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祖“踏碓”寓意简说

2016-03-07李小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黄梅语录禅师

李小荣



六祖“踏碓”寓意简说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唐代产生的禅宗六祖“踏碓”故事,虽然在后世又有新的变异,但核心要素基本不变。尤为重要的是,后世语录常把“踏碓”故事及其增益情节——“系石”和“筛米”当作六祖悟道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并在不同场合被禅师们寄予了丰富的思想寓意,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六祖形象的禅史内涵。

六祖;踏碓故事;寓意

六祖慧(惠)能(638-713)是中国禅宗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可以说,自李唐以降,许多古代禅师都参加了其祖师形象的建构工作,[①]对此,陆扬先生《中国佛教文学中祖师形象的演变——以道安、慧能、孙悟空为中心》(《文史》2009年第4辑,第221-247页)已有较充分的讨论。笔者虽深受其文之启发,但切入点和材料选择悉有所不同。并有一个核心情节“踏碓”为历代许多禅史、语录所继承,围绕它还衍生出不同的寓意,兹略述如后。

唐代有关六祖“踏碓”的史料,比较集中于敦煌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刘澄集)、法海所记《六祖坛经》、保唐宗所传《历代法宝记》及撰者不详的《曹溪大师别传》。四者所叙核心情节的内容基本相同:如刘澄所集神会(684-758)语录云:“忍大师深奇其言,更欲共语,为诸人在左右,遂发遣,令随众作务。遂即为众踏碓。经八个月。”[②]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第1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则谓惠能辞亲往黄梅后,五祖弘忍(601-674)“遂发遣惠能,令随众作务”、“于碓房踏碓八个余月”,然后才让门人各呈心偈;[③]郭富纯、王振芬整理《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第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历代法宝记》又说弘忍“令能随众踏碓八个月。碓声声相似,忍大师就碓上密说,直了见性”。[④]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大正藏》第51册,第182页中,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作于德宗建中二年(781)的《曹溪大师别传》,叙述相对完整,也更富于文学性:

忍大师山中门徒至多,顾眄左右,悉皆龙象。遂令能入厨中供养,经八个月,能不避艰苦。忽同时戏调,嶷然不以为意,忘身为道。仍踏碓,自嫌身轻,乃系大石着腰,坠碓令重,遂损腰脚。《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6册,第50页上,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年。

无论“八个月”或“八个余月”,其时间长度并无太大差别。但《曹溪大师别传》所增系石坠腰之事,则更加圣化了惠能舍身为道的伟岸形象。

不过,世俗文学作品所载六祖踏碓黄梅的时长,又有不同的说法,中唐诗人顾况(727-816)贞元五至九年(789-793)贬于饶州[⑥]关于顾况生卒年及贬谪饶州的时间,此据冯淑然所考,参《顾况及其诗歌研究》第57-61页、81-84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作《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云:

曹溪第六祖,踏碓逾三年。伊人自何方,长绶趋遥泉。开士行何苦,双瓶胝两肩。萧寺百馀僧,东厨正扬烟。露足沙石裂,外形巾褐穿。若其有此身,岂得安稳眠。独出违顺境,不为寒暑还。大圣于其中,领我心之虔。[⑦]王启兴、张虹注《顾况诗注》第7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又,注者指出:“归阳,应为鄱阳之误,玩诗意,疑为贬饶州所作”。其疑有据,盖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三“江南东路·饶州”之“仙释·丁行者”所引诗题即作《鄱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顾况归命稽首作诗》。所引诗句虽有删减,然个别文字,从前后文语境看,显然更胜一筹,如“遥泉”、“违顺境”分别作“瑶泉”、“逆顺境”。(第11册,页十八,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顾况诗意,本在把丁行者比作惠能。当然,丁行者和惠能也确有不少可比性,诸如都担任过寺中做杂役的行者却毫无怨言,逆顺自如,大智若愚。“踏碓逾三年”的传说,虽未成为后世主流的说法,却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在顾况生活的时代,它至少在唐王朝的南方丛林中发生过影响。该传说形成的具体时间不可详考,然在定型过程中很可能借鉴了东晋高僧道安(314-385)传记的某些叙事要素,《高僧传》卷五即谓其:“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第1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换言之,六祖“踏碓逾三年”之说,似移植了道安田舍三年的劳作时长。

