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阳明山“和”文化安一个家

2016-03-07周寰宇刘立夫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阳明山中华文化文化

周寰宇 刘立夫



给阳明山“和”文化安一个家

周寰宇1刘立夫2

(1.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湖南长沙410116;2.中南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12)

“和”是中华文化永恒的主题,中华文化之“和”包括:身心之和、人我之和、人天之和。通过对世界意义的“和”文化分析,证实以“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之道才是化解当代世界各种矛盾冲突的最有效的原则。并从文字学上将“阳明”二字与“和”文化联系起来,充分考虑两岸阳明山文化之“和”、阳明山三教之“和”等因素,提出阳明山申报“中国和文化之乡”的价值与意义。

阳明山;“和”文化;儒释道三教

“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阳春三月,在“天下第一杜鹃红”的永州阳明山,十万亩杜鹃花海还在怒放,向游人展示她的美丽。在这样美好时节,大家齐聚一堂,出席第十届湖南·阳明山“和”文化节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发展论坛,一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春暖花开,草木茂盛,不仅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正好与这次“和”文化节、“海峡两岸情、和美一家亲”相呼应,可谓“因缘殊胜”、“因缘和合”。 

一中华文化之“和”

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却有地域、民族的差别。有人把西方文化比作“龙虎”文化,意谓龙争虎斗,不死不休,搞“丛林法则”,靠拳头说话。有人把印度文化称之为“龙象”文化,龙在水,象在陆,龙象属于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这表明印度文化有包容性。而人们在概括中国文化的时候,却常常将其比喻为“龙凤”文化,龙凤既不相斗争,又不是了无干涉,而是处在一种和谐美妙的关系当中,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有的“和”、“合”精神。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如果要将当代核心价值观的12个理念排序的话,“和谐”应该可以排在最前面,最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因为“和”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中华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

从字源学来看,和谐、和平、和气、和睦、和顺、和乐、和蔼、和美、中和、太和、祥和、调和、一唱一和等等词汇都与它有关。和的本意是“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个禾,一个口,寓意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社会和谐。俗语说:“家和万事兴。”要是家里吃饭都成问题,最终还是没有“和”可言。和的异体字为“龢”,龠是乐器,很多管子的乐器,表示很多人合奏一首曲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就是“和鸣”、“合奏”,老子《道德经》中的“音声相和”即与此有关。因此,“和”的源头最初是指“律吕之和”,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人伦之和、政事之和、天人之和。《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人们常说中华文化是礼乐文化,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乐很重要,代表了一种天地间的秩序和人间的秩序。上次美国的著名摇滚歌唱家杰克逊去世了,才50岁出头,因为他的那个摇滚乐把人都唱晕了,心都发狂,那样的音乐就不是“发天地之和”,不和谐,属于淫声以乱雅,这样的人怎么能够长寿?当然,从哲学上讲,“和”并非没有矛盾、无生气的沉闷,而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与“同”相对,其实是“不同”的有机结合。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另一种表述。

中华文化最重视三个方面的和,即“国学三和”:一是身心之和,一是人我之和,一是人天之和。我们的传统的儒佛道三家文化都认同这个三和。

什么是“身心之和”?就是灵与肉、身体与精神的和谐。西方有句名言,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与中国古人说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是相通的。要克服人的身心失衡,儒家主张修身为本。《大学》主张正心诚意,格物修身,然后养成君子之德。《中庸》里有一个“中和”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这是儒家关于身心和谐的最经典的表述。《庄子》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要做一个“自然人”。佛家要用戒定慧对治人的“贪嗔痴”,达到解脱境界。现代人大多很焦虑,患心理疾病的很多,比如癌症患者,大部分人问题就出在心理危机和饮食不当上面,最终要归因于身心不和,是文化出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古人那里吸取养生的智慧。

什么是“人我之和”?就是处理好我与他人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引申到家庭之和、社会之和、民族之和、宗教之和、国家之和、世界之和,等等。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也是一个政治的动物,必须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相互依存,这就涉及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原则。这个原则,儒家开出了“仁爱”、道家开出了“自然”、儒家开出了“慈悲”,西方的基督教开出了“博爱”,其实在总的原则上都是一致的。

