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机制研究

2016-03-07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场域中华民族培育

肖 楠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机制研究

肖楠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以受教育者民族文化生成为依据和根本目标的文化育人活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处于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和独特的大学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下。同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文化浸润到大学生主体自我内化的文化过程,而且民族精神文化机制需要通过搭建文化育人的网络平台,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和开展民族精神实践活动等路径得以实现。

大学生;民族精神;文化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弘扬民族精神”的习惯提法中新增了“培育”二字,不仅标志着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标志着民族精神需要通过系统“培育”的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每个成员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文化气质和精神品格。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尤其有必要传承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20世纪初,文化教育学派指出“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显然,教育总是涵养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而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同样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母体中找寻依据。因此,追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机制应是开展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急需厘清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适切性

(一)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的文化理性

关于民族精神,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认识,但仍在三个维度上形成了共识:一是,认为民族精神是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即民族精神具有主体公共性,是“全民族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1];二是,认为民族精神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孕育发展而来的意识世界,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体现时代性,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体;三是,认为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既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神韵,又是一个民族本质力量的外化和投射,具有促进民族发展的创造性和先进性,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众所周知,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或社会意识形态均是文化的基本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联,是民族人文精华的合理内核和有效支撑。换言之,民族精神是特定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凝炼而成的,为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与文化品格,它不仅具有主体公共性、历史性、时代性、创造性和先进性,还具备文化理性的内涵特征。

(二)民族精神培育过程富含文化性

如前所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从属性上来看民族精神本质上是文化性的,而文化则不仅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还是培育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民族精神的主体,是内容源泉,又是载体和手段。换言之,民族精神培育过程同样具有文化性,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解释:其一,民族精神源自于特定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积累和凝炼,并通过他们特定的行为方式体现出共同的精神品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可以说,无论是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还是其彰显方式,均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同时从文化的涵义视角再看,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从未停止对文化定义的争论,甚至有学者将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进行统计后发现竟有164种之多。但是,不管是从广义的角度,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文化源自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创造”之论说却早已达成共识。可见,民族精神培育势必是一个以受教育者民族文化生成为依据和根本目标的文化育人活动,而实践是民族精神培育和文化相契合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其二,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对民族精神产生情感共鸣,而只有培育过程富含的文化性可以成为情感共鸣的来源和动力,才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营造的,相对于受教育者个体而言相对宏观的文化场域中进行文化认知和选择、文化接受与实践,实现个体的文化建构与重构,提升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三)文化机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机制

大学生是处于以大学文化为中心场域中的人,他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必定受相应文化机制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从民族精神的文化理性和民族精神培育过程的文化性来看,文化机制势必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机制。所谓机制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而文化机制则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因素影响下,引起相应的文化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各种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条件因素,形成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内在联系和产生互动效应的结构系统”[2]。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机制应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各文化要素彼此互动作用形成的结构系统的文化运行过程和实现路径。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总和,相关的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的文化底蕴、文化认知和选择能力、文化接受和实践能力,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教育者的文化涵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二是,社会、大学和学生个体三个维度的文化因素功能有效耦合,功能健全,才能够实现要素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运转;三是,三个维度的文化因素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律运行,呈现动态过程。而且,有效的文化机制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内稳性和外显性相结合,外在干预和主体内化相统一,情境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等基本特征。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过程

由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机制看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文化的浸润到大学生主体自我内化的文化过程。在具体的文化育人过程中,大学生主体与文化场域在彼此互动活动中建立起育人关系,大学生通过对社会文化与大学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进行认识和理解,接受和实践,将文化内化到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文化心理结构中,从而实现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浸润

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过程中,文化的浸润是育人过程的起点。所谓“文化浸润”是指特定文化对寓于其中的人们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如前所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主要包含大学的文化品味和社会的文化环境,而文化机制的形成旨在促成各种先进文化之间的彼此整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民族精神内化的文化场域。在此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文化整合:一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互补互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多元时代来临,人们拥有了更多文化认知的路径和文化选择的自主权。面对多元文化,国内外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如多元文化敌视论,多元文化差异和隔阂论,与多元文化对话论等。在这一现实和学术背景下,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过程中,文化场域的营造须要秉承多元文化对话论思想,在肯定多元文化共通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将多元文化中如创新精神等先进文化元素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形成民族精神培育宏观层面的文化内涵。二是,主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互动。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最能直接接触到的文化场域,它的形成既是大学独特办学过程的历史积淀,又受到我国主流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文化须要旗帜鲜明的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并不断探索和开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存在空间和方式,通过主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的互动沟通,形成民族精神培育微观层面的文化内涵,引导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主体内化

