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曲》与《西游记》中救赎原型母题共性研究

2016-03-07杨俊光于建东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赎罪原罪但丁

杨俊光,于建东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神曲》与《西游记》中救赎原型母题共性研究

杨俊光,于建东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但丁的《神曲》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东西方文学的两部经典之作,不但都具有神话色彩的共性,还存在着同样的救赎母题,经历原罪、赎罪、获救这一救赎历程。《西游记》以佛教文化为根,《神曲》以基督教文化为本,二者虽存在很多差异,但在描写主人公的救赎历程方面却殊途同归。本文从《西游记》与《神曲》中所反映出的救赎原型母题揭示其中的共性。

原型;救赎母题;共性

一、引言

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存在着相同的原型母题即:救赎。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分别经历了原罪,违规逐出伊甸园;赎罪,迷失受困、历经磨难;获救,磨难后获得神启从而获得救赎。但丁的《神曲》以基督教文化为本,主人公历经原罪——《地狱篇》,赎罪——《炼狱篇》,救赎——《天国篇》,对基督教思想进行了诗性的阐释;而吴承恩的《西游记》以佛教文化为根,主人公历经:逐出天庭打下凡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获正果封神返回天庭,对佛教思想进行了神话性的演绎。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研读,不难发现其救赎历程存在着诸多共性:中西异质文明虽形态各异,非同根同源,语言也不尽相同,但文学作品中却存在着很多共性或惊人相似之处,揭示出这种共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明的同生共存、互融共生。

二、原罪——违犯律条逐出伊甸园的原型母题

救赎历程的第一步是“原罪”的产生。西方语境中的“原罪”一般认为是“七原罪说,由Evagrius Ponticus提出,教皇格列高列赋予官方地位。”[1]276七原罪分别包括:傲慢罪、嫉妒罪、暴怒罪、懒惰罪、贪婪罪、暴食罪和淫乱罪。罪名来自于七名堕落的天使,基督教直接用这七名堕落的天使代表七原罪。中西方两部经典作品《神曲》和《西游记》中,皆含“原罪”这一原型母题。所谓“原型(archetype),出自希腊文archetypos,arche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typos意为形式。”[2]而关于母题,汤普森在其著作《民间故事》中对母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的最小元素,它具有在传统中延续的能力,为了有这种能力,它必须具有某些不寻常和动人的力量。”[3]《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吃了禁果,”然后“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于是他们被赶出伊甸园。”[4]以此为肇始,这一因“原罪”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情节在文学作品中便不断复制和再现,并伴随着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人们也常常把文化传统中那些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称为“母题”。经过仔细研读《神曲》和《西游记》,我们发现这两部东西方作品中皆有“原罪”这一原型母题。

就《西游记》而言,其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都有“原罪”,唐僧的原罪是其违反天规遭贬,“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孙悟空的原罪是:“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猪悟能的原罪是“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沙悟净的原罪是:“汝本是卷帘大将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其他次要人物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原罪”,如白龙马原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5]3344-3346遭贬。可见,《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皆有原罪,他们因违犯佛教中的律条而被逐出天庭、流落凡间,自此开始了他们的自我救赎之旅。

但丁的《神曲》中,但丁首先是在他的老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但丁的“原罪”——但丁是背负着“贪污公款,反对教皇和查理,扰乱共和国和平”的罪名开始《神曲·地狱篇》的创作的。“但丁缺席被判五千小佛罗林的巨额罚金,流放在托斯卡那境外二年,……三月十日,又被判处永久流放。”[6]6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和1302年被放逐、长期颠沛流离的原因。当年是卜尼法斯八世宣布的大赦年,“凡是基督教徒都能通过巡礼、忏悔和功德来赎一切罪。”[6]4《地狱篇》中描写了众多具有“原罪”的人物,如在地狱的第一层,“一大群一大群的婴儿、妇女和男人,……因为他们没有领受洗礼……所受的惩罚只是在向往中生活,而没有希望。”[6]22-23在地狱第二层的女皇帝,“她沉溺于淫乱的罪恶那样深,竟然在她的法律中把人人恣意淫乱定为合法。”[6]32可以说,《地狱篇》中的但丁和其他人物都是因为“原罪”而被逐出伊甸园,进入到“地狱”,从此踏上了救赎之路。

