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性命观的养生法探析

2016-01-31蒋娇娜于海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双修性命

蒋娇娜,于海波,袁 方

(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深圳 518033)

基于性命观的养生法探析

蒋娇娜,于海波,袁 方

(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深圳 518033)

性命二字是个古老的课题,是儒、释、道三家尤其是道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性”和“命”的含义既包括其注定不可更改的成分,也有通过后天努力修养可以提升的部分,性命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其根、密不可分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和《性命圭旨》等著作中均有记载顺应人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需要的以性命双修、形神共养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养生方法,其对比西方的健身运动或预防保健有明显的优势之处,旨在为现代人的养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性命观;性命双修;养生;道家

1 何谓“性命”

“性”、“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儒、释、道三家都关注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佛家的明心见性、儒家的存心养性还是道家的性命双修,“性”和“命”都是无法完全割裂开来探讨的。道教内丹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性命学说[1],视其为修道理论的核心思想,因此内丹学又称为性命之学。

“性”与“命”要分开来解释。“命”是一种具有传承功能的载体。《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产物,命决定了人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所谓医生治病不治命,说的就是医生只能调整人的气血运行,无法更改既定的生命变化规律。当病入骨髓的时候,扁鹊也说:“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灵枢·天年》载“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人的天性是由命所决定,具体说就是“神”,父母的精血结合赋予了孩子的“神”。而人的习性是出生以后形成的,主要包括人的意识、思想以及价值观、判断力等。习性不同于天性,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所以《性命说》中有“君子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的说法。

总的来说,“性”和“命”都有其注定不可更改的部分,如“天命”、“天性”,也有通过后天努力修养可以提升的部分。命除了指生命、精气,还承载着人的具体生理状态。“性”是心生,也就是活着的心,对应于身体的存活,指人的心理活动,相对固定的话就形成人的性格、性情。

2 性与命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对于生命的观念是形神合一,心神依形体而呈现,形体赖心神而生存。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灵,性命互根,密不可分[2]。

《内经》指出,心理活动是由身体产生的,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还主张脏腑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说明身体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状态,甚至人生命运。体若不健,心必难宁,这在医学上已不断被证实[3]。孔子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只有弄明白养生理论,调整好心理状态,才有可能练好身体并健康长寿。所以既可以通过调整形体姿势而促进气血流动,使经络畅通进而影响心情和思维,又可通过调节心理,心情安定、情绪平和从而使身心和谐。以生理变化心理,同时也以心理变化生理,可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互促共进。

3 性命观指导下的养生法

3.1 《内经》与形神共养

中医学认为“形-形体”与“神-精神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素同·上古天真论》要求人们“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强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充分阐述了“形与神俱”在维持人体健康和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状态中的重要作用[4]。

3.2 《性命圭旨》[5]中的“四禅”养生法

3.2.1 行禅 “步履之间不可趋奔太急,急则动息伤胎,必须安详缓慢而行,乃得气和心定。或往或来,时行时止,眼视于下,心藏于渊。”

禅,是梵语Dhyana的简称,意为“安静而止息杂虑”,是一种出自佛教的修行方法[6]。

然而并非必须信奉宗教才能修行,任何人都可将禅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老年人散步做到“缓慢而行,气和心定”,长此以往必将大有益处。

3.2.2 立禅 “或住或立,冥目冥心,检情摄念,息业养神。以往事,勿追思;未来事,勿迎想;现在事,勿留念。”

试想在等车等人的间歇,在无所事事的空暇,若能做到立禅法的意旨,久而久之便不止是保健的水平而会达到“立无所在,湛然见性”的境界。

3.2.3 坐禅 坐未必采取趺跏(双足交迭而坐)的姿势,完全可以与平常的坐法一样,重点是静坐为形,养心(神)为实。呆板枯坐或杂念丛生、心思放纵,都是在虚耗时光。《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曰:“心念不起,名为坐;自性不动,名为禅。”龟、鹤之类能静下来的动物,往往寿命很长,这也说明“静”的养生价值。

3.2.4 睡禅 其要领是“侧身而卧……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觉寤时,切不可妄想,则心便虚明;纷扰中,亦只如处常,则事自顺遂。”这段话不仅可以用于睡禅修炼,亦可适用于任何时间、地点的修养心性。

3.3 性命双修的运动养生法

无论是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还是起源于印度的瑜伽,纵观所有身心并重的运动养生法,其内容基本都涵盖以下3点。

3.3.1 意守 通常是指锻炼过程中,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的方法和过程。可以帮助排除杂念,实现“一念代万念”,逐步达到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体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与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取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3.3.2 调息 从自然呼吸开始,逐渐把呼吸变成和缓、均匀、细长,做到《老子》所说“绵绵若存”的程度,使大脑活动处于安静状态[7]。简言之,就是通过意守和调息达到专注而放松的状态,只专注没有放松,人就容易紧绷,只放松而没有专注,人就容易昏沉。

3.3.3 模仿动物 性命双修的运动养生法中有许多模仿动物动作的招式。春秋战国时代已有“熊经鸟伸”的二禽戏;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有三禽戏;《淮南子》中记载了六禽戏;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晋代更出现了燕飞、佗屈、兔惊、龟咽等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而瑜伽中也有如猫式、眼镜蛇式、蝗虫式等许多以动物命名的体式。动物的姿势是自然而多变的,人类变成双腿直立的结果导致脊椎负担过重,容易引起腰背疼痛和内脏下垂。采取模仿动物的各种自然姿势以求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4 基于性命观养生法的优势

《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规律,马王堆医书《十问》载大禹治水屡败,病患缠身,家中大乱。师癸告诫他“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即治国纲纪要先从调理自己的身心开始。于是大禹治神气、练筋骨,百脉充盈,精神焕发,家国皆复祥和。遇到问题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家庭琐事,可先从自身自心的调整入手。通过性命双修,帮助现代人增强体质、提升智慧,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达到平衡、和谐,在面对繁杂并充满欲望的生活时活得更加从容自在。

[1]陈旸.任阳泰及其性命学[J].中国气功科学,1998,10:12-13.

[2]吴俊琦,吴俊涛,李佳乐.性命双修形神共养的哲理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129-130.

[3]赵建永.性命兼修,身心合一的养生:道家生活化的必由之途[J].中国道教,2014,35(3):30-32.

[4]周永红,王新陆.《内经》心身医学思想考释[J].北京中医杂志,2003,22(6):15-17.

[5]尹真人.性命圭旨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

[6]李丕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浅谈《性命圭旨·四禅图说》[J].现代养生,2002,18(6):43-44.

[7]张宝.气功导引与性命双修[J].现代养生,1997,13(10):26-27.

R212

A

1006-3250(2016) 09-1183-01

2016-03-21

蒋娇娜(1986-),女,江苏徐州人,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睡眠障碍及情志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双修性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废物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性命
周敦颐诚体论的唐牟研究之比较
以“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动物神奇脱身术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