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

2016-03-07王志强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精神

王志强

(大连大学 党委,辽宁 大连 116622)

论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

王志强

(大连大学党委,辽宁大连11662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源泉,高校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高校须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来完成全面改革、争创一流的时代任务。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对培育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依托文化自信战略,高校可以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创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

大学精神;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培育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身处多元文化交织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急需通过全面改革来完成创建一流大学的时代任务,这不仅需要高校从洞悉时代脉搏、把握发展方向、优化办学模式、强化自身实力等方面做出合理应对,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大学精神为高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进步提供精神支撑。面对转型期的发展困境以及多元文化冲击,高校如何理解大学精神,如何领会提升文化自信对大学精神培育的战略价值,如何站在文化自信战略高度培育大学精神是全体高校工作者在谋划学校发展战略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大学生存发展的有力支撑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关于大学精神的概念,学界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大学精神的概念应当是在对大学自身历史发展、立世追求、价值理念、文化底蕴、引领主体等多方面进行考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形成的抽象概念。所以,大学精神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是在大学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校园共同体所认同并秉持遵循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和道德规范。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在不同时空中的具体反映,是大学办学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的高度浓缩,是大学师生基本素质和共同品格的客观体现,是大学生存发展、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撑,也是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根本的精神标识。

大学精神具有丰富内涵,既反映民族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既表现大学本质又反映办学追求,是支撑大学健康生存和多元发展的精神力量。依笔者之见,大学精神的内涵应当包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共现

大学精神源于历史,又指向未来,既包括反映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又包括体现时代追求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大学精神中实现了共现。

大学首先是一个民族的大学,民族性是其本质属性。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在其形成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所属民族的民族精神涵养,唯有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大学才能保存民族本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可以说民族精神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1]。中国现代大学的百年发展史正是无数教育先驱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在艰难困苦面前砥砺前行的奋斗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国大学立足的精神支撑,更将是未来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时代精神彰显着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时代精神是社会群体在特定时代文明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群体成员在特定时代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大学存在于特定时代,任何大学都无法回避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而大学自身恰恰是反映时代特征的风向标。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创新也是大学的基本追求,大学精神之中必然要包含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以此来引领社会进步,促进大学发展。

(二)大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汇

大学人文教育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所展现的科学精神共同存在于大学精神之中,二者彼此区别又相互融汇,使大学精神的内涵更加充实。

人文精神是最普遍的自我关怀,是对理想人格、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积极肯定与追求,对人生价值与尊严的维护和关切。人文精神的终极指向是人类世界真善美的统一,它指引着人们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人文精神蕴含着实践超越的特点,能够帮助人们超越实用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束缚,站在道德理性的高度去摆脱外在现实的藩篱,完善自身的人格并实现全面发展。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蕴含着尊重客观、追求真理、坚持理性的意蕴,是指导人类把握规律、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基本理论指导。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科学精神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3]。科学精神一方面体现着人们崇尚科学的态度,即在正确揭示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科学精神表现在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要善于穷理思辨,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现实,用包容的胸怀去接受历史,在求真务实的理性指导下勇于创新。

(三)大学精神是社会责任感与独立自由精神的统一

依靠社会、服务社会的现实生发出大学的社会责任感,而大学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大学独立人格和自由空间。大学的社会责任感与独立自由精神并不矛盾,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统一于大学精神之中。

社会既是大学存在的前提又是大学服务的对象,离开社会大学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早在我国现代大学模式初创时期,社会责任感便存在于大学精神之中。蔡元培先生曾在演讲中谈及他的大学理想,即“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上英之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大学办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为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谋求文明的进步。离开社会责任,大学的一切工作便失去了意义。大学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举足轻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势必成为支撑大学充分发挥办学职能,体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根基。

大学的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本色的重要标志。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隶属于不同范畴,但却联系紧密。独立精神是自由精神的前提,而自由精神是独立精神的具体表现。独立精神体现为大学独立的主体人格、独立的办学思考、独立的价值判断、独立的社会担当。自由精神则是在独立精神的支撑下在一定范畴内对自由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对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和办学自由等方面的追求。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尊重客观规律办学、谋求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提升文化自信对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通过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华民族对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也标志着文化自信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引领国家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4]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5]。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沉浮的经验总结,是当下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石。

(一)提升文化自信是大学精神培育的客观需要

大学文化是一切校园生活的总和,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潮、观念交流碰撞的舞台。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文化多元化趋势更为明显,网络信息化的迅速普及让文化传播更为便捷。各类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催生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问题。有的师生痴迷于西方文化,笃信西方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总觉得本国文化落后于西方,陈旧迂腐,表现出崇洋媚外,否定自身的文化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得师生在文化选择上自我贬低,崇尚西方,盲目追求甚至照搬照抄西方文化,结果食洋不化,出现价值观混乱。有的师生封闭保守,始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性,全盘否定一切外来文化,誓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进而出现文化自负现象。这种自负心理让师生在文化选择上态度傲慢,否认文化的共同性,表现出思想僵化、创新意识缺乏。师生的文化心理问题反映出大学文化建设的不足,体现在大学精神培育的弱化。究其根源,自是与高校在培育大学精神时缺乏文化自信有关。因此,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将是帮助师生摆脱负面文化心理的现实需求,也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大学精神的动力源泉