比读《西游记》和《神曲》两部作品,其主要人物皆有“原罪”,也都存在相似的救赎过程。《神曲·地狱篇》中众多人物的原罪来自于基督教七宗原罪。例如作者本人违犯了贪婪罪;女皇帝沉溺于淫乱,是违犯了淫乱罪,甚至于一大群的婴儿、妇女和男人,没有领受洗礼,也是原罪之一,因为圣经中“不信上帝即是罪,凡是人皆有罪。”[1]276-277由此可以看出,“原罪”这一原型母题在《神曲·地狱篇》中反复出现,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以此开启了救赎历程第一步。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同样存在着“原罪”这一母题,例如唐僧起初轻慢师教——佛教;孙悟空大闹天宫违犯天规;猪悟能酗酒戏仙娥;沙悟净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等等,这些基于佛教的“原罪”虽与基于基督教的“原罪”形态各异,但也存在着共性。原罪,首先是一切信徒救赎过程中的第一步,其次,原罪不经历忏悔、审判、磨难便会下地狱,无论是《神曲·地狱篇》中所描述的九层地狱,还是佛教中的十八层地狱。再次,原罪之人只有经历忏悔、审判、磨难才会到达天堂,获得救赎,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宗教系统中达到了共识。《神曲》和《西游记》都具有神话的性质,都包含“原罪”这一原型母题,它在各自的神话故事中反复呈现,从而成为一种结构模式,正如原型批评家所指出:“原型,也就是一些不断复现的结构模型,正是这些不断复现的结构模型推动了整个系统的运动和发展……”[7]

三、赎罪——历经磨难的原型母题

救赎历程的第二步是赎罪,赎罪是救赎原型母题中的关键一环。《神曲》和《西游记》中的人物在赎罪历程上存在着很多共性,其主人公们都经历了迷失受困、获得神的启示后顿悟、历经磨难赎罪这一救赎过程。

《神曲·地狱篇》中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三十五岁时,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困境的道路。“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但是为了述说我在那里遇到的福星……。就是那位维吉尔,就是那涌出滔滔不绝的语言洪流的源泉……你要逃离这个荒凉的地方,就须要走另一条路……,由我做你的向导,从这里把你带出去游历一个永恒的地方……。”[6]1-3但丁在呼救时,突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维吉尔指引但丁走了一条路径,帮助其走出迷途,并且给但丁以启示,使其顿悟。但丁说:“我的卡塞拉,我作这次旅行是为了日后再回到现在我所在的这个地方。”表明“但丁此行是为了使自己死后能重来炼狱,使灵魂通过磨练得以升天。”[6]19在《炼狱篇》中但丁看到很多赎罪的灵魂,甚至“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伟大哲人的…灵魂在林勃中所受的永久惩罚,即渴望获得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而不能如愿之苦。”[8]26

而《西游记》中的赎罪历程则贯穿于唐僧师徒的漫漫取经之路。《西游记》的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分别讲述了孙悟空、沙僧、八戒、白龙马违反天条,被贬下界,后获得菩萨的启示与指引,追随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其赎罪之旅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拿孙悟空来说,“但他饥时,与他鉄丸子吃;渴时,与他熔化的铜汁饮……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5]228又有“菩萨对大圣道,圣经云: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如何!?声道:愿去!愿去”[5]260-262此为悟空迷失受困后,获得菩萨的启示与指引后顿悟,从此开始了师徒九九八十一难的赎罪——拯救众生与自我救赎之旅。

综观《神曲》和《西游记》,二者皆包含赎罪这一原型母题,主人公们大都经历了迷失受困、获得神的启示与指引、顿悟、历经磨难这一过程,在赎罪的历程上存在着很多共性,但究其本源,它们各自又存在不同的特点,如《神曲》更多的受圣经文化的影响。在圣经中,亚伯拉罕和他的子民迷失受困埃及,沦为奴隶,摩西迷失受困埃及西奈山后,获得神的启示和指引,带领他的子民出使埃及。再者,圣经中的赎罪、历经磨难的原型母题在《神曲》中皆有呈现,可以说,但丁受圣经的影响是极深的,正如弗莱所说:“当文本拆散成越来越小的片断时,它就显现出一系列的显灵(或顿悟),显现出一种非连续性的但排列有序的系列理解或幻觉的重大时刻。这样圣经可以用一种美学的观点或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加以考察,把它看成一种单一形式,一个故事。”[9]

