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词句与省略、隐含之比较研究

2016-03-07黄弋桓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省略界定语义

黄弋桓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独词句与省略、隐含之比较研究

黄弋桓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省略与隐含虽有差异,前者针对句子结构而言,后者针对句子语义而言,但二者都是存在于完整句视角下的语言现象,它们都以完整句为标准,来考察目标句省略了什么,或是隐含什么。独词句是一种语用现象,它虽一词成句,但在语境中本身结构完整,表意清楚,既不是省略,也不存在隐含。

独词句;省略;隐含;完整句

独词句是以结构为标准分出的一类句子,这类句子一词成句①学界早期所谓“独词句”之“独词”还包括了词组形式,如郭中平将“好一朵美丽的玫瑰花!”也看作是“独词句”,参见郭中平《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46页。本文所涉之“独词句”只限于一词成句的情况。,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从其原词的词类看,独词句有叹词性和非叹词性两种,前者如“啊!”“哎哟!”“哦。”后者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和代词性五大类,如“瀑布!”“票!”“佩服!”“精彩!”“不!”“什么?”等。前者争议较少,学者们都同意叹词可以单独成句,抒发某种情感或表明某种态度;后者则有不少分歧,涉及非叹词性独词句与省略、隐含等语言现象的关系。本文意在指出,叹词句之外的其他独词句虽结构简单,但自身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它们不是省略,也不是隐含。

一、独词句与省略的区别

最早提出独词句概念的是刘复,他称之为“独字句”(One-Word Sentences),并以主词、表词(即主语、谓语)为标准,将独字句分成四种情况,一是只有主词而无表词,如“火!”“你!”“他?”二是只有表词而无主词,如“来!”“去!”三是不分主词表词,却能包括主词和表词的意义,如“是”;四是无所谓主词表词,却能表示喜怒哀乐种种情感,如“噫!”“嘻!”“唉!”等。由于受到印欧语法句子主谓二分的影响,刘氏对独字句的论述是以具备主谓的“正式的文句”(Normal Sentences)为参照,认为像“火!”只有主词没有表词,是“那边起了火”的意思,“你!”是“原来是你”的意思,“他?”是“难道是他”的意思[1],倾向于把独字句看成是省略句。稍后金兆梓明确提出独字句是省略句:“这里所谓一个字的句,就是本节所谓独字句。……独字句之所以成,并不是以一字而可具有主词表词等句的形式或其作用,乃是省去句的一部份,或将正式的句用抽象的方法凝练而成,而有表示完全意义的作用的。”[2]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黎锦熙,他认为“主语、述语,二者缺一,就不成句了,所以这两种成分是‘主要的成分’”,“惊惶之际,有时省略述语,如叫‘火!’是说火‘起’了,动词‘起’字也被省略去了。”[3]照此理解,黎氏也把独词句看成是省略句。

之后学者多承袭了这一看法,并且对独词句各成员的省略问题有不同意见。如高名凯《汉语里的单部句》一文承认叹词性和名词性独词句,但认为“漂亮!”是省略了主语的形容句,他继而说:“独词句一定是名句,它不可能是形容句或动句。”[4]高氏的观点影响深远,张静也提出独词句“是一种只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或者只有感叹词,没有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的句子。”[5]房玉清指出形容词作零句②“零句”的概念来自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零句与整句相对,没有主语—谓语形式。时要在前头加副词“多”“多么”,或在后头加语气助词,如“多远?”“可怜哪![6]意指形容词不能单独成句。吕冀平认为“独词句绝大部分限制在名词性词语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单独成句的时候,一般都能给它们补出主语来,也就是说,这应该是简略句。而名词性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则说不出它们是省略了什么。”[7]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虽认为叹词句与名词性独词句并非省略,但仍存在将其他类别、特别是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独词句视作省略的倾向。那么,什么是省略?省略有何特点?其理据是什么?