钱穆先生曾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由文化问题解决。”[6]大学精神承担着解决大学生存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任务。大学精神的培育问题不是一个静止而孤立的问题,是需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局处着眼的系统性问题。幻想一蹴而就,显然是天方夜谭,妄图生搬硬套,自然是收效甚微,仅凭呼吁号召,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需要的是对大学精神的文化本质和多元价值的深刻把握,用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引领和推动大学精神的培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精神培育工作有根可循,有力可支。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以文化自信为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信,来自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的实践自信,来自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自信,来自于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对民族传统文化实行“创造转化”的态度自信。只有提升文化自信,高校师生才能对大学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深信不疑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高校发展,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弘扬和践行大学精神。

(三)提升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路径

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精神的塑造与培育离不开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须根植于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上,否则培育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升文化自信就是让师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感受优秀文化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价值,从而坚信自己文化的优势与长处,让师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既能清醒对待中华文化中良莠不齐的状况,积极肯定其中优秀成分的积极价值;又能从容面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懂得积极汲取和借鉴外国文化的积极内容为我所用。而文化自信所依托的文化资源、文化信念和文化选择态度正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意。毋庸讳言,帮助师生提升文化自信本身就是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路径。这种文化自信路径是建立在理解大学精神文化本质之上,具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立场,对提高大学精神培育实效性、针对性有着重要价值。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强高校大学精神培育的思考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受到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西方不良思潮的肆意入侵、行政本位思想的干扰,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日益严重。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方案》,其中明确强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7]从大学精神的文化本质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无疑是一种现实可行的策略。

(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基本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为自信的思想文化资源,也是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育理念,能够为师生解决当下发展中所面临难题提供有益启示,为高校师生继往开来,追求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讲明、讲清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深思想哲理和独特价值,让大家真正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情、世情、民情有效结合,在坚持继承优秀的基础上,注重转化创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打造出适于当代人接受的传统文化产品和培育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价值的进一步体现。

(二)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核心要旨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的形式,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人民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意。培育大学精神应当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旨。高校培育大学精神要紧密围绕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发挥榜样力量引领作用,要充分挖掘典型人物事迹,用他们的现实表现感召他人。二是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广大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去,全方位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注重运用多种载体和途径,要利用各种文化形式,利用各种新的传播媒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强大的舆论宣传阵地。四是要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习和宣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是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关键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站在时代的新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主要包括体现人民团结奋斗最大公约数的“中国梦”理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照国家未来命运的“五大发展”理念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发展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福祉增进的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南。新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发展哲学、进取精神和大局意识,彰显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与大学精神的内涵高度一致。学习和宣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首先要积极开展教育学习活动。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创新授课方式,保证新理念入耳、入脑、入心。要广泛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活动,体会新理念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巨大价值。其次要加大力度宣传。要广泛利用网上、网下一切载体宣传、解读新理念。再次,高校领导者要将新理念融入学校发展战略之中,在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展现大学精神。

(四)创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依托

创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确立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代大学制度是正确理顺和规范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包括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方面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发展策略、社会基础、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8]。作为先进的大学文化,大学制度所蕴含的办学理念和治学思想本身就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成分。创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从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层面加强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依托。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借鉴知名大学成功办学的制度成果,将国外高校在学术科研、学校管理服务、对外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制度与自身特点有机结合,打造出适于自身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各个领域开展制度实践,通过指标评估,衡量大学制度的运行情况。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及时对大学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完善。此外,高校要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将大学制度的内涵、特征、优势切实地宣传到位,让大学制度在高校发展中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缺乏斗志的民族,没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精神是缺乏生命力的大学精神。站在转型发展的关口,高校必须发挥大学精神的支撑引领作用,必须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培育和提振大学精神的前提条件。

[1]李文山.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J].河南大学学报,2006(6):153-157.

[2]郭峰.铸就现代大学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发展[J].江苏高教,2009(4):47-49.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1.

[4]李斌,霍晓光.“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事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

[5]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6]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

[7]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2):112.

[8]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4

[][]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pirit under the Horiz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WANG Zhi-qiang
(Party Committee of 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College is the cradle for talents and the sour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ollege not only develops with college spirit.When globalization is getting faster and faster,college should also cultivate its spirit to accomplish the historical task of overall reform by establishing the first-class.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core of cultural power with a significant value on college spirit.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pirit, college can should settle a basis for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confidence originally before some measures starting from those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ying forward and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ew conception of Party and governing in the managing the policy and by building and improving modern college systems.

College Spirit;Cultural Confidenc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ion

G41

A

1008-2395(2016)04-0026-04

2016-04-25

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BKS129)。

王志强(1957-),男,大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