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鼻渊”及其异文考论*

2016-01-31朱鹏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鼻渊异文黄帝内经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沈阳 110847)

《黄帝内经》“鼻渊”及其异文考论*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沈阳 110847)

从避讳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鼻渊”及其异文加以考察,并得出如下结论,古本《素问》本作“鼻渊”,而“鼻淟”、“鼻洞”、“鼻泓”等异文皆是避唐高祖李渊名讳的产物,其中“鼻淟”是“鼻渊”的异形词,音义与“鼻渊”无别,“鼻洞”、“鼻泓”则是采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产生的异文。

《素问》;鼻渊;鼻淟;鼻洞;鼻泓;避讳

《黄帝内经》中有“鼻渊”之名,见于《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1]”

1 “鼻渊”之异文

考诸文献,此“鼻渊”的异文至少有“鼻淟”、“鼻洞”、“鼻泓”3种。其中,“鼻淟”出自《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六·寒热相移》“胆移热于脑,则辛烦鼻淟,鼻淟者,浊涕下不止,传为衄瞑目,故得之厥气”[2];“鼻洞”见于《千金要方·卷六上·目病》“夫鼻洞,鼻洞者,浊下不止,传为鼽瞢、瞑目,故得之气厥”[3],亦见于宋臣为《针灸甲乙经·卷十二·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鼻渊”一词所作“一作洞”之注语[4];“鼻泓”在现存文献中虽最早见于南宋周密所著《志雅堂杂钞》,“范元长云,北方医书有《宣明论》,内有鼻泓一方用凉药者”[5],但更早的文献则可追踪至金·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以上异文中,与《太素》、《千金要方》、《宣明论方》相关者,范行准先生皆曾提及,只是范氏所谓“周密所见《宣明论方》,引作‘鼻泓’”[6],与事实略有出入,似可确信是记忆之误。

此外范行准还认为,《灵枢·忧恚无言》的“鼻洞”也是“鼻渊”的异文[6]。然该篇有“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的记载,与《素问·气厥论》不但文字表述迥异,且鼻洞与鼻渊患者之涕有浊与不浊之分,二病病机有“颃颡不开,分气失”与“胆移热于脑”之异,故可知此“鼻洞”非“鼻渊”之异文。

2 异文之间的关系

2.1 前贤论说

最早论及“鼻渊”与“鼻淟”关系的是日人丹波元坚:“鼻渊,《太素》作‘鼻淟’,杨曰:‘淟,他典反,浊垢也。’坚按:鼻淟之名,与证相协。然盖是避唐太祖(系‘高祖’之误—引者注)讳而所改也(《太素》‘渊掖’作‘泉掖’、‘清泠渊’作‘清泠泉’,是其证)。[7]”据其所论,可知其认为“鼻淟”是因避李渊名讳而改。

然而或许是因为以“渊”讳作“泉”来论证“淟”为“渊”讳的力度不够,丹波氏之说并未得到学者的认可。如大约与丹波元坚同时代的喜村多直宽、森立之皆对其说提出质疑,前者谓“‘渊’字避讳改为‘泉’,见《廿二史札记》。若是避讳则当为‘鼻泉’,不可作‘鼻淟’”,而后者则说“‘鼻渊’《千金》作‘鼻洞’,《太素》作‘鼻淟’,其名义了然。惟‘鼻渊’之义未明,因考‘鼻淟’自是古名”[8],均认为“鼻淟”方是古医经原貌。至于“鼻洞”、“鼻渊”等异文出现的原因,二人皆无一字论及。

其后,范行准亦持“鼻淟”为原貌说,认为“淟”取“淟涊”、“垢浊”之义,而“鼻渊”“鼻洞”“鼻泓”三者“俱无义,并形近而误”[6]。然平心而论,“渊”、“洞”、“泓”、“淟”四者字形不但难称相近,甚至可谓是相去甚远,而“鼻渊”“鼻洞”“鼻泓”亦非“俱无义”(说详后文),故此说颇难服人。

要之,对于“鼻渊”及其异文之间的关系,虽有丹波元坚、喜村多直宽、森立之、范行准等中日前辈学者加以考察,但时至今日学界仍未能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颇能代表现代学者研究水平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仍像萧延平一样,仅云“《素问》、《甲乙经》‘淟’作‘渊’”而未下断语[2],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着这一现实。

考虑到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而《黄帝内经太素》成书约在唐初,故笔者认为丹波元坚的避讳说已接近历史真实,只是其对“淟”字的认识不够准确,影响了其结论的可信度。在下文中,笔者将尝试沿着避讳说的思路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2.2 “鼻渊”为古貌,“鼻淟”“鼻洞”“鼻泓”是避讳的产物

《素问·气厥论》王冰注云:“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1]”此病以“浊涕下不止”为主症,而“涕下不止”颇似水泉之不竭,王冰说“鼻渊”之名即由此而来,显然是可以成立的。

虽然“鼻渊”一名甚为形象,但自唐朝始直至五代结束(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遵奉唐庙”[9]),人们均需避高祖李渊名讳,不便直书“渕”、“淵”、“渊”、“囦”等时人心目中的正体“渊”字[10-11],故一定会加以改易。按照这一思路来审视“鼻淟”、“鼻洞”、“鼻泓”与“鼻渊”之间的关系,则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这些异文。

