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孟子管理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借鉴价值

2016-03-18刘云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管理思想孟子

刘云霞

(新乡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试析孟子管理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借鉴价值

刘云霞

(新乡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管理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任何管理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管理理念的指导。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若能立足于孟子的“人性善”理论,施以“以善养人”的管理理念,“执中用权”,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渗透积极的人伦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的校园,实现有效的管理,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依据孟子崇尚的“存浩然之正气”,辅导员要将学生工作视为一项事业,“存心养性”,“以德服人”,加强事业心修养,这是管理者必备的素养。

[关键词]孟子;管理思想;以善养人;执中用权;以德服人

目前,关于孟子的管理思想研究成果可归结为三大类。一是介绍和归纳孟子的管理思想。如有研究孟子管理思想中的“类感情”,有讨论孟子的功利行为观,以及分析归纳孟子管理思想的特点等。二是把孟子的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相契合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论孟子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孟子经营管理思想初探》等。三是将孟子的管理思想和高校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孟子的民本思想与高等教育研究、孟子的和谐思想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等。将孟子的管理思想更具体地与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欲从这一领域尝试探析孟子的管理思想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借鉴价值。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发扬并光大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主义学派,为孔子后儒家大师之一。关于孟子的详细记载,可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诗》、《书》,《孟子》七篇。孟子博大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孟子》这部著作里。孟子的思想内涵很丰富,有关于国家的管理思想:主张仁政,“省刑罚,落税款”,使民有恒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关于社会管理思想:“以善养人”,“以养教为本”,“以德服人”,“与民同乐”的管理理念。有关人才管理的思想:教化管理、自我管理以及用人思想等。这些管理思想在当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样有借鉴价值。

一、以“人性善”为基础,贯以“以善养人”的管理思想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即所谓人性皆善也,这是施以“仁”、“爱”管理的基础。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1](公孙丑P59)孟子所谓性善,认为人皆有恻隐、羞耻、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四德。从心理学角度讲,孟子所指的就是人都有同情心,都有自尊以及赢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渴望,这就是常说的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体验。“心之官在思”,能思考、会思考,什么该为,什么不能为,而后付之行动,即为理性。之所以为人,其言行应该是理性的、成熟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是其由感性走向理性的人生阶段,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根据孟子的人性善论断,每个人都有为善的本质和天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为善,需要不断扩充善端,才能对社会有利,否则有害。诚如陈澧所言:“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2](P1)因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或困于自身的利欲私好,或不能主动地内求反省,而为一时私欲私念所迷惑,做出一些不妥行为。比如助学金申请,有学生家庭并不困难,但是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挤占这部分资源,摈弃“仁义礼智”,得之则心中窃喜,不得则怨气丛生。针对这种现象,可用孟子的管理思想引导发扬人性之善端,彰显恻隐之心,仁爱之情。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1](尽心章句下P268)修养心性,减少物质欲望,那么善性纵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多。秉承“仁义礼智”美德,与人为善,以“养教”为本,倡导“存己知耻”,引导学生永远坚守可贵品质。把儒家的道德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善自我,修身养性,并将学生的人生成长历程和教育目标想融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与人为善,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养成端正的思想道德品质。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梁惠王上P12)认为爱是在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善推其所为”,即是仁。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一切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一切都很容易了。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亦可运用此精神,推广善源。就辅导员本身而言,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可以兄弟姐妹之情处之;亦可以爱护孩子的情感来体谅学生、关爱学生,当学生偶犯错误,偶有违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必要时和家长联合管理教育。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角度来说,可立足于这一理论,引导学生“善推其所为”,互助互爱,和睦相处。

二、“执中用权”彰显以人为本的权变管理方法

《孟子》一书还体现着执中用权的变易思想,是孟子管理思想中的一部分,这对于工作和生活来说,更是一种智慧和艺术。“权”是指权变,应对变化的权宜,不拘泥于既成的规章制度和经验,而是根据事情的时空和态势做出权宜之计,体现出灵活性和机动性。孟子在思考问题和处理实务时,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出因事制宜和灵活应变的智慧。比如齐国辩士淳于隽曾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答:“礼也。”又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即权变。孟子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1](尽心章句下P134)在处理嫂子溺水问题时,孟子表现出了极强的灵活性。孔子推崇周礼,儒家重礼,孟子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发扬者,在有关舜娶妻的论断,可“不告而娶”,而不拘泥于媒妁之言尊父母之命的礼制,因为舜的父亲顽瘧,告之必加害于舜。根据孟子主张,如果缺乏变通,就会陷入死板僵化,在处理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应该运用权变的艺术,而不是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

