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发展

2016-02-12詹俏荣

浙江经济 2016年13期
关键词:办医床位医疗机构

詹俏荣

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发展

詹俏荣

浙江社会办医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社会办医规模和服务量占比仍然较低,社会办医发展空间小、准入门槛高、人才瓶颈突出、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理想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加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藩篱,进一步扶持社会办医加快发展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今年新增七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浙江名列其中。6月16日,省政府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启动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加快推进健康浙江建设,促进社会办医发展就是综合试点七大重点任务之一。

作为民营经济发展先行之地,浙江省市场经济活跃、民营资本充裕,城乡居民健康需求旺盛,社会资本办医意愿强烈。浙江高度重视社会办医工作,把社会力量办医作为深化医改、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各项改革探索,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社会办医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省社会办医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2015年底,浙江全省共有社会办医院608家(社会办医疗机构13691个);社会办医院床位51274张(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52393张),社会办医院床位占全省医院床位21.41%。社会办医院中专科医院占多数,占比为45.56%;营利性医院超过半数,占所有医院的52.80%。

推进社会办医力度空前

“十二五”以来,浙江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办医政策文件,大力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着力增加社会办医疗资源供给,不断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努力促进全省社会办医加快发展。

加强规划引导,预留发展空间。为落实“到‘十二五’末,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目标要求,浙江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浙江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暂停审批省级医院和部分市级医院在主城区内扩大床位规模的申请,严格按照浙江省医疗机构设置“十二五”规划和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指导标准(2011—2015年)审批医疗机构和新增床位,并对近三年床位使用率低于85%、2012年门诊均次费用超过3%、住院均次费用超过5%的医疗机构,一律不予新增床位审批;对各市、县(市、区)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床位比例达不到20%的,不予受理新增床位申请。浙江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6-2020年)规划均按国家要求,提出“到2020年,按照每千人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的发展要求。

加强政策创新,突破办医瓶颈。“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先后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社会办医政策文件,进一步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资源供给,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郑继伟副省长批示精神,去年以来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开展浙江促进社会办医政策研究起草工作。在贯彻和延续国务院和浙江社会办医政策的基础上,该文件针对当前制约社会办医的主要问题细化了工作举措,特别是对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发展破题、鼓励各地探索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激励机制、开展民办事业单位登记试点、强化人才支撑政策等关键领域进行了政策创新。

下放审批权限,打破制度束缚。在原有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的基础上,浙江进一步下放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的床位25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专科疾病防治院和护理院;床位150张以上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的设置审批权直接下放给各市卫生部门。为破解社会办医最关键的人才资源匮乏瓶颈,在全国率先实施医师多点执业,探索实行副主任医师(含)以上职称、重点或紧缺专业医技人员(如儿科)的自由执业,促进医务人员有序流动。截止到2016年3月,全省共有9090名医师多点执业,绝大多数到民营医院和基层医院,达到了政策预期效果。

享受同等待遇,加强财政扶持。在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上以让位社会资本办医为准则,在机构属性管理、医保定点等方面同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为打破非公立医疗机构申请建设重点学科的“玻璃门”现象,2013年浙江启动非公立医疗机构临床特色学科建设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邀请专家评审民营医院的特色专科,并拨款5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民营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搭建项目平台,加强招商引资。通过搭建浙洽会、健康产业项目推介会等平台,开展社会办医项目洽谈、展示推介等活动,吸引优质资本到浙江省投资举办医疗机构。2014年,浙江省以第十六届浙洽会为契机举办了首届医疗卫生对外合作项目洽谈会。会上,以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和韩国HANARO医疗财团合作举办的杭州韩诺医疗门诊部等为代表的20个中外合作的重大医疗项目顺利签约。2014年、2015年省发改委联合省卫生计生委、省经信委举办连续两届浙江省健康产业项目推介会,全省共计推出社会办医项目102个,投资金额375亿元,一批社会办医学重大项目现场签约。

加强精准扶持,推进试点创新。积极支持社会办医新模式,推动浙江省肿瘤医院与百大集团合作共建浙江西子国际医疗中心,积极探索公立医院优质资源与社会资本有效合作、带动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上规模、上水平发展的新模式。鼓励和支持李兰娟院士举办树兰医院,在国内率先试点“名人办名医”。

加强政策指导,规范公私合作。关注省内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医项目,审慎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加强部门协调,指导各地处理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卫生事业发展、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等方面关系。2015年底,浙江组织启动了“做强做优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确定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等市本级和杭州市萧山区、宁波鄞州区、平阳县等县(市、区)为改革试点地区,推动试点地区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各负其职、充满活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

社会办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浙江社会办医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社会办医规模和服务量占比仍然较低,社会办医发展空间小、准入门槛高、人才瓶颈突出、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理想等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加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藩篱,进一步扶持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特别是部分体制性问题亟需从制度上加以破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结构有待优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浙江社会办医疗机构整体规模较小,大型民办医院少、小型诊所数多,存在起点低、规模小、服务量少等特点,缺乏规模大、上档次的民营医院,目前全省投资5亿元以上的社会办医项目只有7个。社会办医机构规模化程度有待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专科设置整体水平偏低、服务能力相对较差,技术缺乏特色,秩序有待提升,民办综合性医院更少,无法形成与公立医院有效竞争态势,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建议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办医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努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社会办医疗机构,树立标杆、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

体制因素有待破解,人才队伍亟待加强。困扰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才流动问题,由于体制因素影响,卫生系统人才流动和多点执业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目前,公办医院人员向民办医院流动虽然已破冰,但是为数还很少,尚未形成气候;公办医务人员在民营医院多点执业推进难度很大;民营医院人才按事业单位保险政策难以全面推开,温州市等地也只有少数民营医院推行,还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全省社会办医疗机构主要以新毕业学生和退休人员为主,缺乏年富力强且有一定经验的骨干队伍,直接制约了社会办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议要进一步破除卫生技术人员在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间流动的身份障碍,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要素保障仍需加强,融资瓶颈亟待破解。虽然浙江《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在符合相关条件下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土地、房产可抵押申请贷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不少难度。根据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规定,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医疗卫生设施不得抵押,使得民办医疗机构申请银行抵押贷款时困难重重。建议国家层面对上述法律进行调整,允许民办医疗机构通过以有偿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为其自身债务提供担保的,可用于抵押贷款。

混合所有制探索中前进,合作办医亟待破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浙江部分地区已经开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发展试点,但目前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发展缺乏制度顶层设计,没有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可供借鉴,特别是公立医院和社会合作方双方在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模式都在探索中。建议加强社会办医关键环节的制度改革,鼓励各地稳步推进医改,探索推进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试点发展等创新工作,进一步释放社会办医政策红利,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办医床位医疗机构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社会办医大有可为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我国养老床位约有一半闲置
社会办医依旧热衷“高大上”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