(一)省略的界定与理据

马建忠《马氏文通》首次从语法角度来研究省略,该书的卷十“论句读”以大量语言材料为基础,详细分析了起词(主语)和语词(谓语)及特殊句式的省略。因受印欧语法的影响,马氏对省略的研究着眼点在句子成分是否齐备。之后多数学者都局限于印欧语法的框架,将句子二分为主语和谓语,认为具备主谓才是完整的句子,否则就是省略。王力正式对省略做出界定,他说:“凡比平常句子形式缺少某部分者,叫做省略法。”[8]按此定义,省略应该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平常句子”而言,需以“平常句子”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省略。吕叔湘提出界定省略的两个条件:“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这样才能说是省略了这个词语。”[9]59指出省略之所以能够,是因为语境提供了条件,省略的词语可以补出来,并且只有一种补法。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省略进行了界定,包括句法结构界定说,如朱德熙(1982),范开泰(1990);语义结构界定说,如廖忠秋(1984),方小燕(1989);语用界定说,如邵敬敏(1991),张国宪(1993),施关淦(1994);三个平面界定说,如王维贤(1985),荣晶(1989)。从句法结构界定,认为省略是句法成分的从缺;从语义结构界定,认为省略是语义成分的从缺;从语用界定,认为省略依赖语境,是言语现象;从三个平面界定认为应区分语义平面、语法平面和语用平面的省略,避免混淆。我们认为,省略是一种语用现象,省略可以是对话省、承前省、蒙后省、自述省或不见于上下文的省略③如:快,()收拾一下(),一会儿导演要来找我谈话。“收拾”的主宾语依赖说话的现场环境而省略,在上下文中是找不到的。参见杜道流《省略浅说》,载《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93页。。只要说话人愿意,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省略,之所以能够是因为语境提供了被省成分的相关信息,被省略的成分可以在语境中补回,不会对听话人造成理解上的困扰。可以说,语用因素是造成省略的原因,句法结构的从缺是省略的表现形式,语义是否改变是省略可能造成的结果。

关于省略的理据,即为什么存在省略,主要涉及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会话含义理论和得体原则。一般认为省略主要出于省力或经济。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美国语言学家G.K.Zipf(齐夫)提出的一条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性原则,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10]。在此基础上,法国语言学家Andr´eMartinet(马丁内)提出了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认为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人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熟悉的、习惯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两方面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11]。省略的表现形式是用词量的减少,词用得少自然省时省力,有时候还可避免冗余。省力原则和经济原则能解释大部分的省略现象,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省略与会话含义理论也有关系。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由美国语言哲学家Paul Grice(格赖斯)提出,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相关准则和次准则,但目的不是中断交谈,这时说话人就要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所说话语的暗含意义,这种暗含意义即会话含义。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的话可能意味着什么。有时说话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不把话说完,违反量的准则,造成话语的部分省略,依据语境,听话人能推导出被省去的内容,于是省略不但没有影响到交际,反而是一种话语策略,目的是传达某种会话含义。

由于言语活动的复杂性,有些省略是出于说话得体的考虑。索振羽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有缺陷,不能完全解释交际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于是在Geoffrey Leech(利奇)的礼貌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得体原则,“把适合不同语境的需要,采用拐弯抹角(间接)方式,说出的话交际效果最佳叫做‘得体’。”[12]得体原则与合作原则分工合作,相互补益,指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避免冒犯,保证交谈愉快善意地进行。当说话人意识到自己将要说出的话可能会影响交谈氛围,不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可能让听话人甚至是第三对象受损时,往往会采取省略。