敦煌本《坛经》等所载六祖“踏碓”事,后来又有进一步的附会增生,甚至演变出以“米筛”之问来印证心法的传说。如元代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叙惠能请人书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心偈后是: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正藏》第48册,第349页上。

“米熟也未”,既是五祖的即兴之问,又表露了老师对弟子的关切之情,并有考验惠能之意;幸运的是,惠能天资聪慧,马上回答说,我因缘早已成熟,只是未经恩师的“筛选”与印可而已。此处对话,十分符合日常生活场景(因为舂好米后,尚需用米筛去除糠皮之类),故可信性强。对此,后世丛林也多有引用,像元贤(1578-1657)《禅林疏证考证》卷三“黄梅”条、《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3册,第717页上。佚名撰《禅苑蒙求拾遗》卷一“道信勿绳,慧能欠筛”《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7册,第100页上。条等,皆注明其事出于《坛经》。

“筛米”之问最早进入六祖故事的时间难于细考,但它可能借鉴了晚唐禅师石霜庆诸(807-888)之事,《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曰:

年十三,依洪井西山绍銮禅师落发。二十三,嵩岳受具,就洛下学毗尼之教。虽知听制,终为渐宗。回抵大沩山,法会为米头,一日师在米寮内筛米。沩山云:“施主物,莫抛撒?”师曰:“不抛撒。”沩山于地上拾得一粒云:“汝道不抛撒,遮个什么处得来。”师无对。沩山又云:“莫欺遮一粒子,百千粒从遮一粒生。”师曰:“百千粒从遮一粒生,未审遮一粒从什么处生?”沩山呵呵笑,归方丈。晚后,上堂云:“大众,米里有虫。”《大正藏》第51册,第320页下。

于此,沩山灵祐(771-853)对庆诸的开化,同样是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入手,触目菩提,循序渐进,张弛有度。“施主物”云云,旨在告诫庆诸要十分珍惜檀越的布施;“百千粒”、“遮一粒”,则在揭示一法与万法的互生互摄关系。当庆诸再次发问时,沩山故意笑而不答,希望其自悟;可惜庆诸未能像惠能那样迅速顿悟,沩山才在晚课上堂说“米里有虫”,而虫吃米,隐喻佛教生灭之理。

唐代以后的六祖悟道故事,从踏碓舂米到筛米的增益,似为渐次完善的过程,此由两宋灯录可觅得一些蛛丝马迹,北宋末云门宗高僧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八就载有苏轼(1037-1101)好友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1032-1098)之偈曰:“圣谛从来尚不为,更无阶级可修持。至今卢大犹舂米,和谷和穅付与谁。”《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8册,第817页上。既言“舂米”后有“和谷和穅”之举,则知“筛米”情节至迟在北宋中后期就进入了六祖“踏碓”的系列故事了。

当然,有过踏碓舂米经历的唐代禅师并不止惠能一人,如被后世称为“石室行者”的善道,遭遇会昌法难时即隐于碓房,为僧碓米。[14]参《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第51册,第316页上。其事禅宗语录常有述及,慧然集《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中载僧问义玄(?-867):“只如石室行者踏碓,忘却移脚,向什么处去”,玄答曰“没溺深泉”。《大正藏》第47册,第497页上。

原始的六祖“踏碓”故事及其增益情节——“系石”和“筛米”,则成了后世灯录、语录中六祖悟道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并且在不同场合被禅师们寄予了丰富的思想寓意,它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释:

一曰身份标志。这体现了佛教凡、圣平等的思想。惠能在参拜五祖之前,因以卖柴为生,所以叫做“卖樵者”、“卖樵汉”、“卖柴汉”等。有趣的是,它们和“卢行者”、“老卢”、“卢老”、“卢大”、“踏碓翁”等常常相提并论。若细绎历代用例,则不难发现,大多都在强调、赞颂凡者惠能实是佛性早悟的圣者,只是未曾印可而已。如惟盖竺等编《明觉禅师语录》卷五载北宋云门宗高僧雪窦重显(980-1052)《名实无当》颂曰:“玉转珠回祖佛言,精通犹是汗心田。老卢只解长舂米,何得黄梅万古传?”《大正藏》第47册,第702页下-703页上。珠者喻佛性,而作为舂米的行者,竟然能得到五祖的真传。南宋临济宗印肃(1115-1169)撰《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卷三《金刚随机无尽颂·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其八)则说:“庾岭问南能,踏碓到三更。谁知憨俗汉,绍祖列传灯?”《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9册,第433页上。“憨俗汉”云云,与重显一样运用了反问句式,旨在警醒后学者:不要因为出身卑微,就主动放弃成圣之路。其实,只要识得自性清净,人人都可顿悟成佛。南宋曹洞宗僧正觉(1091-1157)《宏智禅师广录》卷六又说:

