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

2016-03-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汉译英主语译文

刘 莉



汉译英教学中翻译思维的培养

刘 莉

(湖南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汉译英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翻译思维是一种双语交互思维,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转换思维,文章从中英思维差异对汉英语言影响的角度切入,提出汉译英教学中的思维转换模式,并归纳主要的转换方法。

汉译英教学;翻译思维;思维转换;转换方法

一引言

美国翻译家M.S.Peden曾形象地将翻译比喻为一块冰融化成水再结成冰的过程,当原作这块“方方正正的冰”融化成液体,每个分子都“变换了位置”,有的分子“逃逸掉”了,于是,新的分子涌进来填空补缺,如此慢慢成形,直至在另一种语言中凝结为“一块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块”[1]11。这个比喻揭示了翻译是一项先“破”后“立”的创造性活动,从原文到译文看似悄然的转换,却隐逸着译者对结构与意义等“分子”不断调整和修补的高强度思维运动。翻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汉译英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指导其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二 汉译英教学与翻译思维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汉译英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汉译英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译者,向世界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然而,目前汉译英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发现,学生即使具备一定双语知识,在实践中仍会犯一些类似的倾向性错误,主要体现在语法错误、搭配不当、结构不合理、“翻译腔”、中式英语、缺乏连贯等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这些语言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而言,汉译英往往比英译汉困难。英译汉时,学生准确把握原意,按照熟悉的汉语思维方式,用较强的母语能力表达出来;汉译英时,学生需要的远不止字斟句酌, 对原文正确解码后,他们要用一种与母语习惯对立的陌生的英文思维重新编码。因此,汉译英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转换观念,减少母语思维的负迁移。

除具有一般思维的普遍特征,翻译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其是一种双语交互思维,是一种转换思维。翻译过程表层是语际转换, 深层心理机制则是思维之间的转换,关注翻译思维是翻译教学研究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中指出,“专业课程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两者不可偏废”[2]。而目前的翻译教学无论从教材编排,还是从教学重点来看,更多注重翻译技能训练和语言转换技巧的微观探讨,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培养不够重视,对语言转换背后的深层思维机制缺乏挖掘。实际上,语言间因为“同”才能够互译,因为“异”才产生技巧。我们在课堂反复强调和训练的翻译技巧,如词类转换、语序调整、长短句变化等,都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三汉译英教学中的思维转换

(一)综合性思维向分析性思维转换:化散为聚,化隐为显

中国哲学素来注重整体思考和直觉体悟,强调“悟性”,重意会,轻言传;西方哲学一贯注重形式逻辑与实证分析,强调“理性”,尚精确,忌笼统。傅雷先生曾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杨振宁教授也认为中国文化“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西方文化则“向准确与具体的方向走”[3]4。这种中西思维和哲学观的差异,使中英两种语言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汉语注重内容的意会性,是语义型语言,句子结构灵活,呈流散性铺排,看似无定法可依,实则有隐含的联结机制;英语注重形式的严谨性,是语法型语言,句子结构完整精密,呈聚集性扩展,各成分间多用连接词明示逻辑关系。王力先生曾用“人治”和“法治”二词精辟概括了汉英语言的特质。这要求我们在汉译英过程中化零为整,化隐为显,通过连接词等形式上的显性接应,使“形散”的中文在英译中呈现“神聚”之效果。

笔者评阅作业时发现,不少学生面对松散而多短句的汉语,不做任何逻辑分析与形式补充,“流水帐”式的译文令人不堪卒读,仅选取学生作业中两句为例:

例1:打吧,打不下去;跑吧,跑不了,敌人只好投降。

原译: Run, can not run;fight,can not fight, the enemy had to surrender.

例2:学的有趣,效率就高;学得很苦,效率就低。

原译:Learn with fun, efficiency will be high; learn very tiredly, efficiency will be low.

