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
——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6-03-1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展望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王 红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
——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王红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集中于二者融合的应然与必然、内在关系、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用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研究领域;学界对必要性、相互价值的研究颇为丰富,但是实践领域研究单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欠缺力度、广度、深度。论域宽泛、视域低浅、方法单调是目前研究的主要不足。研究方向应着眼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挖掘,明确学科属性,努力于二者融合的内容、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展望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从未停止过与作为本土文化的传统文化融合,为什么融合与怎样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难点,对“为什么融合”学界的研究颇为丰富也较为清晰,但是“怎样融合”一直是学界不断探索却未解决的问题。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致力于积极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融合。但是,根据现有研究来看,同样呈现重“为什么”轻“怎么样”的特点。然而,理论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阐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该领域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一批较为丰富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研究成果的目的在于了解现状与不足,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一 、研究现状

关于研究现状,已有人就其论域、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认为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三大论域,并认为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均衡,研究宽泛而质量不高,学科立场与研究方法匮乏。[1]从该结论可以看出,厘清关系是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前提,“关系”研究是目前该研究方向的主要集中区。由于属于年轻的研究方向,研究者首先着力于界定二者关系,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资源借鉴意义;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另一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成果相对于“关系”研究显著减少。另有论者认为研究成果层次并未随数量增加而有所提升,所出成果普刊多核心期刊少;研究主力军集中于高校;应用领域研究范围狭窄,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继承上,且偏向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少且价值不高。[2]这些总结指出了部分研究现状,但是还不能涵盖实践领域、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反映“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现状,有必要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应然与必然、关系、实践的路径及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个方面来总结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融合”研究的应然与必然

“融合”应然与必然的研究属于“关系”研究范围内,但是作为二者相交的相互价值对于新研究方向尤为重要。二者融合的应然与必然通过其必要性表现出来: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传统文化现状的必然要求。[3]2.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把具有中国国情性质的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载体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4]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4.增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需要。如曲江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论述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保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和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融合必然性研究来看,研究文献基本都是集中于对二者在时代要求与现实需求的条件下优缺点的互补运用的必要性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层面提出吸纳传统文化的必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遇到诸多问题推动理论不断总结 、探索和创新,目前大部分研究理论仅仅停留于浅层论述,没有深入理论的深层结构,缺乏以哲学理论为基础的融合研究。

(二)“关系”研究“粗中有精”

二者关系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二者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层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5]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就把二者都纳入到文化范围内,而传统文化范围宽于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也远比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传统文化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力是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是思想教育力的沉淀。[6](p23-29)两种观点无论是文化范围还是效力上都反映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从辩证关系上佐证二者融合的必然。第二,传统文化自身的当代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契合。传统文化贡献于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民族特质生活气息浓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借鉴资源。第三,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主要从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人生价值等几方面来看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如有人提倡把传统文化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把具有重道德实践的特点的传统文化运用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力。[7]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具有乐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特点,有益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8]第四,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意义。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研究主要集中于儒家文化,而道家文化及佛家文化涉及较少,且文献呈现低水平重复状态。但是除了宏观上对资源意义阐述之外,有论者已经根据经典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论述,如有人从《论语》经典中探讨了“德”的主体设置、秉性与行为不同和治民与化民的区别,论述了“德”对于今天道德建设的意义。[9]

前文已经明确过二者关系研究是该方向研究的集中区域,除去重复、低水平的粗糙研究,也不乏准确、深刻定位二者关系的“精品”研究。学界一致肯定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当代价值,具有资源借鉴意义,其当代价值的认识也非常明确,但是借鉴方法与内容整合研究重复空泛,不仅无助于指导意义的理论生成,也无助于实践。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的领域单一化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其实践研究也主要针对高校领域。总体来说,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有:1.提高研究的整合价值,发掘人格塑造和生活引导价值,使传统文化成为思想道德教育首要的实现方式。[10]2.高校设置专项传统文化教育方案,培养专业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优秀师资,建立健全教育实施制度、教育内容改革,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必修课范围,校园内开展校园文化活动。[11]3.运用传统元素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要让传统元素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服务,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编写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构建长效机制。[12]应用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在社会范围内展开,仅是高校的应用研究,实践研究呈现单一化特点。即使如此,传统文化在高校领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大部分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制度设计、内容设计和实施环节设计与实践中的有效操作还有段距离。

(四)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匮乏

要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研究,就必须对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然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第一,就研究范围来说,尽管有论者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做了总结,但还是不能准确反映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如有人把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概括为基于做人做事、思想教育、广义德育、传统道德教育四个方面,这里的做人做事本涵盖于德育,而传统道德教育涵盖于广义德育视角,这样的总结划分不科学。有人认为这种划分是“是以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13]立足于何标准来界定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第二,就研究内容来说,古代思想教育、古代教化是目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包括哲学、宗教、人伦道德、法制、人生价值、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但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道德教育。[14]张祥浩认为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把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相提并论是为了突出思想教育的政治性,所以他认为古代思想教育就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就研究类别来说,可分为系统研究、专题研究、经典著作研究。系统研究如张祥浩按照历史分期对各朝代的思想教育做了梳理,在古代思想教化、内容上给我们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照。[14](p3)傅琳凯从内容、方法、途径、主体四个方面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做了系统总结。[15]专题研究如鄖在廷从内容、方法、途径、对象四个方面论述了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6]经典著作研究如赵广平论述《中庸》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中庸》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容、方法。[17]学术界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集中于儒家思想理论的解读,尤其是孔子孟子等,但是仍有很多空白领域,不仅道法墨等思想被忽略,仅儒家思想理论就有大量文献被忽略。由此可见,目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只是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整理、区分、提炼出适应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需要大量工作。