(二)独词句不是省略

黄伯荣曾指出独词句是完全句,不是省略句,因为它“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而不缺或省略了某些成分。”[13]刘月华等也认为“独词句也是一种完全句”,“独词句没有省略什么,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14]陈昌来在讲省略时,认为突然发现蛇的惊叫“蛇!”不是省略,因为说不清是“我看见蛇了”的省略,还是“这儿有蛇”的省略,或者是“蛇来了”的省略,认为对突然出现的事物的反映,仅指称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出一个意思,无须补出陈述,也无法准确补出[15]。这些观点虽然点出独词句非省略,但还未触及到二者间最实质的区别。同属语用现象的独词句与省略的本质区别在于,省略是人有意识控制的言语行为,或是因为省力,或是为了传递会话含义,或是出于得体考虑,说话人在说话时省掉部分内容,造成句子在线性排列上某个部分脱落。省略的结果是省略句的大量出现,省略句相对于完整句而言,在句法上具有可还原性,二者在语义上完全同一。独词句一词成句,容易被看作是省略,但它自身结构完整,在语境中意思自足,并没有一个相对的完整句。关于独词句问题,赵元任可谓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认识最深刻的学者,他把没有主语-谓语形式的句子叫做“零句”,认为零句是与整句相对的另一种句型,“它最常见于对话以及说话和行动参杂的场合。大多数零句是动词性词语或名词性词语。叹词是最地道的零句。”[16]认为零句是语言的正常使用,不是省略。我们认为,独词句虽结构简单,但它本身就是完整句,在语境中能够表达丰富的意思。比如发现蛇时叫出的“蛇!”是那一瞬间说话人马上做出的反应,在当时的语境中,它结构完整,意思清楚,既包含说话人害怕、紧张、担心、疑惑等多种情感,还有所指,同时也是他对所见之物的判断。

二、独词句与隐含的区别

关于隐含,最早见于对省略的讨论中,但跟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界定省略不同,一般认为隐含是语义平面的概念。有学者把独词句看作是隐含,如范晓认为某人听到轰响声时发出的惊呼“飞机!”可以有多种添补法,如“飞机来了”“这儿居然有飞机”“我终于见到了飞机”等,这些成分都不是句法上所必须的,因此是隐含[17]280。张学成也认为表示事物呈现的“蛇!”因为出现在言外语境,因此是隐含句[18]。那么,什么是隐含?它与省略有何不同?

(一)隐含的界定及其与省略的关系

最先提出隐含概念的是吕叔湘先生,他在界定完省略的两个条件后说:“‘你一言,我一语,’可以在‘一言’和‘一语’前边添补说或者来,但不能限定是说或者是来,并且实际上都不这样说,我们就只能说这里隐含着一个‘说’或‘来’,不能说省略了一个说或来,至多只能说省略了一个动词。同样,在‘他要求参加’和‘他要求放他走’里边,可以说‘参加’前边隐含着‘他’,‘放’前边隐含着‘别人’,但是不能说省略了他和别人,因为实际上这两个词不可能出现。‘隐含’这个概念很有用,‘隐含’不同于‘省略’,必须可以添补才能叫做省略。”[9]59吕先生不仅指出了隐含的特征,还谈及隐含与省略的区别。据此观点,隐含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只是意思上有,但实际难以补充出来;二是就算可以补出,也有多种可能。

至于隐含与省略的区别,吕先生认为省略是“必须可以添补”,他还另举例“稿子写得不好就重写,一次不行写两次,两次不行写三次。”认为“一次不行”里如果要添补,只能添补“写”,不能添补别的[9]59。后来他重申了此看法,认为“严格意义的省略应该只用来指可以补出来并且只有一种补法的词语,否则不能叫做省略,只能叫做隐含。”[19]郑远汉则提出,说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比较狭隘,补充用什么词语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因为省略的是语义成分,而词语只是语义成分的载体,二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20]。范晓进而认为隐含了的成分是某一类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名物;省略的成分则是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名物。比如“Ø抽烟有害于健康。”“Ø”处隐含了具有“人”的特征这类施事名物,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可以是“男人”,还可以是“女人”,因此该句属隐含而非省略[17]294。此外,王维贤(1985),荣晶(1989),范开泰(1990),张国宪(1993),施关淦(1994)等也对隐含进行了讨论。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隐含的特点:所谓的隐含成分暗含在语义层面,在句法平面不能添补,或者虽然可以添补但添补的词语不止一种可能,且勉强添补后可能会造成句子意思改变或句法结构类型改变。因此一般认为隐含出现在连动句、兼语句、紧缩句、非主谓句、标语口号或俗语里。我们认为,隐含是语义问题,隐含的成分语义上有但句法上一般不出现,若要添补,也有多种可能;省略是语用现象,可以补出的词语不限于一种可能,但它们在语义上只能有一种解释,如“我收到了生日礼物,()是一条围巾”,省略处可以添补成“生日礼物”,“它”或“我收到的生日礼物”,三种添补所指相同。

