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思考

2016-02-20王旭峰王连群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课程

侯 芳 ,王旭峰 ,王连群 ,刘 兵 ,刘 芬

(1.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塔里木大学教务处,新疆 阿拉尔 843300;3.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对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思考

侯 芳1,王旭峰2,王连群3,刘 兵2,刘 芬1

(1.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塔里木大学教务处,新疆 阿拉尔 843300;3.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系列非专业课程,应重视高校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高校公共选修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和监管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管理、优化公共选修课程的体系和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程;课程设置;课程管理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不同年级和具有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开设的非专业课程。20世纪90年代,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引入了公共选修课程,并成为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公共选修课程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自身的特色区别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延伸有度、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超脱了课程体系的固定束缚[1]。公共选修课程可以在专业课程的教育基础之上或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之外,实施素质提升强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促进学科融合教育、学科交叉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深度交融,是培养新领域及交叉领域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2]。通过强化公共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开阔眼界、洞悉思维、交融知识、拓展技能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的认知、思维、观察、判断、联系与融合知识的能力大大提升,也使得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的水平大大提高,从而实现了学生的知识面与实践技能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同时,公共选修课程作为实施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改革的阵地,具有课程体系设置相对灵活和独立的特点。高等教育正是因为引入了公共选修课程而使得教学体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课程设置定位较为模糊,课程理念不够清晰,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使公共选修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使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扬长避短,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公共选修课程发挥其真正的“增识育人、强技提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课程开设相对随意,缺乏连续性 目前,相对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言,大部分高校并未将公共选修课程纳入到教师的教学“硬任务”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学生的兴趣意愿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密切相关,常会因人设课、因人授课,因此,公共选修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因人而异的随意性,使得课程开设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各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1.2 课程结构协调不足,综合交叉课程缺乏 公共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无论从专业技能补充方面、科学知识增进方面,还是从人文视野扩展方面和艺术情操培养方面,公共选修课程具有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些方面也是大部分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主要类别[3]。但是,这些类别并未囊括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高校应该因地制宜,从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办学实际出发,建立符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交叉学科公共选修课程,尽可能地将自身的优势学科通过公共选修课程进行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展综合优势,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并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和目录,导致开设的大部分课程都是“避重就轻”,因此结构失调。时代的发展需要交叉学科课程,但是相关师资的缺乏导致该类课程很少开设[4]。

1.3 课程质量有待提高,精品课程相对不足 开设一门课程并不难,但是,要开设一门优秀的课程或者是精品课程,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教师精心细致地备课,还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因课施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凝练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承担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多是出于教学工作量不足或职称评定的考虑,有量即可,不求其质。另一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科研任务繁重,公共选修课程对他们缺乏吸引力,有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部分公共选修课程虽然已经开设,但是缺乏严格、专业的审核制度,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界限模糊,把专业课程贴上了公共选修课的标签或是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稀释或浓缩”。加之学校虽然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并未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奖罚措施,公共选修课程也未被列入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之中,从而导致公共选修课程很少有名师之作,未能充分发挥教师才尽其用的效果。

2 对加强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工作的建议

要真正发挥公共选修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就要弥补现有的缺失和不足,改变现有模式下的自发开设和自主开设的做法,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规范课程设置。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公共选修课程课时少、信息量大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纵向深入、横向拓展、交叉融合和兴趣爱好,充分体现“精、博、均”的原则。

2.1 精:打造精品课程,开设专题教学 公共选修课程课时相对较少,其开设目的主要在于传递一种专业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需要斟酌、筛选授课内容及方式,而不是去简单地“稀释或浓缩”专业课程。“百家讲坛”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典范。在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方面,学校应该拨出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从校院两级共同把控课程质量,由学院推荐部分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经验丰富的教授申报具有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并逐步建设为精品课程。采取专题讲座、互动探讨等形式,既能够凸显名师风范,也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2.2 博:搭建课程平台,体现通识教育 受众范围广、课程相对独立、功能多样化是公共选修课程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对学生具有价值导向、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等作用。因此,可以在高校或社会上搭建一个公共的课程平台,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打造面向全体学生和社会人员的课程。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优势,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更多地打造像“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5]这样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公共选修课程的定位方面,也应该加强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比如,复旦大学把公共选修课程的门类分成了 “文化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科技精神”等类别,这就使得公共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重点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科学兴趣。