2.2.1 鼻淟 如上文所述,丹波元坚、喜多村直宽、森立之、范行准等前辈学者无不认为“鼻淟”之“淟”为垢浊之义,这也是杨上善的理解。然此解虽貌似合理,实则可商,因“淟涊”乃叠韵联绵词,义为垢浊,而此类词语是不可逐字加以训释的。钱超尘、李云先生说“古籍中多‘淟涊’连用,垢浊之义与下文‘浊涕下不止’不合”[12],即是此故。因以“垢浊”释“淟”不尽合理,故曰“疑‘淟’为 讹”,“为‘洫’之俗体,亦作‘溢’”,“‘溢’与‘浊涕下不止’正合”[12]。然而疑“淟”为“洫”终究缺少证据,且无助于解释“鼻渊”乃至“鼻洞”、“鼻泓”等异文出现的原因,故此说亦不可奉为定论。

实则此处之“淟”并非“淟淰”之“淟”,而是唐人为避李渊名讳新造的一个异体字,音义与“渊”字无别,此有五代时期僧人可洪所撰《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相关记载可证。可洪的训释表明,唐代僧人写经时用于避讳“渊”的异体字甚为夥颐,而“淟”则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写法,此字读音为“乌玄反”,但常被误读为“他殄反”、“他典反”[9-10]。由此可知,杨注“他典切,垢浊也”之误在当时亦非罕见。

在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中,《内经》原文中的“渊”字写作“渆”形,杨氏注语则以“泉”代“渊”[13-14]。从“渆”、“淟”、“泉”等用法,可知唐人在抄写医经时具体的避讳方法有二,或改易字形,或以近义词替换。而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又有明显区别,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经典中的原文改易字形,而在注疏之时则以近义词相代。清楚了这一点,则又可知将“鼻渊”写作“鼻淟”并非始于杨氏,否则也绝不会以“他典切,浊垢也”来解释这一本当读作“渊”的“淟”字。

2.2.2 鼻洞 宋臣曾经称引的别本《甲乙经》中的“鼻洞”,亦当是“鼻渊”一词避讳的产物,只是这绝非皇甫谧著作的旧貌,因生活在魏晋时期的皇甫谧是不会避李渊名讳的。可以想见,在唐人笔下《甲乙经》中“鼻渊”的“渊”字避讳方法并不尽同,宋臣校勘该书时所据底本定是易于识别的“渊”字的某种写法,而所用校本中则有以“鼻洞”代“鼻渊”者,故为我们留下了“一作洞”的校语。至于《千金要方》的“鼻洞”,似可确信出自该书作者孙思邈之手,因其虽生于隋开皇年间,但《千金要方》的著成则在唐代,自然是需要避讳的。

考《说文·水部》,“渊”之本义为“回水”,“洞”之本义为“疾流”,其间颇有相通之处,即河水疾流之处易于产生回旋状的水面,或许唐人以“洞”作为“渊”的避讳字与此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内经》中尚有“鼻洞”一病,即前文曾加引述的“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鼻渊以“浊涕下不止”为主症,鼻洞以“涕出不收”为主症,二者症状堪称高度近似,或许受此影响唐代医家才以“鼻洞”代“鼻渊”。这当是“鼻渊”讳作“鼻洞”的另一重要因缘。

2.2.3 鼻泓 “鼻泓”的出处可追踪至《宣明论方》,已述于前。此书写成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上距五代结束(公元960年)仅212年,距李唐覆亡之时(公元907年)亦不过265年,故刘氏当有机会见到遗存有唐或五代时人避李渊名讳痕迹的古本《素问》。据此而论,虽“鼻泓”最早出现的时间已难确考,但其为避讳的产物仍可断言。

考“渊”、“泓”二字皆有深水之义。鼻渊患者虽浊涕不止,但医者却难以发现涕存何处,这或许会使人产生患者之浊涕犹如一潭深水而其底难测的印象,故抄写《素问》的唐或五代时期的医家选择了以“泓”代“渊”,如此看来以“鼻泓”命名本病亦甚贴切。

在传世本《宣明论方》中并无“鼻泓”一词,但其关于“鼻渊”的记载不但明言“出自《素问·气厥论》”,而“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浊涕不止,如涌泉,不渗而下,久不已,衄血为患”的具体论说更是由经文与王冰主语糅杂而成,所创防风汤以清热养阴之品为主,兼用疏风之药,确属范元长所谓“用凉药者”,故笔者疑此“鼻渊”是由“鼻泓”回改而来。

3 结论

通过上文的具体分析可以确信,“鼻渊”方是古医经的原貌,而“鼻淟”、“鼻洞”、“鼻泓”皆是避李渊名讳的产物,其中“鼻淟”用的是改易字形之法,音义与“鼻渊”无别,而“鼻洞”、“鼻泓”则在不同程度上与“鼻渊”之义有相通之处,用的是近义词替换之法。只有如此理解,我们才可以比较圆满地解释这些异文产生的原因,将这些词语融会贯通。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8.

[2]李克光,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57-858.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04.

[4]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50.

[5]周密.志雅堂杂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1:28.

[6]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86.

[7](日)丹波元坚.素问绍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04.

[8](日)森立之.素问考注(附四时经考注)(下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64-65.

[9] 窦永怀.敦煌文献避讳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11-12.

[10]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中华大藏经(第五十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568.

[11]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中华大藏经(第六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106.

[12]钱超尘,李云.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63.

[13]张灿玾.黄帝内经文献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336.

[14]李克光,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6.

R276.1

A

1006-3250(2016) 09-1148-02

2016-03-26

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黄帝内经》疾病命名文化研究

朱鹏举(1980-),男,河南通许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黄帝内经》多学科理论与中医学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鼻渊异文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分析自拟辛夷鼻炎汤治疗鼻渊的临床疗效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郑日新教授经验方配合针灸治疗肺经风热型鼻渊的临床效果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