佛祖而来,元无僧俗,但人人有谛当,亲证真得处,名入佛心宗,彻法源底。老卢是卖樵汉,一到黄梅,便道“我欲作佛”。祖碓屋负舂,直到心镜绝垢,自照历然。半夜传衣,度大庾岭,信衣放下,明上座尽力提不起,方知个人亲证真得。《大正藏》第48册,78页上。

于此,正觉禅师则明确指出:僧(圣)俗(凡)并无本质区别,关键在于个人亲证,如惠能所得法衣即为亲证而来,(惠)明上座虽已出家,然无亲证,故连一件传法袈裟也拿不动了。

更有意思的是,后世语录常把寺中净人比作惠能,这从另一侧面点明了惠能在黄梅寺院中的苦役者身份。南宋《石溪心月禅师杂录》载心月禅师为净道净人下火时有偈曰:

出家勤苦贵精修,衣食随分勿外求。坠石腰间贪踏碓,不知明月过沧洲。既为灵隐堂中客,当把卢公作标格。明心见性如未曾,不免死生苦煎迫。今年随我过虎丘,一疾缠绵只么休。休则休已,毕竟向什么处去。便取山僧火把子,明来明去任优游。《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1册,第77页上。

从“灵隐堂中客”可知净道是灵隐寺的净人,他一生都在为寺院做杂役。卢公,指惠能,“坠石踏碓”,正是其甘于苦役、磨砺身心的标志性事件。心月特意拈出的“明心见性”,则是南宗最重的宗旨之一,或许净道于此未能深悟,心月才委婉地批评他“不免生死苦煎迫”。

二曰修道考验。这是把六祖当作释迦牟尼,即六祖悟道也像佛祖一样是历劫修行的结果。元临济宗松源派禅师清茂(1262-1329)说《古林清茂禅师语录》卷五《六代祖师遗像,云南禅讲主请赞》(其六)即云:

八十一生担板,三十三代传衣。碓下米舂未白,壁间之偈先书。起七百僧阿修罗之嗔怒,耿二千年甘蔗种之余辉。无绳自缚也显叶落归根之旨,有口无舌也示风幡不动之机。谁道岭南无佛性,从来鼻孔大头垂。《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1册,第256页上。

同卷《送梵藏主之南华礼祖》又云:

新州城中卖柴汉,八十一生担片板。黄梅衣钵是渠传,纬地经天有何限。又云从前不识字,黑底是墨白底纸。三千威仪八万行,铁作脊梁金作齿。《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1册,第262页上。

这两首偈赞,都概述了六祖惠能的生平事迹。而“八十一生”云云,则与佛祖历劫修行的叙述模式基本相同,旨在突出悟道者的前世因缘。稍有不同的是,佛祖出身高贵,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惠能仅是卖柴汉,靠的是听经自悟。当然,“八十一”本就是中国传统数字文化表示“多”的流行说法之一。据道宣(596-667)《续高僧传》卷二五,唐初牛头宗二祖智岩禅师(577-654)武德年间(618-626)修道于舒州(今属安徽)皖公山时,有异僧警醒他说:“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进!”《大正藏》第50册,第602页中。换言之,后世六祖八十一生为担柴汉的传说,其源头既可远溯到印度的佛本生叙事模式,又可以溯源至智岩修道故事。有趣的是,这种传说后世禅宗语录有所继承,往往也把六祖担柴、踏碓舂米统合在一起,明末清初黄蘖宗僧人如一(1616-1671)说《即非禅师全录》卷八《佛祖正印源流像赞·六祖慧能大师》即云:

八十一生为善知识,一物也无留取。腰石石烂,花酣果熟,梅岩馨香充塞东西土,衣钵谁云在岭南?《嘉兴大藏经》第38册,第665页下。

不过,即非禅师于此,无论对担柴、系石踏碓的结果,都从“遮”的层面予以彻底否定,是因为他想告诫世人,修道的终极境界是悟透性空,千万不能有执著之心。

当然,对六祖多生修行也有明确肯定者,如元临济宗虎丘派清珙禅师(1272-1352)说《石屋珙禅师语录》卷一曰:

有此大丈夫气概,方能成办大丈夫事,此非一生两生行愿得成,乃是多劫多生净业增熏,方能如此。无一法从懒堕懈怠中生,岂不见二祖立雪、五祖栽松、六祖踏碓、仰山牧牛……庞居士得旨于马祖室中,先辈大儒,古来老衲,是皆苦志劳形,究明此道。岂似如今禅和家,华居丰食,致身于丛林中,视丛林如驿舍,口里说道,参禅办道,闻说禅道,如风过树,此等名为可怜悯者。《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0册,第662页中下。

石屋禅师之所以把六祖当作历代禅师苦行的代表之一,是因为他对当时禅家懈怠懒散、追逐享乐的现象极度反感,有其特定的批评对象。另外,也有儒佛同尊、以儒证佛之意,特别是在彰显孟子《告子下》倡导的圣人之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762页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易言之,从佛教修行、誓愿的角度看,先辈大儒和历代祖师一样,在苦行、忍辱、精进等方面有相通之处。

三曰善于修持的功用观。南宋临济宗杨岐派禅僧智愚(1185-1269)说《虚堂和尚语录》卷六《蹈碓老卢》即谓:

用智恰如愚,无人辨得渠。秕糠和月捣,意在脱衣盂。《大正藏》第47册,第103页上。

此即颂扬了惠能踏碓时表现出的大智若愚,即对他人的不解毫不在意,依然固守自己心中的那盏明灯。而秕糠一起捣的举动,又有阐提成佛的深刻寓意。换言之,即便像秕糠一样的败种,也能传承佛祖的衣钵而悟道成佛。

清善酂说《翼庵禅师语录》卷八《和寒山诗》则云:

山中常踏碓,坠石思卢老。圆明灿若珠,筛过重新捣。功用亦如之,传得黄梅道。日日长奉持,米麦豆三宝。《嘉兴大藏经》第37册,第706页上。

是颂明确指出:踏碓、筛米等日常生活之事,是惠能修道实践的全部内容,而修行者在身、口、意方面的各种动作(即功用),其实就是道。假如持之以恒,并将它们融会、贯注于日常生活,则世人都能像惠能一样通达佛法而深入禅境了。

四曰比较视角。这里既有南北二宗境界高下的对比,也有关于惠能不同修道阶段的对比,或者惠能与其他祖师的对比。如南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卷六所附《北宗》曰:

鉴上时时拂旧痕,鸟啼花笑几回春。白莲峰顶无消息,铁钵输他踏碓人。《大正藏》第48册,第335页上。

此“踏碓人”,指惠能;“铁钵”,喻北宗神秀(606-706)。后者武德八年(625)于洛阳天宫寺受过具足戒,参谒弘忍时本为比丘,故可持有“六物”之一的钵(或铁钵)。换言之,神秀虽早于惠能入五祖门下,且有正式的比丘身份,但他的悟境远远不如惠能。

同书卷六所附《六祖》又曰:

石坠腰间舂碓鸣,老卢便重不便轻。黄梅衣钵虽亲得,犹较曹溪数十程。《大正藏》第48册,第334页下。另据《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七,是偈作者是北宋居士无为子杨杰(参《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5册,第512页下),但文字略有不同。

曹溪,是仪凤二年(677)惠能从印宗受具足戒后的弘法场所——宝林寺的所在地。此偈重在对比惠能不同阶段的悟境,同样是顿悟,然黄梅所悟远远比不上后来的曹溪法门。

南宋崇岳(1132-1202)所说《松源崇岳禅师语录》卷二则载其上堂有语云:

达磨九年面壁,老卢踏碓舂糠。捡点将来,也是寸钉入木。《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0册,第96页中。