2.3 均:做好课程的规划,注重学科的均衡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对于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做了明确的学分和学时要求,部分高校虽然对公共选修课程做了学分要求,但未对学生选择何种课程及教师开设何种课程做出具体要求。公共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专业口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该加强课程设置和课程规划,将具体的要求添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引导开设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公共选修课程,明确各学院每年要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针对有突出特长的教师,允许他们开设部分特长类课程,同时也要从教师自身及教学监管方面,维护课程的均衡性及稳定性。在均衡各类学科课程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性、专业要求和时间安排,学校应该在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公共选修课程,如理工类学科专业的学生至少选修一到两门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程,相应地,文科学科专业的学生也要至少选修一到两门自然科学课程。

3 公共选修课程的监管

3.1 选课方面 在通常情况下,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并且多数高校已经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网上选课。某个学期要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的名称、上课时间及任课教师都在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网页上进行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进行选课,该种方式便捷、轻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然而选课前的一些细节工作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学生选课时并未将兴趣爱好作为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是将获得学分的难易程度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学生的随意心理也在选课中作梗,选课扎堆在同一班级中屡见不鲜,这无疑与校方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3.2 师资建设

①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培养教师成长来实现课程质量提升,在引导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多从事本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相关科研工作,使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前沿科技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掌握程度,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相互融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之转变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该类教师不仅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②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也渐趋模糊。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知识就是用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实践经验欠缺成为在校学生知识技能体系中的短板,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却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聘请校外成功人士作为高校外聘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让他们走上高校讲台也不失为一剂活跃和提升高校课堂的良方。

③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严把公共选修课程的准入关和授课关。如发现执教不严等情况,教务处应及时、严格处理。

3.3 教材管理 与专业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程的内容较为灵活,知识体系因相互融合而更新较快。一部教材的出版周期往往滞后于该门课程内容的变化速度,而且公共选修课程教材的采购也因选课人数的不确定性而变得困难,由学生自主购买教材又会出现部分学生不买教材、教材五花八门或教材滞后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此外,每门课程都配备相应的指定教材显然不切实际,但是可以在公共选修课程的总体框架内寻求其他可行措施来弥补教材缺乏的问题。

3.4 课程考核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结课考察形式都是闭卷考核,将闭卷考核的形式完全应用于公共选修课程显然过于拘泥形式。首先,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结合生活、贴近实践、上课人数较多,而且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广实施,各类相关课程在高校开设的门数有增加的趋势,若完全采取闭卷考核的方式,无论从监考人员人力,还是监考费用上都会增加负担,而且部分课程的性质也未必适合闭卷考试。此外,闭卷考核的效果也未必优于开卷考核或其他考核方式。

3.5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视师生的意见反馈 ①学校可以成立听课小组,通过外聘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教学督查人员,采取定期和抽查听课的方式检查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及时座谈并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尊重师生的意愿,及时纠正不利于教学实施的各方面因素。

②课堂不是单向灌输知识的渠道,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舞台。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这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最起码的权利和自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校院两级教务管理部门也应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调动学生评教的积极性,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行政人员随机听课,督查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质量。

③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核心部门的教务处应该经常与其他学院、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以便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的教学内容,当然,该种借鉴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结合本校实际,吸取一些适合本校特点的做法和经验。公共选修课程要贴近生活,多开设符合学生时代气息、喜闻乐见、兴趣浓厚的课程,从软、硬件和宏、微观等层面完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的结构和管理模式。

4 结语

学生选择了一所学校,选择的是其所有专业的全体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涯所接受的所有课程。高校作为国家公共事业服务的实体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纳税人和购买知识服务的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做好课程定位和科学规划,改变课程设置的自发性、盲目性,逐渐形成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为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

[1]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21(4):371-375.

[2]张丽娟.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缺失与管理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7(22):79-80.

[3]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100-103.

[4]顾瑶韵.浅议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2):70-72.

[5]王敏,谢东.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3.

Thinking on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U Fang1,WANG Xu-feng2,WANG Lian-qun3,LIU Bing2,LIU Fen1
(1.College of Plant Sciences,Tarim University,Alar 843300,China;2.Dean of Students Office,Tarim University,Alar 843300,China;3.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Tarim University,Alar 843300,China)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re a series of non-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all of the undergradua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roles and func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volving in talent training are expected to be emphas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iculum provis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and improving measures for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regula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inforce of manag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nten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blic elective courses;curriculum provision;curriculum management

G642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04-0076-03

2016-04-02

项目来源:塔里木大学2014—2016年度高教研究项目(TDGJ1405)。

侯芳(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王连群(1977—),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责任编辑:赵俊利)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设置课程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