此类译文机械照搬汉语结构,不合英语语法规范,这源于学生对汉语整体性与英语分析性思维差异缺乏深刻认知,囿于原文形式。汉译英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先结合语境分析原文意义和各成分间的逻辑关联,再根据英文行文的需要进行重新断句,补全或调整主语,同时,汉语中隐含的逻辑关系用英语显性形式标记加以明示。照此步骤,将上两句改译如下:

例1改译:Unable to fight on or to escape, the enemy was forced to surrender.

例2改译:Learning is more efficient when it is fun, and less efficient when it is drudgery.

汉民族注重“意境”、“风骨”、“神韵”、“凌虚”的哲学传统与审美心理,使汉语形成了一种模糊、灵活而有弹性的表达手法,许多地方可连可断,富于领悟空间,只有对中西思维差异了然于胸,吃透原文精神,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转换,真正做到“得其意,忘其形”。

例3:,,,,。

① ② ③ ④ ⑤

笔者就这道练习与学生交流,他们或感到理不清头绪,无从下手,或觉得译文结构难以确定,担心字字皆译必然冗长。实际上,原文5个分句都围绕“改革”而谈,可确定作主语,仔细领会,我们发现①②④三个部分都包含“推进”的意思,宏观叙述改革通过何种方式推进,可合并翻译为谓语,而③⑤是微观上改革的侧重点,可用“with+名词+过去分词”结构附加在主句后,将意义与结构进行转换与整合后的译文如下:

译文:The reform must be promoted realistically, comprehensively and progressively with breakthroughs made in key areas and emphasis placed on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二)主体思维向客体思维的转换:人称变物称,主动变被动

相对温和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汉民族的祖先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哲学自古以来主张“天人合一”、“物我相融”,注重主体思维和参与意识;英语民族的祖先居住在干燥的平原和海边,早期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人要与自然斗争才得以生存,因此,英语民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物保持距离,冷静观察和分析事物,西方哲学强调“主客对立”、“人物分离”,注重客体思维和距离意识。汉英民族这种心理特征和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是,汉语倾向于从“人”出发来描述客观事物或行为,多用人称主语和主动语态,人称不言自明时,常常出现泛称主语或零主语句;英语倾向于从“物”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冷静客观的描述,多用物称表达和被动语态,常用抽象名词或it作主语。

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学生如能认识到这组思维差异及其在汉英语言中的折射,就能有意识地进行主体思维向客体思维的转换,化人称主语为物称主语,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笔者曾让学生比较下面句子的两种译文:

例4:到了现在,我还是时时记起这件事。

A: Even now, I still often think about this.

B: Even now, this remains fresh in my memory.

学生都认为B译文更生动,究其原因,“这件事”作主语,有拟人色彩,相应的谓语“remains fresh”也非常精彩,有种“记忆犹新”的味道。据此,笔者进一步鼓励学生打破主体思维定势,尝试用物作主语翻译下面几个简单句:“我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读了开头几句,我就产生了兴趣。”“我们步行了十分钟就到了博物馆。”大家自觉地分别采用了“His name”、“The first few lines”和“A ten minutes’ walk”作主语,同时发现谓语的选取也绝非易事,需要与主语恰当搭配,贴合形象,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对最终优选的译文都非常满意,分别是“His name escaped me for the moment.”“The first few lines captured my interest.”“A ten minutes’ walk brought us to the museum.”由简单句再上升到含多个分句的汉语句子,笔者布置了下列练习,引导学生对所得的多个译本进行比较:

例5:他没有遵守安全规程,使机器发生意外。

A: He didn’t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and/so an accident happened to the machine.

B: He didn’t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which brought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

C: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brought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

例6:农民缺乏训练,农场生产率低下,这就使得多数农民处于不利的境地。

A: The farmers lacked training,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farms is low, and therefore, most farmers are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B:Inadequate training for farmers and low productivity of farms have placed the majority of country dwellers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对比见优劣,学生发现用抽象名词作物称主语的另一优势是可将汉语多个分句译为一个英文简单句,这使他们翻译时力求简洁紧凑,避免拖沓。

此外,在科技文本,法律条文、商务信函等中性文体的翻译中,须注重客观陈述,淡去主观色彩,故而采用物称主语的情况更多,翻译时伴随主动语态向被动语态的转化。如:

例7:如蒙早日寄来样品,不胜感激。

原译:We will appreciate it if you can send the samples or brochures to us soon.

