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传统院落文化 打造全新人居环境

2016-04-08

山西建筑 2016年21期
关键词:院落住宅空间

吴 春 潮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传承传统院落文化打造全新人居环境

吴 春 潮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

介绍了我国现代住宅的发展趋势,描述了我国传统院落的空间形式,分析了传统院落形制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提出了未来高层院落的发展方向,旨在创造出具有人文情节的可再生城市活动空间。

传统院落,居住空间,高层建筑,传统文化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空间“向高性”必然的发展趋势,高密度和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导致很难照抄照搬古代低平的院落形制。全球化的浪潮,导致西方和外来文化的引入和冲击,盲目从外的思想,如LOFT,SOHO,住的并不一定舒服、舒适。“鸽子笼”式的分隔空间的方式,“对门常年不相识”的尴尬处境,建筑师要多探索像古代那样能够促进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形态。研究的核心环节是人—建筑—环境如何做到和谐统一,营造出和谐的生存环境和氛围。

1 我国现代住宅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住宅城镇化的规模迅猛发展,建造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居住面积拥有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不足5 m2激增至2010年的人均约30 m2,同时完成了由计划分配到市场买卖的转化。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住宅形式也由水平延展逐渐转化为竖直延展,人们的社会活动被禁锢在人工的各种社交场所中。当你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的时候,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极度不平衡,打破了我们对田园生活的奢望。似乎只有建筑的空间发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答案。对于每一位建筑师而言,如何将自然空间引入垂直延伸的居住空间中,无论此时还是彼时,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2 对于传统院落空间形制的研究

中国的古代院落要追溯到商代遗址,距今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作为早期聚落的一种形式,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寻求居住空间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效应,经过历代的发展与演进,人们开始意识到引入自然风光的重要性,在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诸如通风采光外,同时也使得建筑更具有了人文情怀。例如中国园林里面所讲究的“曲径通幽”“禅房花木”等,以及借景、对景的空间手法的应用,丰富了空间,改善了内部小气候。

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归纳传统建筑原型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当代建筑发展方向的首要选择。类型学常用的基本手段就是选取历史上出现的典型的建筑形式进行归类,而后通过简化还原总结以获得相应建筑形式的类型,在保留原有基本特征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历史基因”“历史沉淀”的新建筑。

2.1“中心型”院落

典型的代表为四合院形制空间,在平面布局上有着简洁明快的组织规律,遍布中国的每一处建筑(寺庙、住宅、官衙、宫殿),都传承这一传统形制,由若干单幢建筑与围墙、连廊、山门、角楼等以一定的形制围合成闭合庭院。中国古建筑形式美之一,就是非常注重中心、均衡的布局。

2.2“离散型”院落

中国典型建筑群形制,是以院落组合错落位置。传统建筑多以木构架砖石建筑主体,因受到材料、工艺及施工技术的约束,单体建筑不会很高大雄伟(皇家建筑不在此讨论之列),这就形成了以离散型布局模式为主,由相关单座建筑以一定形制组合成建筑群,从而形成传统院落建筑。

3 传统院落形制对今高层建筑的影响

由40余栋错落排布的高层住宅建筑组成的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m2,容积率28%,绿化率高达45%。以项目中心花园为几何中点,向外放射四条风格古朴的商街,再由8个住宅院落,围而不闭,隔而不绝,形成具有传统晋商大院文化的社区。在满足业主生活的基本要求外,能让业主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也能更好的接触自然、感受自然。 传统院落与现代建筑美学和谐交响,在山水相依之间,蕴藏世外桃源般的宜居生活。

在这个空中别院里,老人们可以不用下楼就能聊天、交谈、娱乐,孩子们也可以在这个大的公共平台上面玩耍嬉戏,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里融合了中国传统庭院的山水风貌,是一个微缩的自然,别有天地。构造了一个“可居”“可游”“可休憩”的中式空间。

这样的布局形式和中国古代建筑庭院的“离散式”相吻合,可见此楼盘的建筑设计师匠心独具。

4 对未来高层院落发展的展望

城市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高度的城镇化,对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及可交流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要求建筑对传统文化回归。因此探寻传统文化基因,回归院落文化不但要求建筑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建筑师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新一轮的设计创新。不仅局限于传统小区房前屋后的互动空间,还将开始多方面、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空中花园、入户花园、空中露台、屋顶花园、内天井庭院等多种互动空间形式的出现,多种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功能的庭院设计的出现,既满足人们对住宅私密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又满足了广大业主对于自然的渴望,对于邻里互动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中国传统居家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打造全新开放互动的社区文化和回归自然的人居环境的必然手法。

5 结语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的人居公共空间设计,我们不但要从建筑文脉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建筑空间环境及相关公共设施的布局在满足使用者的基本使用要求外,也应考虑使用者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对自然的诉求,同时,还应满足城市空间文化序列的要求。这是打造富有人文情节的充满生命力的可再生的城市活动空间的必由之路。

[1]李允柇.华夏意匠: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ourtyard culture and creating new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Wu Chunchao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modern residential, describes spatial forms of domestic traditional courtyar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ourtyard forms upon high-rise building, and puts forward high-rise building courtyard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with a view to create cultural and sustainable city activity space.

traditional courtyard, residential space, high-rise buil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1009-6825(2016)21-0012-02

2016-05-17

吴春潮(1980- ),女,在读工程硕士

TU241

A

猜你喜欢

院落住宅空间
院落(外二首)
Jaffa住宅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