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剧摩登家庭中家庭成员冲突的顺应性研究

2016-03-28李昱蓉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冲突性克莱尔家庭成员

李昱蓉

(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美剧摩登家庭中家庭成员冲突的顺应性研究

李昱蓉

(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冲突性话语作为一种表达异议、不满、抱怨、恼火等负面情绪的语言现象,在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但是由于其往往有负面性这一特征,所以很少被研究。依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在对美剧摩登家庭中家庭成员对话进行语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美国家庭成员间冲突性话语的语言表现,发现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特点与语用功能。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家庭成员冲突性话语的语境顺应性特征及其语用理据,并阐明冲突性话语实质上是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交际意图以及对交际语境的顺应而有意识地选择某些特定语言。

冲突性话语;顺应理论;语用功能;语言选择

一、引言

话语冲突也称为冲突性话语、争执话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冲突性话语大多发生在两方或多方之间,是一种由于原则、目的、利益、见解不同而引发的争论、争吵、反驳、异议等言语互动事件,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冲突性话语的产生往往被认为是由于交际者缺乏社交技巧或者交际出现故障,所以虽然这种语言现象在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可是由于其具有负面性而被众多语言学家所忽视。Brown&Levinso曾提出“异议、反对等对立性或冲突性的话语在实质上是一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一种言语行为,其中对听话人的正面面子尤其威胁严重”[1]326。在国内话语冲突的研究中,主要涉及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赖小玉也曾指出冲突性话语是一种对抗性的言语行为,表现为交际一方反对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并指出“冲突双方使用冲突性话语并不是单纯为了制造冲突,而是出于某种特定的交际意图”[2]。美剧摩登家庭是美国一部家庭情景喜剧,讲述一个美国家庭的成员之间亲情友情的故事。本文以Verschu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从顺应论的角度对美剧摩登家庭中家庭成员间的话语冲突成因、目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论是2000年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框架更好的帮助诠释语言使用中话语策略的选择并提供坚实的语用理据,“是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综合角度纵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3]。Verschueren提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种特性”[4]537。依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语言的顺应性是指交际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商讨性的选择,从而使交际能够实现成功或接近成功。语言的顺应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结构客体的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

三、家庭成员冲突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一)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心理顺应是语言选择的重要语境因素。心理世界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个性、信念、意图、以及情绪等心理因素。交际者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说话人和释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

1、顺应消极情感

家庭作为不满、恼火、抱怨等负面情绪的滋生场所,家人间选择冲突性话语的目标不再是维护人际关系而是出于以下心理动机:讲话一方对另一方表现消极情绪,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利用冲突性话语来顺应自己的消极情感或进行以我为主的心理情感顺应。而此时对话中另一方会有两种形式来应对,即顺应自己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升级对话冲突或者选择顺应对方情感,与对方合作来终止争执,无论选择哪种形式,其实都是讲话人在更深层次的选择相应的交际策略来对语境进行顺应,并以此来实现交际成功进而实现交际目的。

杰:这可不能怨我。

克莱尔:你做事向来精准,穿针线都从来没

见你出过差错。

杰:是呀,可是我可能变老了呢。

克莱尔:你就承认吧,你从来都不喜欢费尔。

杰:我当然喜欢费尔啦。只是,有时候他太用力的想表现自己。这让我觉得有点…额…烦他

克莱尔:好吧,他可能是有点太用力,但那还不是因为你从来都没有努力好好和他相处。我们结婚的16年来,你有没有哪怕是一次跟他说你喜欢他?

