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孟子的家庭窥其政治理想的脆弱性

2016-03-28赵盼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内圣外王性善论齐家

赵盼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从孟子的家庭窥其政治理想的脆弱性

赵盼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孟子追求的政治理想,家国一体则是其政治构架,孟子的政治理想建立在道德之上,依据的是性善论和内圣外王的精神支撑。从修身然后齐家最后一步步递进实现王道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从孟子自身的家庭来看,作为人伦最高等级的圣人却连齐家都没有实现,更不论治国平天下,所以孟子的政治理想就显得脆弱易碎,同样支撑其理想的性善论和内圣外王也显示出脆弱处,靠道德支撑的政治理想突显出的脆弱性对我们今天重新理解孟子的政治观念有全新的意义。

家庭;家国一体;政治理想;脆弱性

对清明政治的追求是儒家历来的理想,为此历代思想家不断地进行探索,并创造出一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体系,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不在于治国理论的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并试图将之转化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一、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在孔子“仁”的基础上,儒家进一步提出了理想的政治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家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可见,孟子认为欲治国必先齐家,家齐方能完成国治,保持了齐家与治国的一致性。

孟子突显家庭的作用,是因为他认为家庭血亲之间更大程度上展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1](《孟子·离娄上》),所以传统的道德规范是统一于家庭伦理关系之中的,毋庸置疑,家庭是伦理道德传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

基于家庭的重要性,孟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基础上构想出家国一体化的政治架构。首先,在直接继承孔子孝悌伦理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家庭伦理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孟子·滕文公》),然后,孟子的家庭伦理人际关系就进行了扩展,由家庭延展到社会,使家庭伦理适用于社会范畴。然而,孟子的家庭伦理到此还未止步,他“善推其所为”,要扩展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梁惠王上》),最后,家庭伦理的适用范围又从社会伦理扩展到整个国家,由此也完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轨迹。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社会中的君臣、朋友关系就是家庭中的夫妇、父子关系的延伸,为此孟子还引证《诗》:“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12。

由此可见,孟子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向外扩展的特质,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使得伦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融,也就是说,处理家庭问题的道德原则扩大成为治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于是孟子将道德原则变成了封建国家的一项政治准则,实现了家庭伦理向社会政治的转化。

二、飘摇中的家庭生活

孟子的政治理想建立在家庭伦理之上,齐家是治国的基础,修身则是齐家的前提,齐家必先修身,身修才能家齐,进而才有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可是,从孟子的自身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人伦最高等级的孟子,至少是应该实现齐家的目标,可是理论往往被现实扼杀,孟子自己完成修身却并未实现齐家,家庭关系处在飘摇之中。

首先,在孟子的七篇大作中,对孟夫人没有提起一笔,但在《韩诗外传》中却记载了孟子欲休妻的故事: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只是因为妻子的坐姿不合礼节就火冒三丈欲休妻。另外,在《列女传》中也记载了孟子因妻子在自己卧室中袒露了些就不进房门的故事。从这些故事可见,第一,所记载的都是孟子夫妇关系不和谐的故事;第二,虽未记载孟夫人的反应如何,但单从孟子一方来看,至少欲休妻的行为就已经表现出与孟夫人的关系紧张了。

其次,在《孟子》一书中记录颇多孟子对女性的看法,不可避免的推论便是对女性的看法无不也被视为对其妻子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离娄上》),“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孟子·滕文公》),生育是评判女性的标准,婚姻听从父母,顺从是女性的天命。孟子对女性秉持如此严苛的态度,那么他们夫妇关系的紧张便显而易见了。

最后,不仅孟子处在飘摇的家庭中,儒家的另一大家孔子亦是如此,孔子一生不与女人有瓜葛,但在《论语》中却有一句感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不怨”,能做到与孔子忽近忽远的唯有孔夫人了,那么这难养的“女子”实属孔夫人无疑[4]66。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大学》),孟子自我认知到圣人要从搞好家庭关系出发感化亲族,才能将德行推及天下,可是,从现实来看,孔子与妻子关系不和,孟子连自己的妻子都没有感化,圣人修身尚不能实现齐家,那么孟子的以道德示范推及天下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就显得脆弱易碎了,所以,孔孟自身家庭存在的问题便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最好的反驳。