什么是“人天之和”?现代人都面临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那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即“生态危机”,就是人类与自然很不和谐。现在我们的生活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空气、水、土壤、动植物资源都面临空前的危机。中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莫言曾警告说:“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西方人说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怪,其实这个生态危机说到底还是“人欲”难填!这需要人类好好地反思,必须善待自然,将自然看成是与人类共生的东西,而不是“征服”的对象。我们今天能够看到阳明山的山清水秀,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就是一座生态示范区,值得好好珍惜。

二 中华“和”文化的世界意义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未来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他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他还说,来生愿意生在中国。中华文明为什么有统一全球的资格?汤因比说了很多原因,但“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传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在联合国大厦前,有三座雕像,一个是《打结的枪》,一个是《铸剑为犁》,这两座雕塑的意思是一回事,那就是世界和平。还有一座是《破碎的地球》,主题是化解生态危机。世界和平、生态和谐如何解决,当然各有各的看法,但从深层次文化哲学上看,中华文化的“和谐”之道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

在联合国大厦的大厅之中,镌刻着中国孔子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属于孔子所讲的“仁”的一部分,也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忠恕之道”。1993年开了一个世界宗教领袖大会,对人与人、国与国、宗教与宗教、文化与文化如何和平共处,也提出了两条“黄金原则”:第一条是把人当人,第二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能强加于人,这是处理现代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个外交原则实际上是中华和文化的一个具体运用,也是“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精神的一个具体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到底是“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的法则优先,还是“弱肉强食”的生物学“丛林法则”更适合?美国一个学者叫亨廷顿,他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一方面要“文明的对话”,但骨子里还是带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大讲文明的冲突,把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看作是西方文明的威胁。现在看来,这种思路是危险的。上次在法国巴黎发生了枪击爆炸案,普京作为俄罗斯领导人,因为霸气的作风被大家关注,普京对付恐怖分子经典言论走红网络:“原谅恐怖分子是上帝的事情,我们的事情,是送他们去见上帝。”很多人都觉得这样霸气的话很舒服、很解恨。但很少有人能够深入地考虑问题。恐怖分子乱杀人当然不对,但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方式未必是终极之道。这与亨廷顿主张“文明冲突论”其实是同一个逻辑。

据报道,十多年前南京发生了德国人普方一家4口在南京被灭门的惨案。当时4个失业青年潜入他的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那个德国人和他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当年,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德国没有死刑,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那年11月,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学业,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这一举动默默延续了9年,虽然已有超过500名的中国贫困学生因此圆了求学梦,但它至今鲜为人知。为什么德国人要这么做?这个慈善项目的德国主管说:“如果需要付费的话,我的父母也没有办法送我到学校去,可能我在德国还找不到工作,没办法选择我想要的生活。”一个人有了工作,能够衣食无忧,绝不会为了偷一东西去杀害一个无辜的人。

看到德国人做的事情,我们也许为之汗颜。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以德报怨”。这就是慈悲、宽恕的力量。宋代有个哲学家张载有句话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现代人喜欢斗争,用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话说,就是“仇必仇到底”,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其实不是终极的解决之道。所以,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谐之道才是化解当代世界各种矛盾冲突的最有效的原则。

当然,提倡世界和谐,决不是说不讲国防,一个国家没有力量就要被欺负,是说不上和谐的。我们永州古代是舜帝晚年生活的地方,舜帝来永州,是为平定三苗的动乱。但舜帝没有采用武力,而是用“干戚之舞”,和平解决了问题。“干戚之舞”是以武力做后盾,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舜帝才被后人尊为有德之君,是中华德文化之祖。

三 两岸阳明山文化之“和”

现在全国好些地方都在搞“和文化”,这是国学复兴的一个可喜现象。但是,如果泛泛而谈和文化,可能会流于“同质化”,没有特色,也就没有吸引力。阳明山的“和文化节”连续举办了十届,主题很鲜明,有特色,其中两岸之和就很有意义。

早几年湖南科技学院与阳明山共同举办过阳明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当年这个活动的策划很有创意。既然“和”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为什么不可以给和文化找一个“家”呢?中国的“寿文化”有南岳衡山,中国“佛文化”有“四大佛教名山”,中国道教文化有“四大道教名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国的儒家的祭祀文化有泰山、黄帝陵、炎帝陵。所以,将和文化安家,放在湖南永州的阳明山是很有创意的,终于为中华和文化找到了一个“根据地”。东安县去年申报“中国德文化之乡”,被中国伦理学会正式授牌,现在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双牌县也申报一个“中国和文化之乡”成功,那样就可以创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