杰:没有那么明确的说过。

克莱尔:不,你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跟他说过!爸爸,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在这段对话中,克莱尔的丈夫菲尔和她的父亲杰一起去放飞机,杰不慎将遥控飞机撞到了菲尔的鼻子,导致流鼻血,回到家后克莱尔顺应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首先,她向父亲陈述从来做事都很精准的父亲不可能失误伤到自己的丈夫,以此来表示自己对父亲行为的质疑。父亲听到女儿的抱怨,努力想要终结冲突,所以顺应了女儿的情绪,借口说自己老了。克莱尔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父亲从来不喜欢自己的丈夫。在父亲缓和语气承认自己从来没有向菲尔说过喜欢他后,克莱尔顺应了自己对父亲失望伤心的情绪。她首先用设问句来对父亲行为作出质疑,进而反问父亲是否知道这样会让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在这段冲突性对话中,克莱尔的每一句会话,都顺应了自己的消极情感,用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来表达对父亲的难以理解、愤怒、失望以及对父亲给自己伤害的难过,以此来希望父亲能够有所改变不再对自己的丈夫很冷淡。而通过这段对话,父亲的确开始顺应女儿的情绪,反思自己的言行。

2、顺应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来自人的需要,所以动机可以说是主体趋向目的的内驱力。所谓心理动机是是指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说话的内容明显的或潜在的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在冲突性话语话轮中,双方在争执过程时的语言选择会顺应自己的目的和动机。

葛罗丽:杰,你穿的是什么呀?怎么能穿成那样去教堂呢?

杰:那正好。我就可以去打高尔夫球了

葛罗丽:你又不去教堂了?上个周末,你说你得去公司。上上个周末,你跟朋友一起吃早餐。再上个周末,你说你好像感冒了,其实你根本就没感冒。

杰:我是真的觉得感冒了呀。

葛罗丽:你不用说服我们。你去说服他去吧。

杰:谁?上帝?我跟上帝好着呢。

葛罗丽:你怎么知道?

杰:你喜欢在教堂中感受、亲近上帝,这很好。可是我喜欢的是在大自然中感受上帝的存在,自然不也是是上帝所创造的吗?

葛罗丽:你下周要不要去教堂

杰:到时候再看情况吧。

葛罗丽:我知道你的再说是什么意思。你不想去教堂就直说。

杰:我不想去教堂

葛罗丽:不许那样说!!!

在这段对话中,葛萝莉希望丈夫杰和她一起去教堂,但是杰不愿意去,葛萝莉通过争吵的方式想要逼迫杰满足她的要求。为了说服杰去教堂,葛萝莉首先列举杰已经有四周没有去过教堂,希望让杰产生愧疚感,而杰为顺应自己不去教堂的动机狡辩说感受上帝的方法不一定需要去教堂。葛萝莉见说服不成,又开始说反话,如果不想去就直说,希望借此来要挟杰去教堂,但杰顺应了自己的意愿,故意曲解葛萝莉的意思,直接明确说以后不去教堂。当没有从杰那里得到想要的答案时,葛罗丽顺应了自己表达愤怒的动机采用了直接要挟的命令语气“不许那样说”。通过这段对话,葛萝莉顺应了自己的强迫丈夫一起去教堂的动机,先是陈述杰好久没去教堂,然后通过说反话来语言挟持丈夫,最后直接用命令的话语来阻止丈夫再说不去教堂的意愿。但杰为了顺应自己不想去教堂的动机,一直装作不理解妻子的反话。

(二)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说话者选择特定的话语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语言除了最基本的传递信息之外还有通过语言的选择来达到维持或改变一定社交关系和权力关系的目的,因此实现交际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顺应是语言选择的又一重要语境因素。家庭成员的对话中虽然更多的是亲密的非正式的对话,但依然不能摆脱作为社会成员的身份,所以在冲突中依然会下意识地顺应社交世界的社会规约。

1、对社交因素制约下文化价值观的顺应

文化价值系统是社交世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事行为的基本原则,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与正误判断,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的不同会导致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而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冲突。

米切尔:我们能谈谈吗?

杰:好的,好的。什么事?

米切尔:“我儿子的朋友”你就是这么跟人介绍卡尔的?

杰:你就为这事来的?

米切尔:爸爸,这事…这事真的让我有点不舒服。我和卡尔在一起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我们…我们还一起抚养了一个女儿。

杰:这个…你看看那些老家伙。他们像是来自于19世纪的人。你看到那边的胡可了吧?他吃完午餐还必须吃饭后甜点!