三、政治理想的脆弱性

孟子的政治理想建立在道德之上,用自身的道德示范作为样板“刑于寡妻”实现齐家,再“御于家邦”实现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内圣而后外王,行王道自然“天下莫之能御”[5]92。如此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席卷天下,但是孟子却以现身说法证明了其政治理想的脆弱,那么,推及而下的便是支撑脆弱政治理想之下的道德不可避免也具有脆弱性。在此,孟子道德的支撑点主要有两个:性善论和内圣外王。

第一,性善论的脆弱。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孟子在其七篇大作中,并没能证明性善论。只是在《孟子·告子上》中有一段与告子关于性善论的争辩,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针锋相对的指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真正的善辩,就地取材,操斧伐柯,告子只是用比喻来说明,而孟子却用比喻来证明。在这里,孟子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水固然是向下流,但这并不是水的本性,是地球引力的结果,与告子说的挖开西方向西流,挖开东方向东流一样是外在因素的结果,况且只往下落的不止是水,不能以此证明只有一种道德观点。第二,比喻论证可以证其真,也可以证其伪。水永远往下流,只能比喻人性有一种固定的趋向,但却不能证明其具体的方向,若把孟子的话稍改一下,将“善”改为“恶”,“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这也是成立的,可见,孟子的性善论并不能得到证明。

第二,内圣外王的脆弱。这是孟子道德政治的第二个致命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基础出发,毫不怀疑圣人的现实存在性,也毫不怀疑王道政治的现实可能性。但是,孟子在内圣外王的问题上有两个模糊之处,首先,孟子认为内圣是人格理想、修身养德,主张通过“由仁为己”达到内圣,所以人人可以成圣,可见,“仁”是内圣的理论基础,而儒家认为仁是人天然具备的品格,是由自身的“性善”产生的,于是,“内圣外王”的问题又绕回到了“性本善”的问题里,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再次,关于外王问题,孟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一个绝对的圣人并不能凭一己的道德示范治理天下,于是,也并不在外王这个实际问题上停留,更多是将责任推给别人,认为之所以不能达到外王是社会问题,是人们的道德水平问题,而不是理论有缺陷,理论无法付诸实践中检验,于是,孟子把外王问题推到了一个不可论证的深渊,内圣与外王变成了一个谜。

其实法家的韩非子早对内圣外王进行了否定,“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韩非子否定儒家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个人的品行上的看法,批评儒家将一切关系伦理化,把夫妻之间的“敬”到父子之间的“孝”再推及君臣之间的“忠”,整个绑在一条道德之链上,韩非认为才能、道德都不是权势的对手。事实上,对于内圣外王的质疑,儒家自身就做出了反驳,舜拥有把美好的德行,却不能感化他的父亲、后母和他的兄弟象;孔孟有如此高的德行却感化不了自己的妻子反而闹得欲休妻,这就是最好的论证。

四、结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而是一种美好理想的政治状态,即便孟子从自身出发便证明了其道德的支撑和政治理想的脆弱,但是从现代意义来看,孟子的修齐之术更多是作为一种价值层次上的选择,儒家之道更多的也是在告诉后人价值判断优于事实判断,这也是儒道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有道德上的价值,才能为社会所尊崇而得到传承,有伦理上的价值,才能为人所接受而得到承认,至今仍然在弘扬中的孔孟家庭伦理思想就是如此,所以,在更大程度上孟子的政治理想正是在告诫后人不断进行自我道德提升,努力追求更高的人格境界,实现更高的人格修养。

[1]曾雪灵.论柏拉图与孟子的政治价值观及分工理论[J].浙江学刊,2015,(5):18-25.

[2]王俊其.论孟子的国与天下观[J].东岳论丛,1992,(4):74-78.

[3]杨伯峻.孟子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鲍鹏山.风流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5]宿岿岚.试谈《论语》《孟子》的家政思想[J].大连大学学报,2001,22(1):92-96.

(责任编辑王建华)

B222.5

A

1673-2014(2016)03-0004-03

2016—02—21

赵盼(1990—)女,山西运城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内圣外王性善论齐家
01-02合刊
“内圣外王”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
内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