阳明山为什么可以申报“中国和文化之乡”?当年的策划者考虑到了几个因素:一是“和谐社会”建设,二是两岸都有一个阳明山,有利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三是阳明山儒佛道三家文化和谐共生,四是阳明山的生态环境特别好,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生态旅游胜地。后来,还写信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请他为阳明山写了一个“和”字。这样,阳明山的和文化就具备了五大内涵,即三教之和、两岸之和、社会之和、世界之和、生态之和。据说,当时在阳明山还没有主办“和”文化节之前,就曾经在山上发现了一个自然天成的“和”字。现在,又在增加“中华万和大鼎”、“中华和文化园”、“和文化旅游节”、“万和湖”、“万和山”等等名片,有了这么丰富的和元素,申报一个“中国和文化之乡”应该具备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从文字上讲,“阳明”二字也与“和”文化联系起来。“阳”字是个形声字,左边是形,右边是声,行旁单耳从阜,实际就是“土山”的意思,象征大地;而“阳”字右边的部分,台湾地区使用的繁体字,是写作“昜”,大陆地区用简体字,通常写作“日”,但不管是“昜”,或者是“日”都与太阳有关,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日,象征苍天。这样来看的话,“阳”字就是合有天地,可以象征天地之和。“明”字简繁同体,都写作左日右月,日月在中华文化当中通常是阴阳的象征,所以“明”字体现的是阴阳之和,日月可以指君臣、而阴阳也可以代指男女、夫妻等,“明”字所诠释的“和”文化更多样也更深刻。

另外,永州的阳明山与台湾的阳明山是有一些关系的。据说当年蒋介石曾上山拜佛,在万寿寺抽签后得到“胜不离川,败不离湾”的签语,后经星光大师指点败退台湾,遂将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当年蒋介石之所以将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一个是草山不雅,名字很难听,而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恰恰道出了一个政治人物历经波折后的心路历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两岸的阳明山都代表了一种文化认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

说到阳明山三教之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阳明山的儒佛道长期和平共处,是一大特色。其中的秀峰禅师是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七祖”,曾受明代朝廷诏封,禅师生前修行的寺庙也被赐名“万寿寺”,有“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的寺联。秀峰禅师在阳明山留下的“肉身舍利”,是阳明山的镇山之宝。但是在“阳明山”的历史传说当中,却显然与道教关系密切。传说阳明山起初并无阳光照耀,是郑氏兄弟二人跪告玉帝,玉帝才派遣太阳之神将一盏天灯挂在了阳明山的上空,从此阳明山才得到太阳光照,所以在昔《永州府志》当中说:“朝阳甫出而山已明者,阳明山也……”意为“阳明”,即日出而明。且“万寿寺”在以前也叫“万寿宫”,是道教的道观,可见阳明山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至于阳明山的儒家元素,通常认为是与明儒王阳明大有关系。在明洪武《永州府志》中,阳明山的名字并不是“阳明山”,而是称“阳和山”,但清康熙《永州府志》中,则只有“阳明”之名,而无“阳和”之名。也有人认为,山名从“阳和”改称“阳明”是因为王阳明的缘故。

这次阳明山的和文化节活动内容很多,除了开幕式和这个论坛以外,接下来还会举办自驾车、音乐节、围棋赛、山地自行车挑战赛、中华民族佛教交流、观雪景看雾凇等活动,这些都很有意义。其实,阳明山人文资源、宗教资源、自然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这里的自然环境优越,现代人都很忙碌,举办禅修和养生活动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这是以后的活动可以重点考虑的主题。

K291

A

1673-2219(2016)09-0015-03

2016-04-28

周寰宇(1997-),男,湖南衡阳人,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学生。刘立夫(1966-),男,湖南东安人,中南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佛教协会船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儒释道三教关系。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阳明山中华文化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台团体想立“天皇碑”的景点有何来头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阳明山美军俱乐部
阳明山赏樱
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 策划纪实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