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传统解读及其大数据下的拓展

2016-03-07张承安师晓倩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思维

张承安 师晓倩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传统解读及其大数据下的拓展

张承安师晓倩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基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导向。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出发,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的全面发展。在当今以数据分析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渐得到应用为表征的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拓展出新的现实意蕴。大数据技术和虚拟空间,引发了人们生存环境和交往方式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下人的技术性劳动凸显价值,人的个性发展的客观条件出现变化,人的主体性从维度和广度上继续扩展,人的思维方式继而发生转变。

人;全面发展;大数据

全面发展的人与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大数据技术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新阶段,使当今时代具有了数据技术的特征,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含义及新时代对于人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大数据时代的现实意蕴。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传统解读

马克思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个体入手,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探讨出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在与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将重点放在具体的“人”和“劳动”上,在此基础上首先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总结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按照自我目的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以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类群体,然后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1]56,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研究的“人”与传统哲学所说的“人”存在本质区别,他跳出传统哲学的抽象思维,不再只是在思辨的角度上考察人的来源等问题,而是从鲜活的人的活动入手。“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1]62-65与传统旧哲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使得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个体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马克思在观察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个体的前提下,提出来他所追求的价值和要完成的事业,消除压迫人发展的私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2]370。在分析人的发展的阶段的基础上,马克思概括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

“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190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下,马克思首先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经历过自然的优胜劣汰,人成为与自然存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存在物,而劳动则是这一过程的必要催化剂。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发现:劳动既包括传统意义的体力劳动也包括没有具体形式的脑力劳动。这两种不同性质、形式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一样的,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人类首先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生产,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由于分工不同,必然会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人们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爱好而不是其他外力所迫交替从事这两类劳动,才能确保人的体力和智力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方式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在劳动过程中,除了两种性质、形式不同的两种劳动的发展外,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意识、结成的关系等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化社会中,伴随着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繁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非常重要。在社会客观历史条件发生变化的新时期,仍然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尊重各种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因素。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能力、社会能力、潜在力、现实力、体力、智力、劳动能力等等,人的发展只有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才有意义探讨,人只有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实现其他能力的发展。

By Eq.(9),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wide-lane ambiguity are,respectively,

人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结构和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马克思曾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更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在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改革必然会引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物质生产的变化。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程度,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制约,现如今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相对较弱,而作为人的才能发展的唯一源泉的人的自主性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目前正处于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在各行业都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在教育业,大数据正引领着教育者向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方向前进,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此引导下,借助时代优势,创新理念方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教育个性化服务[4],同时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人”时,首先界定人是自然存在物。经历过自然的优胜劣汰,人成为与自然存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存在物,而劳动则是这一过程的必要催化剂,这也就是人的最初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必然的结成了众多的关系,社会化了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所以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人是群居性生物,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人”的一个角度,让我们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及其发展。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劳动中,人必然与周围个体结成一定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主要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各种关系等,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全面发展的人就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人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集体。因为劳动不可能是个体自我完成的,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

社会关系在现实因素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生活在社会和群体之中,人的发展水平必然与周围人的发展水平在广度和深度上趋于一致。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时期和共产主义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人的社会关系经历了相对简单和匮乏、相对丰富和丰富三种状态。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使得人们可以跨越之前任何时期因为生产力不够发达而造成的对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束缚。大数据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教育者一个思维方式,即相关性思维方式,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前的教育工作中就存在,但是大数据时代更加强化了这点。不管是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还是整理,都更加要求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关注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各方面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教育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抽象概括出人的社会属性,同时提出具有一般属性的社会人,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个性体现了每个社会个体的特殊性,在一个社会中,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标准,同时摆脱各种外在束缚的“自由个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成果。每个社会个体都与其他个体存在不同的属性,社会发展没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做基础,就无法创造使每个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即使我们承认并且强调个体平等,但现实社会存在的弊端仍然需要时间克服。所以,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

体现“人”特殊性的个性,包括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化社会,创造性创造巨大的财富,因此,不管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还是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出发,都必须倡导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不是说突出发展人的能力的某方面,提倡学生“瘸腿”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不是排斥有个性的人才,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所应当的包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一般性包含特殊性,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同时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特殊性体现一般性。这两者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所以,我们要倡导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给予人的个性发展一定空间,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作为一个复杂统一的整体,其全面发展包括马克思所讲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充满智慧的人类通过一步步努力,推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目前正在创造条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期达到解放束缚人们发展的各种外在客观现实条件限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 大数据时代赋予人的全面发展新的内涵

