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肾命正论
——兼评肾命无差别说

2016-01-31烟建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命门内经五脏

烟建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中医肾命正论
——兼评肾命无差别说

烟建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中医肾与命门理论在传承中存在着概念混乱、临床应用无所适从的尴尬,为此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溯源求本,阐明肾命理论源流、探求其学术内涵,并指出《难经》命门从《内经》肾概念升华而出,开启了中医先天理论的先河,经过后世的发挥和发展,特别是明代医家以太极之理论证命门,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及其哲学方法论的影响,提高了中医先天理论的学术层次和科学价值。最后,梳理了肾命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探讨了两者的不同用药特点,以作为笔者主张命门主先天理论的回应。

肾命(肾与命门);命门;中医先天理论;肾命无差别说

中医肾与命门(简称肾命)的概念和理论,是《内经》与《难经》提出并阐述的,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和发展,终成洋洋大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临床意义。就学术内涵而言,命门在肾概念的基础上升华而来,它使中医先天理论由简而繁更加丰富和系统化,是学术发展的标志。但是近年来肾命理论却乱象不断,命门即肾阳、肾阴肾阳即真水真火之说漫书皆是,更有肾命无差别之说,认为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而已”(见于多种中基教材),在中医界流传渐广,影响所及,肾、命不分,先天后天概念混杂,影响了中医先天理论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发展,殊为可叹。为此本文溯源求本,从《内经》《难经》阐明肾命理论源流,探求其学术内涵,论证其医学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并兼评肾命无差别之说以正传承。

1 中医肾命理论的历史纠葛

中医肾命概念发端于《内经》《难经》。《内经》建立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藏象系统,肾是其中的一脏,但同时又以其属水而生天癸、主生殖、主导生长发育,将先天功能寄属于肾。《内经》曾提及“命门”,但却指眼睛。《难经》则提出,两肾其一是命门,是命门主生殖,并为生命之根本,人之先天属之。《内经》《难经》相辅,共同开创了肾命理论。《难经》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命门论在医界悄无声息,只有道家不绝如缕地延续着,如《抱朴子·内》“坚玉钥于命门”、《黄庭经》“后有幽阙前命门”、尚道医家杨上善在《太素》多次引《难经》命门之文。及至金元,《难经》命门论才借相火得以发扬,故命门相火成为争论一派。延于明代,有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专论命门为人之先天、乃身之本,然其气生于肾,并引宋儒太极论入医学,遂成系统的肾命理论。在命门理论发展的同时,有关肾与命门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分歧主要是两种,一是有关命门的争论,如命门部位、脏器实质、其性相火非相火等;二是先天理论肾命主次之争、《内经》《难经》源头之争等,如李中梓以肾为先天之本,否定命门;徐大椿崇《内经》抑《难经》,因命门之义不合《内经》而贬损之。近些年来,学界对肾命的讨论和认识也常混淆肾命先天主次、《内经》《难经》源头,如命门肾阳相混,元阴元阳、真水真火与肾阴肾阳不分,甚至将肾命等同并写进教科书,造成理论的混乱。

2 《内经》《难经》肾命本义

2.1 《内经》肾命原义

《内经》研究生命规律是以五脏为核心,建立内外整体统一的生理病理功能活动系统。肾是五脏之一,其性闭藏,功能主藏精、化水。毫无疑问,这个生命系统重点在人出生后的新陈代谢,故偏于后天。但对于人的生命来源、禀赋寿夭、生机根本等先天机理,《内经》也有涉及。《内经》论生命的先天机理,主要集中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天年》、《灵枢·寿夭刚柔》和《灵枢·五音五味》等篇。从五脏而言,主要涉及肾。因为在生命的来源与成长发育中,中国哲学向来有“万物生于水”的观念。如《管子·水地》:“水,具材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而五脏中肾属水、藏精而主生殖及生长发育。这种认识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天年》得到确认。从理论说,肾中精气应是孕育新生命的本原之物,可称为先天之精或先天精气,而在《内经》称为肾气,也称真气。然而综合《内经》全书,肾气和真气都是混先天、后天共有的概念,未有专指先天之气者,如肾气既主生殖生长,又能蒸水化气主骨主耳;真气既主生殖主生长又可称作经气,还可“与谷气并而充身”。因此,《内经》并未就生命之先天机理设置专属概念。可见,《内经》在先天知识与理论方面虽有涉及仍属碎片性,尚未形成系统的学术,更不用说后世将元气、元阴元阳与真水真火等先天概念的产生直归《内经》如何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而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之说,是将《内经》《难经》的学术依据搞混甚至颠倒了。

人们在谈及先天之理时往往提及命门,而《内经》3次提及命门均指眼睛,与先天机制没有直接关联。有的医家硬将《内经》《难经》命门扯在一起,如赵献可从《内经》寻找与《难经》命门相当的脏器;张景岳将经穴晴明扯到“脑心”以附会“至命之处”,显然没有道理。《内经》理论体系以五脏为中心,即生命中枢,再造出一个凌驾于五脏之上的命门,不符合经旨。

