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探索★

2016-04-08吴缘缘欧阳丽

山西建筑 2016年21期
关键词:村寨苗族村落

吴缘缘 欧阳丽

(1.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规划·建筑·

贵州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探索★

吴缘缘1欧阳丽2

(1.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贵州 贵阳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

介绍了苗族村寨滚仲村的自然、人文及经济社会条件,从城市规划编制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古村寨保护的策略,并分析了古村寨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当前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古村寨,民族,保护,策略,发展方向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全省的土地上分布着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古村寨。它们是农耕文明的遗产,多彩贵州的名片,陈敏尔书记在2015年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提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但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许多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价值的民族古村寨都有走向衰败、消亡的势头。因此本文结合苗族古村寨滚仲村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实践,对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对我省当前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1 贵州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1.1贵州少数民族概况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 333.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396.84万人,占11.42%,布依族251.06万人,占7.23%,侗族143.19万人,占4.12%。

1.2贵州主要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贵州主要少数民族大致分布情况:苗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和黔东北的松桃自治县,在省境中部的贵阳市郊区和安顺地区,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也有苗族分布。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自治州和安顺地区南部、贵阳市郊区。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的东部和玉屏、万山等地。

1.3贵州主要民族古村寨的分布

截至2014年年底,建设部共公布了2 555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贵州省共有426个,以黔东地区铜仁市、黔中地区安顺市、黔东南州为代表集中分布。其中黔东南州共有276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省总数的64.79%,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黔东南州276个传统村落中民族古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 滚仲村概况

2.1自然条件

滚仲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乡西北部,距省城贵阳约260 km, 距离县城31 km,距乡政府11 km。东接田榜村,西连怀来村,南邻亚聋村,北靠鸣凤村。村域面积约72 km2,处东经108°24′02″,北纬26°01′41″,海拔高度为628 m。滚仲村属多山谷地,地形复杂破碎,山地特色明显,全村耕地面积835亩,山林面积4 000亩。

2.2人文条件

村内居民最早由杨姓一支苗族从江西迁入,随后吴姓迁入,渐成村落。全村辖5个自然寨,10个组,现有总人口1 800人,共计410户,是—个以苗族为主的村寨,同时杂居有侗族、汉族。滚仲村传统民居多建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集中连片,多为榫卯结合的木构建筑,依山顺势而建,鳞次栉比,建筑形态与山体形态一致,保持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和依山而建的苗族干阑式建筑群巧夺天工,是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

2.3经济社会条件

目前,滚仲村农业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及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为750元。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全面,水网、电网、路网、通信网、广电网“五网”基本畅通,已经达到了村民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历史价值成就,2012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省“百村计划”保护工程,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示范村寨”,2012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公布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3 滚仲村保护策略

滚仲村依山而寨、择险而居,选址讲究,有古朴的苗族干阑式民居建筑、优美的巷道、独特的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精美的建筑装饰、苍老的古树和古井,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共同构成了滚仲古村寨的保护内容。为了准确反映滚仲村的历史真实性,规划对村落采取分层次进行保护,同时考虑现状以及现实的可操作性,通过设置保护原则,将滚仲村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级。

3.1保护原则

滚仲古村寨应当采取“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控制村落人口数量,改善传统村落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在保护范围内从事的建设活动,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3.2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主要以村落内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要素,建筑风貌评价为一、二类的传统建筑为保护核心,划定核心保护区,面积为4.09 hm2。该区域最大限度地包含着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是体现古村寨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地段。在保护整治中,要求“空间结构完整,传统风貌完好,视觉景观连续”。核心保护区内传统建筑分别采用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等措施区别对待。核心保护区的主要保护措施如下:

1)对于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

2)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苗族干阑式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3)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首先要修缮毁坏严重的重要历史建筑,并做好详尽的修缮纪录。对本区内现存历史建筑的屋面、屋顶、院门进行检查,加以整修,以防坍塌。要保护历史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的保护,使其不继续被损坏。

4)对于传统风貌建筑或历史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建和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允许居民重新装修内部,改善厨房、卫生设施,增加现代化浴室。但任何改造措施均需经过有关部门设计和审批,不得改变建筑外观和院落内的格局面貌。

5)对本区内所有与古村寨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采取整治改造,使其与传统风貌协调。

3.3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主要是为了保护核心区内各级文物和历史要素的完整和安全,使周边建筑风貌与之协调呼应,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面积为7.09 hm2。由于滚仲村特殊的山体环境和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基本覆盖整个规划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要在建筑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上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应以文化、服务与居住等功能为主。建设控制地带建筑分别采用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新建等措施区别对待。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主要保护措施如下:

1)新建建筑应沿袭传统干阑式建筑建造工艺,延续村落历史风貌,建筑体量宜采用小尺度,平面以3开间~5开间为主,最大不超过7开间,屋面以悬山或歇山式瓦顶的屋面形式,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外墙面禁止用红砖、白瓷砖等现代材料,门窗选用传统工艺的木门、木窗,禁止使用与古村寨环境不协调的卷帘闸门窗或其他形式的现代门窗,色彩整体控制为木黄色,延续村落质朴、幽静的氛围。建筑内部可根据需要自由装修。建筑的细部不作强行控制,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符合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建筑层数应控制在2层~3层,局部可建4层,但是应考虑古村寨与周边要素视线通廊的保护要求。

2)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现存废墟、质量较差、风貌较差的建筑所在区域允许适当进行改、扩、新建活动。对新建的建筑进行控制,建筑外观应与周边传统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古村寨村巷格局、空间尺度,不得遮挡古村寨与周边环境要素的互视通廊关系等。

3)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除近期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建筑,都应整治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建设控制地带内,与核心保护区街巷有对景关系的区域建筑体量、色彩、材质要严格控制,保证景观的连续性。

4 滚仲村发展思路

古村寨的产业发展应分析现状村寨主要产业,结合村寨现状条件确定未来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规划结合滚仲村的实际,首先对其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其为以体验苗族民族文化,参观和研究苗族古村落格局、苗族干阑式建筑特点为展示重点,并积极融入《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中“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乡村旅游区”。

1)保持村落自然格局和空间形态,规划形成“一心、三片区”的总体布局。保持村庄本身特有的山水格局和街巷肌理,强化稻田、池塘、溪流的生态景观作用,引导村民以村庄的生长肌理进行新建建筑的建设,沿利洞溪顺山体等高线横向排列延伸,组成错落有致的并列式建筑布局,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建筑天际轮廓线,规划形成“一心、三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由跳月坪、寨门、停车场及周边服务设施构成的公共活动空间,它处于滚仲大寨的居中位置,成为村寨的核心。

三片区:分为生活东区、生活西区及古遗址展示区。生活东区、生活西区是滚仲大寨村民的传统生活区域,主要的民居均分布在这两个片区;古遗址展示区则包含了古南门遗址与古练兵场遗址。

2)积极发展民族风情体验、乡村山水田园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业。结合上位规划和村寨实际,将其旅游功能定位为“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乡村旅游区”内榕江苗族古村落探访体验之旅。按照保护优先、游览与参与相结合以及景点的营造与历史氛围营造相结合的原则,在建设控制带上预留相应的服务设施用地,以旅游业带动传承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同时考虑到规划区的安全、环保及服务设施的具体情况,建设理想环境容量控制在日接待量80人左右,最大容量控制在200人左右,年旅游容量控制在7万人次以下为宜。并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如苗家美食文化,原生态苗族美酒、无污染自种自养的食材、特有的苗族烹饪手艺等,开展苗族特色节日体验游,现场手工制作苗银,蜡染,刺绣等工艺品,开发竹、木质的可自行DIY拼装的吊脚楼模型等产品。

3)完善村内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平。通村道路规划道路等级拓宽至5 m,并对路面进行硬化。通村道路禁止延伸至村落内部,禁止大型车辆在村落内部穿行。规划设置一处停车场于寨门之外,面积120 m2,设有停车位5个。规划在村落东侧山体修建4段截洪沟渠。在村寨内设消防水池5处,6处避难场所。

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划应在严格保护村落传统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各项传统资源的价值,提升村落的发展能力,形成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滚仲村的规划实践,提出“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保护策略和发展以民族风情体验、乡村山水田园观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鉴于民族古村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普遍性,希望本文针对民族古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探索能够提供一点借鉴,为我省民族古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2-33.

[2]吴理财.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16-123.

[3]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J].民间文化坛,2013(1):7-12.

[4]韩海娟,朱霞,彭俊杰.浅析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结合[J].小城镇建设,2009(5):81-88.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of Guizhou ethnic ancient village★

Wu Yuanyuan1Ouyang Li2

(1.SecondPlanningOffice,GuizhouUrbanandRural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Guiyang550025,China;2.GuizhouNationalities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natural, humanistic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Miao Village Gunzhong village, from the city planning compilation, discussed the strategy of ethnic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ncient villag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rrent ethnic ancient village.

ancient village, ethnic, protec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1009-6825(2016)21-0001-03

2016-05-19

吴缘缘(1983- ),男,规划师;欧阳丽(1992- ),女,在读硕士

TU-87

A

★:2015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省领导指示、圈示课题“贵州民族文化古村寨保护与发展”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S2015029-1)

猜你喜欢

村寨苗族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无蚊村寨丁屋岭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