(一)大数据下人的技术性劳动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含义是人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最初马克思只是意识到了在大工业时代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而后才认识到脑力劳动即智力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今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依靠科学技术成果的技术性劳动也必然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当今时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人作为创造、运用这一技术的主体,其劳动是一种在虚拟空间的由人对数据的利用产生价值的劳动。大数据时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人才的劳动依旧被视为智力劳动,而智力劳动是以智力为中心,具有创造性的、拓展自身知识的劳动,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创造价值的劳动性质,更多的体现为对数据的利用的技术性劳动。2000年微软研究中心的两名研究员在寻求改进Word程序中语法检查方法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改进现有算法,而只是向现有算法中添加更多数据,之后算法的表现也让他们惊呼:如此一来,我们得重新衡量一下更多是人力物力是应该消耗在算法发展上还是在语料库发展上。显然,算法创新消耗的人力物力明显多于增加语料库的数据,但其创造的价值却显然低于后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传统的劳动分类: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在科学技术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今天,许多之前被划分为智力劳动的劳动,在今天已经成为体力劳动。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在机器的辅助下完成更多复杂的劳动,日益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又被高一级的“体力”劳动所限制,不过这种劳动是一种依靠人类理性的技术性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出卖体力的劳动。在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人类需要学会利用全体数据,需要具有创造性的对于技术的利用而产生价值的劳动。所以说,人们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劳动,可以更加生动的表述为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技术理性的体现。

(二)大数据下分析式思维方式与相关性思维方式的融合

中国传统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要特征,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而与东方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理性,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赫然显著。简言之中国人具有直觉思维的传统,西方人则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这两种思维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应该各取所长,互相借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分析式思维传统。大数据在各种行业的应用中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是大数据技术绝不是收集大量数据即可,更重要的是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5],通过分析,使不相关的数据产生某种逻辑联系,进而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产生价值。大数据应用到销售领域的经典案列“啤酒与尿布”,就体现了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创造价值的道理。现在各大电商、广告商利用大数据向个体推送符合其需要的产品,谷歌研发的BigTable非关系性数据系统等,都是大数据时代分析思维的体现。虽说大数据时代概念源起西方,而且此研究领域有学者呼吁相关性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决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辩证的看待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其结合起来应用。

另外,大数据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教育者一个思维方式,即相关性思维方式,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前的教育工作中就存在,但是大数据时代更加强化了这点。不管是对学生思想、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还是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都更加要求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关注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各方面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教育者做出科学的决策。教育者应该在智慧校园深入建设和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势头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信息化平台,在学生进校时进行注册,在保障学生信息仅用于教学的前提下,记录学生的成绩、思想和行为等一系列数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避免学生重大问题的出现,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舍恩伯格在他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去探求‘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相关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世界”[6]83,他的这本书带来了我们对于大数据技术很多有益的思考,但是这个论断未免太过片面。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对数据的分析,虽然掌握技术的人才可以建立起很多模型和算法承担这项工作,但是,这是离不开人类的分析思维的,而分析思维必然蕴含因果思维,过分强调数据的重要性,而忽视分析思维发挥的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不应该片面的说我们不必非要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发声’。我们在收集数据时需要的是一种相关性思维方式,将一切与考察对象有关的对象都收集起来,而在数据分析时,则必须采取一种分析式思维,在因果性的逻辑推理下,做出有价值的预测,实现大数据应用的价值。

(三)大数据下人的主体性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认识论时将实践的观点作为重点进行论述,并提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观点研究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人的主体性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展现出来,具体体现为人的个性、交往、独立性和自由,在很长时期里,人的主体性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局限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大数据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主体性得到扩展。

个人的主体性不是生而有之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历史过程的,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之间社会交往程度的影响,它是个人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交往普遍化的产物[7]112。主体性意识的拓展伴随着人们对世界了解程度的加深,主体性意识根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大数据技术将互联网之前构建的崭新的人的实践活动-虚拟实践,更加渗透进人们生活,人们在网络上的实践活动突破了主体、客体和中介的界限,人的交往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社会关系越来越丰富,主体性也就越全面。此外,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交通、医疗、教育和商业等,人的实践活动突破以往的限制,人的需要得到更多的满足,越来越成为有个性的自由的人。人的主体性借助大数据技术得到拓展。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是相一致的,这两者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维度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两者不断达到平衡的过程。大数据时代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人的劳动实践、思维方式、交往活动都得到了发展,但是社会仍在继续发展,社会从生产力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人类利用智慧进行发展,这个过程也在不断解放束缚人类发展的限制,这样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个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状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刘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5,(9):60-65.

[5]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5.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洪波.马克思个人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校:宫彦军)

G411

A

1673-2219(2016)09-0067-04

2016-03-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BEA150069/14BS

张承安(1966-),男,长沙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和谐社会与社会治理研究等。师晓倩(1992-),女,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H06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YBA007);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2015ZXA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劳动思维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思维跳跳糖
马克思像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维跳跳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