二、研究不足

现有理论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方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依然存有不足。

1.学科边界模糊,论域宽泛不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属于跨时空跨学科研究,加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跨学科性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时,容易模糊学科边界。现有研究中,许多研究可以划入教育学、文学、哲学,也可划入伦理学,似乎,学科边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重伦理道德,完全可以从伦理学角度研究,但是如果完全从伦理学角度研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场和特点又在哪?学科边界尚不能明确,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就更难准确界定传统文化中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范围与内容了,而范围的模糊性直接导致论域宽泛不集中,因此,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与特点是今后该方向研究应时刻注意的问题。

2.研究视域低浅,理论整合度不高。跨学科跨时空的理论研究整合力度不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吸纳传统文化依据与标准的研究还欠缺;如前所述,该方向的研究整体水平偏低,虽然文献资料不少,但是低水平重复文献较多。应用研究领域单一,高度集中于传统文化在高校领域的研究,而论点又集中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消化,即使如此,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泛泛而谈,有价值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较少,应用理论研究流于形式,基础理论研究流于肤浅,更谈不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域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首先涉及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但目前研究成果中难于见到此类研究。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三派儒释道之外还包括诸子百家其他思想,而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主要集中于儒家思想,而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也只是集中于几个人几部经典,与儒家文化的庞大体系相较甚微。就研究深度来说,缺乏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几乎难以见到该方向哲学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把传统经典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并有开拓性创建性的文献是少之又少。

3.方法论简单而不成熟。研究离不开方法论的自觉运用,遗憾的是,该研究方向还没有形成系统方法论,更别说自觉运用。从综述我们看到,研究停滞于简单肤浅的重复研究,这不能不说方法论上缺乏突破。尽管研究者不断探索应用于实践领域的方法论,但是仍处于简单使用状态,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方法论运用欠缺深度思考,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如社会学实证方法借鉴还处于探索途中,还未见诠释学在该方向的使用。

三、未来展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方向的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鉴于目前该方向研究成果丰富但低水平重复较多的特点,若提升研究水平,使理论研究切实运用于实践之中,以下几个方面可作为未来努力方向:

1.厘清二者概念及关系:明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吸纳的范围,也关乎该方向的研究框架的形成。但是,有人指出学科研究存在一种现象:“专业学术槽”宽泛,学科研究过于宽泛,低水平重复较多,多学科参与且终未形成科际整合。[18]这种指责用来形容本学科研究并不夸大其词,是本学科研究确实存在的现象,学科边界的模糊性直接干预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以一个权威性论断来明确学科边界与学科内容的范围是刻不容缓的,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普遍性与延续性难以体现,其专业性也会受到质疑,更别说搭建该方向的研究框架。

2.推进二者整合的理论生成:(1)加强具备传统经典阅读能力的研究人才培养。历史原因造就几代人几乎丧失阅读古文的能力,而古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宝贵资源也大部分被封存于古籍之中。现状是大部分研究者没有兼顾两个领域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敬而远之,或者浮光掠影式阅读难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必须培养一批能深入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2)加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最终还依赖于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度。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本质与结构、内容与方式等作系统梳理与归纳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的重要部分,如果不深入整理、挖掘经典,那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只能停留于浅尝辄止的状态。 (3)加强理论生成的哲学基础研究。缺乏哲学思考的理论苍白而没有生命力,该方向研究人员大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于党政理论研究,但是缺乏哲学基础知识,难以用中外哲学的眼光开放地投向研究领域的本体结构,而有一部分具有哲学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又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陌生,难于在短时间内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哲学思考。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研究人员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研究,运用哲学眼光着力于二者的本体研究,以一种诠释学精神把研究从浅层推向深层研究,构建理论生成的哲学基础。

3.拓展内容、方法的研究途径。(1)以实践为参照依据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涵给予再厘定,而不是那种满足于形而上的逻辑严谨却疏于形而下的可操作性理论的建构。应致力于符合时代要求、易于社会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厘定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把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力求实证研究方法的突破。引入实证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总体不成熟,简单描述、低水平问卷调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今后研究中应提高实证调查技术的应用水平,另外,也应提高实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应始终面向实践,不能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最终也只能是故纸堆。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都必须把实践作为终极指向,拓宽应用研究的范围,加大应用研究力度,才能真正实现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作为一个承载民族文化发展的学科,只有保持民族性才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族传统的部分,才能更加具有民族文化的沉淀力和延展力,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文化上的终极意义。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跨学科跨时空跨层次,在学科与时空的整合中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无论是对其他学科的横向借鉴还是跨时空的纵向整合,最终都要归于“返本开新”。回归古代经典是“开新”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该方向的研究都是无源之水,当务之急是必须提升阅读古文经典的能力,先做到“返本”,而后才能“开新”。

[参考文献]

[1]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2]张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3]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4]程京武,卢宁.对构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5).

[5]李洪华.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探索,2012,(6).

[6]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7]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

[8]王凌彬.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学习论坛,2003,(9).

[9]张诒三.《论语》中“德”的多维分析及其现实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9,(4).

[10]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江苏高教,2012,(2).

[11]欧阳九根,傅洪健.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

[12]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13]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4).

[14]张祥浩.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理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5]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6]鄖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17]赵广平.《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5.

[18]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J].青年研究,2009,(1).

[责任编辑:董士忠]

[收稿日期]2015-11-28

[作者简介]王红(1979-),女,江苏泗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1-0001-05

猜你喜欢

展望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