局部应力会增加45%左右,且部分应力会转移至尺骨,出现腕关节运动及位置变化,进而会导致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指征的:合并严重粉碎性骨折;关节外或关节内骨折,且存在明显移位情况;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严重皮质粉碎性损伤;背侧成角>20°;桡骨短缩程度大于5 mm;关节边缘受损[4]。桡骨远端骨折所采用的手术入路包括桡掌侧和桡背侧切口,应根据骨折远端移位方向选择入路,方可实现复位[5]。针对背侧移位患者,可采用桡背侧切口,入路表浅,不易伤及神经、血管,且能避免骨折复位后再移位,近远期效果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Mcbridge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7):59-60.

[2] 孙勇.手法复位闭合钢针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0):72-73.

[3] 胡伟锋,陈维善.急诊克氏针加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4):440-442.

[4] 李建峰,朱伟.DVR解剖型接骨板结合注射型人工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2):145-145.

[5] 潘登侠.中药熏洗并手法松解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48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4):129-130.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48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