(二)独词句不是隐含

涉及隐含的句子本身结构完整,意思明确,如连动句“小李去市场买菜”,兼语句“院长号召大家献血”,紧缩句“他越想越生气”,标语“注意交通安全!”几乎都不能添补,针对标语可能的添补其语义特征也都相同,属施事名词。范晓认为“飞机!”可以有多种添补法,所以是隐含,但观察他提及的三种添补,实则都是在语境作用下“飞机!”可能表达的三种意思,不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隐含,也不同于他自己讲到的“Ø抽烟有害于健康”这种隐含。也有学者提到隐含要与语境相联系,才能确定它所隐含的语义成分,如张学成认为单独的“火车票!”“蛇!”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意思才明确,它们是表示提醒义和呈现义的隐含句[18]。张先生讲到的其实是独词句的语境义,在语境中,这两个独词句结构完整,可以表示提醒或者呈现。可见,属于语用现象的独词句与语义问题的隐含无关。说某个句子隐含了什么,仍是借助句法结构考察其语义问题,其前提同样认为存在一个完整句,只不过隐含成分存在于句子的语义层面。即使对隐含成分的确定需要语境,语境也只是提供了帮助确定的条件,并未改变事先存在作为参照物的完整句这一事实本身。

三、结语

以上通过对省略、隐含的界定及二者间差异的讨论,说明省略与隐含都是存在于完整句视角下的语言现象,对它们的考察都预设了存在一个相对的完整句,以之为标准来看目标句省略了什么、隐含了什么。二者的不同在于,省略针对句子结构而言,省掉的内容可以借助前后句、上下文或背景知识补充出来,且语义上只能有一种解释;隐含针对句子语义而言,一般不能添补,勉强加以添补也有多种可能。独词句则是一种语用现象,不管是叹词句还是非叹词性独词句,本身都不需要补充什么也无法补充,它结构完整,在语境中意思清楚,不存在所谓的完整句,与省略、隐含无关。

[1]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39:68.

[2]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6-57.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14.

[4]张志公.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312.

[5]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94.

[6]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28.

[7]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5-66.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17.

[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

[11]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1980(4):7.

[1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8.

[13]黄伯荣.句子的分析与辨认[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89.

[14]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59.

[15]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2.

[1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2.

[17]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18]汪少华,吴锡根.语言学论文选[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27;26-27.

[19]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J].中国语文,1986(1):3.

[20]郑远汉.省略句的性质及其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2):11.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One-word Sentences,Ellipsis and Implication

HUANG Yi-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Ellipsis and implication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at the former refers to sentence structure, while the latter to the sentence meaning.They all are phenomena connected with the concepts of complete sentences by taking the complete sentences as a standard to judge what contents are omitted or implied.One-word sentence belongs to pragmatics in the form of a single word,but in context that it has complete structure and clear meanings.One-word sentenc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ellipsis or implication.

one-word sentences;ellipsis;implication;complete sentences

H030

A

1008-2395(2016)04-0088-04

2016-06-16

基金课题: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C740033)。

黄弋桓(1979-),女,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理论、汉语词汇及语法研究。

猜你喜欢

省略界定语义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语言与语义
高血压界定范围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中间的省略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