如果说文化浸润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文化过程的理论起点,那么大学生对文化的主体内化则是这一文化过程的逻辑终点。文化内化是指把蕴涵在主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等社会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自觉行为的文化环节。在大学生主体内化环节中,通常需要经历由“文化认知——文化接受——文化实践”的基本过程。(1)文化认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走向”[3]。只有对自身所处的文化场域有“自知之明”,才具备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一步进行文化选择、接受和实践的自主能力。换言之,大学生只有对所处文化场域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形态有自知之明,可以准确认知,才意味着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从而开始进入民族精神的自觉文化生成状态。(2)文化接受。通常说来,文化场域和大学生个体文化品味之间存在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是大学生主体文化接受活动发生的前提。大学生主体在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基础上,只有使自身的文化品味和文化认识结构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亦或是大学生主体对特定文化环境的重新阐释和构造,才能够达到大学生主体对民族精神文化意蕴的认知与文化内涵之间的视界融合,也因此而形成对特定文化由认知到接受的转变。(3)文化实践。如前所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铸就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心理追求,是一种历史意识,更是一种实践理性。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化不应终止于文化认知和接受两个阶段,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外化践行,通过文化实践使民族精神在文化内化中实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有意而为到自觉追求。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文化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搭建文化育人的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E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信息技术更容易地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乃至生涯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互联网+”成为了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理应成为重要的教育载体。如前所述,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大学的文化品味都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元素,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需要网络平台作为育人载体,因此搭建“互联网+文化”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平台,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便显得更加必要。具体说来,可以建设民族精神培育的网络阵地,设计以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优良传统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世界贡献等为主题的宣传交流互动平台,以民族文化学习与竞答辩论等大学生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起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兴趣;可以利用国庆节等能够提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纪念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开展专题网络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和优秀文化,并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交流思想,表达民族情感,从而扩大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二)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

大学文化是一种以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学术文化为核心,同时包含意识形态、人文物质环境和制度规范等在内的复合型文化。大学所拥有的文化底蕴越浓郁,营造的文化育人场域越优越,越有益于发挥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激人奋进和育人成长等功能,也更易于使大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主要路径如下:一则,以民族精神为核心内涵凝炼大学校训精神,将民族精神与大学办学理念高度融合,以民族精神丰富大学精神,以大学精神升华和传承民族精神。如清华大学在建校之初,因梁启超先生的一场演讲中援引了《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语,而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校训的确立标志着清华大学将中华民族推崇自强、奋进、包容、宽广的人格内涵纳入到了大学文化体系中,并培养造就了一批批勇于追求梦想、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仁人“君子”,而这恰恰是大学文化场域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成功案例;二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譬如,开展为大学生所愿参与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会、演讲辩论会、文艺欣赏与评论等活动,用直观的方式表达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将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从而有效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大学生民族团结、自强奋进的意识,时刻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自尊、自信,激发大学生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

(三)开展民族精神社会实践

如前所述,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文化培育不仅需要搭建文化育人的网络平台,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以形成文化对大学生润物无声的浸润氛围,而且需要大学生主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耳闻目睹的方式,强化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从而形成对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具体说来,开展民族精神社会实践,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文化培育需要着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可以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拥有的地方文化资源,重点选择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园、红色旅游区、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建设较好地企事业单位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也可以选择教育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建成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主要通过大学生自组织的形式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优秀传统美德等等。

[1]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9.

[2]刘军.政治文化机制研究引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9-20.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22.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XIAO 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is a culture education activity based on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ethnic culture.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is in the cultural field composit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diverse culture,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unique university culture.Meanwhile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cultivating should experience culture process from culture infiltr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whose mechanism need to build cultural education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up the university culture to have national spirit practice activities as the path to them.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Culture mechanism

G414

A

1008-2395(2016)04-0030-04

2016-05-14

基金课题: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5BKS129);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号:14YJC710046);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L15BKS011);辽宁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号:ZS2015002);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肖楠(1982-),女,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场域中华民族培育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