此则把六祖和东土初祖菩提达磨相提并论,“踏碓舂糠”与“面壁九年”,其事相虽异,却都是道心坚固的榜样(寸钉入木之喻义,即在于此)。

五曰翻案法。周裕锴先生曾经指出,禅宗因否定外在权威,突出本心地位,故参禅时常以唱反调为顿悟自性的重要标志,“六祖慧能不仅是南宗禅的开山禅师,也是禅宗翻案法的创始人”[31]参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第19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对六祖“踏碓”故事寓意的阐发,也常有借用“翻案法”者。如元临济宗僧人正印说《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卷三《六祖坠腰石》曰:“龙朔年深色愈苍,坠腰踏碓意非良。贼身已脱黄梅渡,千古空存旧贼赃。”《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1册,第156页中。明末曹洞宗僧人净柱(1601-1654)辑《五灯会元续略》卷二则载元末明初临济宗杨岐派禅僧世愚(1301-1370)开示参禅者时有语曰:“六祖不会破柴踏碓,达磨不识九年面壁,你不会,见个甚么?”《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80册,第492页上。明末临济宗僧人通忍(1604-1648)说《朝宗禅师语录》卷九《改众禅侣踏碓偈示渔甫刘居士》曰:“碓嘴花开不待春,一回踏处一回新。曾闻米熟筛犹欠,几个掀翻窠臼人。”《嘉兴大藏经》第34册,第272页下。清僧净范说《蔗庵范禅师语录》卷一三又录其上堂有语曰:“胡达磨面壁是少斟酌,卢行者踏碓千殃并起,致使后代儿孙携俦结侣,低昂俯仰,百样行藏。……山僧不妨与天下人雪屈恶,好笑而今事,转觉当初错。”《嘉兴大藏经》第36册,第953页下。凡此,可知正印等禅师把原来对六祖踏碓、系石舂米的肯定性评价,全部翻转而予以否定,目的就在于告诫禅者应自悟本心,不要迷信权威。特别是通忍之作,题目所用“改”字,表明它翻转的是其他人的《踏碓偈》。

此外,要顺便补充的是,后世所翻转的六祖修道故事,除了“踏碓”、“筛米”外,也涉及其他情节:如南宋法薫(1171-1245)说《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四《化柴》曰“祖翁元是卖柴汉,今日无柴却可怜。去谒檀门好收拾,归来要接午炊烟”,《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0册,第351页下。明末清初通明(?-1663)说《牧田和尚宗本投机颂》则有偈云“岭南佛性果然无,槽厂从人唤老卢。明镜非台书得偈,本来难掩一樵夫”。《嘉兴大藏经》第31册,第644页上。显而易见,法薰翻转的是惠能往黄梅之前的卖柴情节,通明则把惠能到黄梅后与五祖的对话(讨论的是佛性有无南北之分的问题)及其献明心偈等情节都加以翻案,否定的层面更为全面。

六曰戏剧化的场景设置。这主要指禅师把六祖“踏碓”等事置于特定的时空场景,从而开启禅者的悟入之门。[38]关于这点,笔者曾以孟浩然《春晓》为例有过讨论,参《孟浩然〈春晓〉在禅林的传播》,《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2期,第57-64页。如《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卷二《李总干遗诗十四句,师于一句之下加颂七句》(之五)云“朝朝去礼拜,谁识丹霞在。打倒木佛烧,院主反招罪。得相而无相,参方会不会。如来非大身,老卢快踏碓”,《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9册,第405页中。此即把惠能踏碓与禅宗史上著名的丹霞烧佛(丹霞天然,739-824)都还原为戏剧化的动作,尤其述说惠能时所用的那一“快”字,就像导演的指示,能给禅者身临其境之感,如同穿越时空回到了惠能当年踏碓的现场。南宋《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卷三又载师上堂云“精神玉粒,熟知稼穑。人着意勤,收拾已收拾。舂石坠腰,炊香满室。客来唱曲贺丰年,抚髀清欢,莫嫌贫极”,《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0册,第434页上。此则把惠能舂米和秋天丰收的场景相联系,揭示了没有耕耘(喻修行),哪有收获(喻成道)的人生哲理。

当然,上面所说六种阐释角度,仅是大概的分类而已,其实,更常见者是多角度的汇合,如前引《即非禅师全录》卷八《佛祖正印源流像赞·六祖慧能大师》中就综合了“修道考验”和“翻案法”。再如明末曹洞宗僧明盂(1599-1665)《三宜盂禅师语录》卷一载其元旦上堂云:“长汀憨布袋,无钱终日醉,却笑卢行者,黄梅去舂碓。辛苦几多时,依然道不会,致使儿孙辈,成群而打队。”《嘉兴大藏经》第27册,第7页中。此则汇合了“身份标志”(卢行者)、“比较视角”(布袋和尚与惠能的对比)和“翻案法”。

I207.22

A

1673-2219(2016)09-0023-04

2015-11-2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6AZW007)。

李小荣(1969-),男,江西宁都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与宗教文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黄梅语录禅师
黄梅之星 谢军
黄梅之星 朱婷婷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语录
语录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