米切尔:不,不是他们对我们的事不舒服。不舒服的人是你。你从来...从来都没有完全接受我这样的情况,更加不能理解我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杰:这些老家伙根本不懂什么是同性恋。为什么要跟他们说你们是恋人。这不是自找烦恼吗?我就是这个意思。

米切尔是一名同性恋者并且与恋人卡尔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对于这一事实,杰作为父亲一直没有办法接受,所以当米切尔与恋人卡尔碰到杰与朋友聚会时,杰介绍卡尔为儿子的朋友。这让米切尔很恼火,与父亲展开争执。米切尔认定杰作为父亲应该尊重他的人生选择,但由于那是自己的长辈,所以使用了反问句侧面质疑父亲这样介绍卡尔是不礼貌的。而父亲则不以为然,他顺应了整个社会及他的朋友对同性恋的不认同这一社会现象,认为没必要那么明确地介绍卡尔的身份。但米切尔认为同性恋者也有权利在社会中公开自己的身份和与恋人的关系,所以不再婉转地用问句而是直接用陈述语序陈述不是杰的朋友不能接受卡尔而是杰自己不愿意接受卡尔。在这段对话中,两人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符合社会规约的,并认为对方应该理解自己的价值观,所以相持不下。

2、对社交因素制约下不平等权势的顺应

权势指的是社会地位或级别。当低权势者想要对高权势者表达不满或者不同意见时,通常采用隐性冲突话语,这就是对权势语境的顺应。而在家庭成员中,父母往往成为家庭中的高权势者,而孩子往往是家庭中的低权势者。

亚历克斯:呃...这件怎么样?

克莱尔:不行,你得穿裙子。

亚历克斯:拜托!妈妈!

克莱尔:怎么了?只是一个下午穿的像个女孩,会要你的命吗?

亚历克斯:可是,这不过就是一个你的朋友的婚礼嘛,而且还是我听都没听说过的朋友。

克莱尔:这事没的商量。你跟哈利借条裙子。

亚历克斯:不行啊,穿成那样只会传递一个糟糕的消息,我…我变成哈利了。所以,与其费时间其强迫我穿裙子,你还是想想怎么让卢克穿上裤子吧!!

在这段对话中女儿亚历克斯被母亲克莱尔要求穿着正式参加一个婚宴,但亚历克斯不喜欢这种穿着。作为女儿,在家庭权势地位中处于弱势,她的反抗只能是隐性对抗,如“拜托”“妈妈”,并且尝试用讲道理的方式来与母亲沟通。比如,这个人我并不认识。但是,作为母亲克莱尔的语言要更有压迫性,在语言中有“会要你的命吗”、“必须”、“没得商量”这样的话语来压制女儿进而让她听自己的话。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在母女间冲突性话语中家长是拥有有利的权势地位,讲话比较直接,倾向于用命令性语言。而作为弱势的孩子,在对话中更多使用隐性的对抗。

四、结语

本文以美国情景喜剧《摩登家庭》为例,从顺应论的视角来分析家庭成员间话语冲突的语用特点。在这一特定的语料背景下,家庭成员关系虽然是最亲密的一种存在,但是正因为这种高亲密度也使得冲突性话语的高频率出现,而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性话语并不是简单地制造冲突,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这恰恰顺应了交际的语境。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能够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特点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但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思。

[1]Brown.P.&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赖小玉.汉语语境下夫妻间冲突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1,(4):18.

[3]张克定.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对语用句法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2,(1):32

[4]Ver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1999.

(责任编辑郭佳)

H313

A

1673-2014(2016)03-0084-04

2016—02—19

李昱蓉(1985—),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研究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冲突性克莱尔家庭成员
退赛的克莱尔
树洞里的皇冠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的冲突性链式情境设计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冲突性新闻叙事时序性选择的心理效应分析
小熊过河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