改译: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samples or brochures could soon be sent to us.

(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化具体为抽象,化动态为静态

中国哲学以儒、道、佛的“悟性”传统著称,悟性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汉民族注重形象思维和直观把握,倾向于用具体意象表达抽象内容,以物表感,状物言志;西方哲学以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以来的“理性”传统闻名,理性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英美人注重抽象思维和逻辑论证,喜欢用抽象概念描述具体事物。这种思维形式差异体现在语言中,汉语常采用“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法,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形象,措辞具体直接,多用动词化表达,叙述呈动态;英语常采用“虚”、“暗”、“曲”、“隐”、“泛”、“玄”的表达法,借助抽象笼统的词语表达微妙或复杂的情绪,多用名词化化表达,叙述呈静态[4]据此,学生在汉译英实践时,应化具体思维为抽象思维,化动态为静态,注意词类间的灵活转换。

在翻译教学中,笔者先以一些常见公示语的英汉对照为例,揭示汉语的动词优势和英语的名词优势,如No Photos(禁止拍照).Wet Paint. (油漆未干).Staff Only(内部职工专用).Off-limits for tourists(游人止步).Not for Sale(恕不出售)。对比发现,英语的名词和介词能表达汉语动词的意思。这能帮助学生打破用动词译动词的惯性思维,用英语名词译汉语动词,如”跑得快”(a fast runner)、“唱得最好”(the best singer)、“睡眠浅”(a light sleeper),等等。

例8:二十岁的时候,我有书店必逛,有书必买。

译文:At the age of twenty, bookstore was a must for me, and I was a big book buyer.

上述例句中,“有书店必逛,有书必买”两个行为动作的翻译是比较棘手的,英译文用两个名词结构,巧妙化解,且must和 big也译出了“有……必……”这一结构的内涵。

例9:(我)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译文: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张培基译文)

例9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汉语用四个动词结构,质朴而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睹物思人的伤感情绪,张培基先生将“看见”和“想起”译为the sight of和the thought of两个名词结构作并列主语, 句式简洁,用法地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汉语常见连动句式,往往多个动词都与实施主语相关,汉译英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清主次,确定谓语动词,再根据逻辑关系把其他动词一一转换为英语名词、介词短语或非谓语动词形式:

例10:世界锦标赛决赛时,一位跳板跳水名将被他的同胞战友击败,却热烈拥抱利者,向他祝贺,满含热泪向观众挥手告别。

译文:A veteran springboard diver, defeated by his compatriot in the finals of a world championship, offered congratulations to the victor in a warm embrace, waving a tearful farewell to the audience.

汉语句子用了一连串动词结构,“被击败”,“热烈拥抱”、“祝贺”、“含泪”、“挥手”、“告别”,其中“祝贺”译为谓语动词offered congratulations,其余动词分别译成了defeated、in a warm embrace、tearful、waving、farewell等分词、介词短语、名词等,译文的语序做了较大调整,层次分明,译法灵活。

结 语

文中各例是笔者在汉译英教学实践中所归纳的较为典型的案例。笔者深切体会到,翻译教学的重点应从翻译的结果转向翻译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用“信达雅”标准评价学生的译文,更应关注学生作为译者的思维过程。除了传授基本翻译知识,教师应结合练习,采用启发式、师生互问、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帮助其分析可采用的思路或策略,修改和优化译文,不把“参考译文”作唯一答案,鼓励译文的多样化,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这也是我们今后翻译教学努力的目标。

[1]冯庆华.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责任编校:张京华)

H059/H319

A

1673-2219(2016)09-0166-03

2016-08-08

2013年度湖南城市学院教改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刘莉(1982-),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汉译英主语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译文摘要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汉译英参考译文】Reflections Before the Buddha (Excerpt)
【汉译英一等奖译文】Meditation Before the Image of Buddha (Excerpt)
On Home
I Like Thinking
浅谈汉译英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