四、获救——获得救赎的原型母题

救赎历程的第三步是获救,获救是救赎原型母题中最后一环。在《神曲》和《西游记》中,主人公们经历了一番磨难后终获救赎。

就《神曲》而言,主人公在罗马诗人维吉尔帮助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当我的心恢复了对外界的知觉时,我瞥见先前发现的那位孤独的淑女在我上面,她说:拉住我,拉住我!她已经把我浸入河中……,我已被河水洗净。”[8]430这时但丁已经悔悟、忏悔、悔改了,被浸入勒特河中洗净,并且喝了河水,忘掉一切罪过,而终于获得了彻底解脱或赦罪。“我从最神圣的水波中返回,如同树木生出新叶一般得到新生,身心纯洁,准备上升到群星。”[8]464但丁喝了欧诺厄河的水,回到贝雅特丽齐身边,获得了新生,跟随她上升天国。“童贞的母亲,你儿子的女儿,卑微与崇高超过一切创造物,永恒的天意的固定目标,你使得人性如此高贵,以致它的创造者都肯使自己成为它的创造物。”[10]《天国篇》中的但丁以及众多的人物最终获得了救赎、到达了天堂。

反观《西游记》,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之路上,自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至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师徒们经山野丛林,遇形形色色妖魔鬼怪,受九九八十一难:从“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到“凌云渡脱胎八十难”、“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而又被追加一难,师徒四人可谓历尽艰辛,最终他们以自身的锲而不舍、不抛弃、不放弃而获得救赎,被圆满封神:唐僧被“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梅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猪悟能被“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沙悟净被“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5]3292-3298师徒四人最终修成正果获得救赎,得以重返天庭——他们的伊甸园。

综上可见,《神曲》和《西游记》两部作品中都包含着历经磨难后获得救赎的原型母题。但丁选定1300年4月8日基督教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开篇,虚构了地狱、炼狱、天国这一救赎历程,与基督教文化一脉相承;而吴承恩的《西游记》则缘起于佛教,主人公们经历了贬下天庭打入凡间、历经磨难修得正果,也即原罪、赎罪、获救的历程,从中彰显出东西方文学在救赎母题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五、结语

《西游记》与《神曲》作为东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呈现的救赎的原型母题存在着很多共性。《神曲》经《地狱篇》、《炼狱篇》,到《天国篇》。故事的主人公由原罪,经赎罪,到获得救赎,升入天国——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之所在。《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因违反天规戒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并封神成佛,也是经历了原罪、赎罪、获得救赎这一过程,两部作品同样契合了救赎的原型母题,这进一步印证了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发现:“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和宗教里经常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意象或主题。”[11]

[1]周家斌,王文明.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4.

[3]王先霖,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2.

[4]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出版,2006:4-5.

[5]吴承恩.西游记[M].詹纳尔,译.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2000.

[6]但丁.神曲地狱篇[M].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

[7]杨俊光.唱歌就问歌根事——吴歌的原型阐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164.

[8]但丁.神曲炼狱篇[M].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

[9]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430.

[10]但丁.神曲天国篇[M].田德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224.

[11]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189-190.

A Study of Common Features of Redemption Motif in Divine Comedy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YANG Jun-guang,YU Jian-dong
(College of English,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s two of classic works in the East and West,Wu Cheng-en’s“Journey to the West”and Dante’s“Divine Comedy”have not only the mythical features in common,but also the same prototypal motif-redemption,which contains the elements of original sin,atonement,redemption.“Journey to the West”is rooted in Buddhist culture,whereas“Divine Comedy”is based on Christian culture.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and their religion traditions,the leading characters’progress of redemption in both works lead to the same destination-return to Eden.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common features of redemption motif in Divine Comedy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Prototype;Redemption Motif;Common Features

I3/7

A

1008-2395(2016)04-0071-04

2016-04-25

杨俊光(1967-),女,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于建东(1976-),男,大连大学英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赎罪原罪但丁
年老的画家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