同样,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坚持原则,同时又能根据环境、时宜的变化灵活管理,充分体现出校规校纪的人性化。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1](离娄章句上P121)意思是光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光有好法,好法自己也动作不起来,也就是说好心和好法必须配合而行,才能取得好的管理效果。辅导员智慧的沟通会加深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情感,而辅导员就是连接这层关系的传输带,辅导员权变的思想教育会让管理工作彰显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辅导员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切记局限于说教,可通过感恩教育、政策解读等,让校规校纪、政策宗旨变得人性化,温暖你我他,真正造福于学生,拉近学生和社会、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感情距离,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权变之术和智慧。

“中”是指适度、恰好、公平公正。“中”不是混淆是非、一团和气,而是是非分明、有理有节。在学生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中应运用“中”的方法,体现在对“度”的把握上。例如,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审时度势,稳妥布局,合情合理;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也应本着“中”的原则,不论远近亲疏,都应不偏不倚,公正对待。同时明确管理规定,做好工作记录,做到奖惩分明,形成良好的好竞争机制。

三、渗透人伦价值观,建设和谐的管理模式

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宽猛相济”,反对“过”与“不及”;人际关系方面“切切惚德”、“怡怡如也”,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孟子继承孔子的和谐思想,和睦相处、协力合作成为孟子的一个重要管理思想,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公孙丑章句下P64)的著名论断,得天时、地利不如得人和,说明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调节好组织内外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个目标的实现要得益于组织内部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团结。因此,孟子把“和”看成是管理最可宝贵的东西。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主张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充分发展人伦。高校是由不同群体集聚的单元,班级是高校最小的一个组织单元体,是由人与人自然连贯而成的一个集体,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也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学生自然成为人与人伦理关系的主体,学生管理理应遵循伦理的准则。用伦理人文观丰富“育人的可贵”,建设班级伦理主体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管理是一种呵护生命、关注成长、保障学生健康生活的教育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美德,如尊师敬长、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等思想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来,科学合理地引导班级管理有效有序、有情有义运转,是非常必需的。日常管理中亦可用伦理的标尺治理“伦理失范”的行为,呵护学生的身心成长,培养其“浩然之正气”,养成大学生健康而高尚的人格情操。

“人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多种理解,首先管理者和领导之间,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学生干部和学生之间,学生内部等都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人和”的思想还体现在团队精神上,要在班级内创造一种精神舒畅、自然和谐的氛围。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上下沟通畅通,使学生对管理的实施者有认同感,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二是培养集体的团队和合作精神。有合理的用人观,恰如孟子提到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1](公孙丑章句上P57),在建设学生干部队伍上,需选用有能力者、有贤德者,方能服众。三是建立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管理的有效运转。通过有效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为集体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四、管理者提升自身修养,实施以德服人的情感管理

孟子借孔子语“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即德政的流行,比驿站的传达政令还要迅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孟子还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意思是仗恃强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本身处于弱势)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好像七十位大弟子归服孔子一样。孟子还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孟子以上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实施管理工作中应“以德服人”,用说服教育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强制高压手段。尤其是在高校,教育的对象是个性十分鲜明的大学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不能靠反复地道德说教和冷漠的制度约束,而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实现师生的“共情”,进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用人文润化大学生的心灵,实现育人于无声处。

根据孟子的主张,“以德服人”,即靠管理者的领导能力、道德榜样、人格魅力,通过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发自内心接受管理,从而达到管理和教育的理想效果。诚如宋代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所说的“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3]( 奏上时务书P205)。即以道德仁爱实施管理,被管理者就会发自内心地爱戴你;以强制的方式或者沽名钓誉作为管理手段,得到的只能是离心和怨恨。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管理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开展工作不仅依靠辅导员这个岗位赋予的“权”,同时更应该具备孟子所倡导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浩然之正气,以理服人,以德树人。如果一个辅导员仅凭手中的权力管理学生,而没有威信,没有人格魅力,是难以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公孙丑章句上P233)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公孙丑章句上P234)就是说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思考、行事,以“爱之事业”去私,以恕求仁,以仁求诚,是达到仁德最直捷的途径[4]。依据孟子的观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将这项工作视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用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此思想反观辅导员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尽心,尽事,心随学生而动,身随学生而走,以恕求仁,以仁求诚,无私无我,实现二体统一,这应该是辅导员事业的最高境界!作为高校的一线管理者,辅导员的人品、性格、觉悟尤为重要,有意识地培养浩然之正气会是成就辅导员事业的支柱。

管理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旨在通过例行规划、组织和协调确保效率。任何管理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管理理念的指导。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一些管理理念或思想的引导,而支撑和实施这些管理理念的主体是高校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孟子的这些管理理念教人“存心养性”,对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有可贵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8.

[2][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董士忠]

[收稿日期]2015-12-25

[作者简介]刘云霞(1980—),女,河南商水人,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1-0012-04

猜你喜欢

管理思想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探究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及其在国企发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