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异同及现实启示

2016-03-18苗兴成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

苗兴成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异同及现实启示

苗兴成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相结合的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自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取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富强。两位世纪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历史背景、目标任务和方式途径方面有所不同,而在思想路线、形成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效果方面却有相似之处。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原则和理论旗帜。”[1]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欧美各国的历史发展和时代特点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经过巴黎公社的尝试和列宁在俄国的实践,最终变为了武装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众所周知,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苏俄实践的过程中,打破恩格斯“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2]的论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的一国胜利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共早期领导人,如陈独秀、王明等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地服从共产国际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险遭灭顶之灾。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通过革命实践,取得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和历史证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自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取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富强。两位世纪伟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产物,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存在差异。

一、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相异之处

(一)两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遵义会议后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前。从陈独秀到王明*此处指从陈独秀到王明在中共中央起主要领导作用的时期,时间节点是1921年中共一大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命途多舛,稍有发展壮大,便遭受打击,甚至一度到生死危亡的紧急关头。从遵义会议采取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时间看似只有短短的三年,实质上是毛泽东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十年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遵义会议前,中国革命道路长期被共产国际所左右,这个时期主导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最多只能说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逐渐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控制,毛泽东正确的军事和政治主张逐渐被采用,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并得到实践。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文化大革命”结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对中共早期革命的教训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失误偏差有着切身的经历和深刻的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和国家的主题偏离了中共八大提出的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轨道。“左”倾错误先后在党内和全国范围内蔓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实践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损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使中国蒙难,社会主义建设举步维艰。“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文革”的延续。所有这些都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来源基础。

(二)两者完成的目标任务不同

两者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两者所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的差异。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目标与中国革命的目标一致,以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目标任务。经过抗日战争,侵略者被赶出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和中国传统的封建地主阶级还压迫着广大劳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垮台,新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过渡阶段实行“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至此,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目标和任务得以真正完成。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基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失误偏差,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目标任务方面具有现实对接性和继承性。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体现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得以运行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毛泽东在建设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偏差给邓小平以经验教训和现实启示。“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4]成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目标和任务。邓小平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思想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等理论,成功指导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两者实践的方式途径不同

两者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目标任务,共同决定了两者实践的方式途径的差异。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时代主题是革命和战争,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是主要的方式途径。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毛泽东的马克思中国化思想军事色彩浓厚,政治革命与军事斗争一直是其主题。建立统一战线,发动广大劳苦群众,争取平等和自由是其主要内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产阶级虽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手段和多样的形式方法,但其实质上依然是革命的方式。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其时代主题是和平和发展,重视知识分子的力量,重视科技教育,经济建设成为实践的主要方式途径。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以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轨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手段,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验证了其科学性,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之处

(一)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将其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就是由中国的具体实际与俄国的现实情况之间的差异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就是没有做到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出发探索出来的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此外,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解放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实现历史性飞跃时都“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5],比如1942年的延安整风和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都是解放思想的典型事例。

(二)都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最终都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学科来讲,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无一不体现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本色。毛泽东思想被后人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与后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创立的理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实践中取得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其个人经历和所创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来看,毛泽东邓小平善于从实践中探求真知,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打破僵化的思想束缚。

(三)都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想理论不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作为一种政治主张,要求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并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20世纪及20世纪以后的中国乃至于世界,都产生了并将持续存在广泛影响。仅从政治领域来看,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华民族取得了独立和解放,邓小平理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尽管毛泽东的一些错误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但从主流来看,这些负面影响和效应都是探索中的曲折,需要实践的检验并得到了修正。此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还有力推动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理论。

三、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始终立足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

实践证明,始终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取得这些成绩的根本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既包括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也包括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人口基数大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还包括中国的发展方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各省区市甚至各市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小康水平也不现实”。[6]依据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新局势、新任务,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已经正式制定,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的又一个坚实步伐。

(二)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大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同志曾有著名的论断:“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7]。当前,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讲官话、空话和套话,不注意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严重违背了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要求党员干部多下基层,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始终依靠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8]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取得了各项胜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相继体现在张思德、雷锋和孔繁森等榜样身上。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共产主义信仰缺失,忘掉了党的宗旨,已经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这些人需要及时从党内清理出去。新时期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将群众利益记在心底,积极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好发扬好党的群众路线,这是保持党的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贾建芳.邓小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觉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5):1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6.

[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雍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6):34.

[5]王海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特点比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4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4-35.

[7]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266—268.

[8]习近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华网,http://www.hq.xinhuanet.com/focus/2013-08/19/c_116994488.htm. 2013-08-19.

[责任编辑:董士忠]

[收稿日期]2015-12-16

[作者简介]苗兴成(1990—),男,甘肃金塔人,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1-0016-04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
青年毛泽东探索成长的历史特征及现实启示
江西苏区预防腐败问题研究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陈云的家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