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代要求的高校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13张鹏程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

张鹏程,涂 英

高教研究

基于时代要求的高校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张鹏程,涂 英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7)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卫生管理领域凸显诸多问题。国家、社会、民众对卫生服务要求渐高,对卫生服务管理者的素质、知识、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承载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改革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适应时代发展出发,提出卫生管理人才培育路径,为完善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高校;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全球多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已印证了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其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而且需要综合管理能力。对于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反映出社会的需要,为承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提供了机遇、赋予了责任。高校需通过明晰专业功能、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式等途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1 明晰专业功能,突出学科特色

卫生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是政府为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所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制定卫生政策、筹集分配资源、建立卫生服务组织、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协调社会各方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卫生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政策制定与宣传功能,协调与服务功能。根据教育部学科分类标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所对应的学科即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与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居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部分高校将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些定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各校对此表述不一致且模糊[2]。定位卫生管理专业功能,从学位教育的层面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突出学科特色乃是本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可采取三级定位模式,清晰阐述专业功能和学科特色:教育部应从宏观层面确立专业定位;省、市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区域特点规范专业规模和主要方向;高校则需具体细化,通过调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科特色,明晰专业功能。

2 完善培养层次,满足岗位需求

医疗卫生服务关系生命健康、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加强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的要求。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自1982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全国有百余所医学院校陆续开办了该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公共事业管理),部分高校还具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资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但是我国卫生管理人才依然紧缺,原因在于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很多高校都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或研究型高级人才,导致社区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卫生管理政策、理念更新很快,需经常培训,所以,要建立复合培养层次,一方面注重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如大力发展MHA(卫生管理硕士)教育,提升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学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利用高校资源加强在职人员的短期培训[3]。此外,可借鉴全科医生订单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基层卫生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层次,满足岗位需求。

3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技能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传统课程设置以“基础医学+卫生管理”和“公共卫生+卫生管理”为主要模式,甚至部分高校把医学视为该专业的背景和基础,过分重视医学课程教育(超过30%),教学内容缺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单一,基本上是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上改造而成[4]。这种课程体系一方面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偏离了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管理学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符。此外,该专业医学基础相关课程教材、课时、教学内容雷同于临床、预防保健等专业,没有体现出专业特点与要求,从而造成教师迷茫、学生困惑的局面。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属于管理学专业,其核心管理学课程必不可少,所以在课程体系中一定要按照专业要求设置管理学相关课程。同时,由于其属于卫生管理,故基础医学也应占有一定比例。此外,作为大学生,特别是今后将踏入卫生系统管理岗位的专业人才,掌握人文社科基础、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也非常重要。除课堂教学外,课程体系还应包括实践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见习、毕业实习等)和实验课。所以,必须明确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各实践课程、实习的时机和课时比例。此外,需规定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4]。

4 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沿袭了临床医学教学模式,采用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以及“满堂灌”方式,忽略了管理学科与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成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3]。众所周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固守书本知识已落伍,迂旧的教学方式只能泯灭学生创造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微课的涌现,丰富教学方式不仅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而且势在必行。

由于教材内容本身的滞后性,教师需要将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贯穿于课堂中,以书本知识为主线,融入自己的观点与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接触前沿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坚决摒弃“满堂灌”方式,结合案例使课堂教学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师生间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可结合各种活动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研讨辩论[5]。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与挑战,大学生是这些科学技术的推崇者,慕课、微课等大量在线课程的开发催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这些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使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丧失兴趣,对专业知识有着新的见解。同时,网络教学资源的大量开发也为教师带来了方便,丰富了教学方式和手段。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与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培养出适应卫生管理需求的时代精英。

[1]周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2(20):128-131.

[2]张屹立,陈立明,万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9(3):443-444.

[3]何云玲,伍林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0-22.

[4]张屹立,何雪芳,蔡旺,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结构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285-287.

[5]苏维,裴丽昆.参与式方法在卫生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5(4):59-62.■

G420

A

1671-1246(2016)17-0001-02

川北医学院2013年教改课题“卫生管理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研究——基于新形势下卫生管理人才胜任素质的分析”(川北医教[12])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思考
浅谈管理学
卫生歌
讲卫生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浅谈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卫生事业绩效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