2.2 《难经》命门出新

《难经》在肾之外也提出命门,但却与《内经》大相径庭,此命门非目非穴而是至尊至要之脏。综合《难经》八难、三十六难、三十九难、六十六难诸难义涵,命门藏舍人之本原精气神,系“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它温煦和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活动,是呼吸之根,且主纳气,激活和充实三焦,使三焦受气而脏腑发挥生理效应,即《医贯》所说“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内经十二官论》)。又主藏精、系胞而司生殖。此外,人体以此为抗邪能力的主宰,《难经》称为“守邪之神”。以上诸功能后世概括为先天禀受与产生的生命体及其本能,从而将先后天机能相对分离,开拓了生命与医学研究的新领域。

关于命门与肾的关系,《难经》说“左肾右命门”令人疑惑,但深入分析亦可理解其良苦用心。盖《难经》有两处直接论及肾命关系,一是三十六难所说左肾右命门,二是三十九难说命门“其气与肾通”。说右肾命门当是推重命门之意。如《汉书·周昌传》颜师古注“左迁”云:“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而其本义当从阴阳之理参悟。另有两处间接论及肾命关系,如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再如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这里的“肾间动气”即指命门元气,而命门为“原气之所系”,故命门当在肾间。对于肾间的理解,一如赵献可左肾阴水、右肾阳水,命门在两肾之中,有左右黑白二窍出无形相火与真水日夜潜行不息(《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认为是左右之中;二如孙一奎强调肾间之动气即是命门,谓其“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并以豆果萌芽时两瓣间所生根蒂内含的真气和坎中之阳喻肾间动气(《医旨绪余·太极图说》。如此则知肾命分无可分,二者体合而非一,关系密切而又特殊。明代医家孙一奎之论更真切,且提高了学术层次,并在临床得以应用。

2.3 《内经》《难经》肾命理论整合创新

综合《内经》《难经》肾命之论,再融合后世的丰富和发挥,系统的中医肾命理论在明代基本形成。其基本点有三:一是肾为人体五脏之一,乃生命体功能活动系统闭藏机能的概括,主藏精和水液的蒸化代谢。肾在五行属水,而中国古代有“万物生于水”的观念,故肾中有生气,是为生命的先天之原。《难经》称为肾间动气,又谓此气生化维系于命门,即命门原(元)气。因此肾命关系是由肾生命门,肾是命门气化之器,命门是肾中先天功能的概括和理论升华,古人形象地喻为豆瓣生芽、坎卦二阴夹一阳;二是命门为先天精气神的根柢,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及其生理活动的先天基础,主导人体的生长发育,乃人生命力之本。又化生生殖之精,主持男女性生殖活动。此外,人的抗邪能力本源亦当根于命门,它是人先天本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在命门作用和功能性质上,有相火说、肾阳说等。此二说只见“肾间动气”之动气属阳,就将命门作用和功能定为阳、火,丢掉了命门“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等重要内容。前有精与神,后有气,合之精气神,都是生命先天基础中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气在其中是关键、是主导。《难经》命门论强调原(元)气在生命活动中的温煦、推动作用而已。因此,说命门是先天之本,乃统精气神而言;提出元精、元气、元神之名,是认定其先天本原性质;后世以阴阳、水火之理解说命门,又有元阴元阳、真水真火诸称谓,其源总不离命门。

此外又有肾命无差别之说,并涉及命门理论的实质与评价等问题。命门是肾中先天作用和功能的概括,命门概念的提出是对肾藏象先天理论的细化和发展,特别是明代命门大家以儒道太极之理解说命门,促进了中医先天理论的发展和升华,是肾命理论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它以命门为人身先天太极,两肾是其有形寓寄之器,而其无形元气通过三焦布敷全身,温润脏腑经络,是各项生命活动之动力,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元阴元阳、真水真火只是阐述其机理的方式而已。命门理论体现了民族文化和传统哲学的强大影响力,特别是在方法学上贯穿了中国式系统思维模式,使肾命理论成为中医系统生命观及其医学应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医疗实践方面,除了医家将命门理论用于临证外,道家养生理法更重视命门并与奇经理论相结合,在内丹术理论和功法的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循此思路,近年来中医学者又提出《难经》“命元三焦系统”理论,使中医学先天理论更趋系统、丰富,同时也展现了更广阔、更深刻的临床应用价值。肾命无差别说不承认肾阴肾阳与元阴元阳、真水真火的区别,不承认命门与肾概念的区别,实质就是否认命门是肾先天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否认了中医先天理论的存在与发展,这在学术和临床上都是难以站住脚的。

3 命门理论临证提纲

在中医肾命理论中,肾与命门的病理病证相对独立。肾乃五脏之一,在新陈代谢中发挥闭藏作用,主藏精和水液的蒸化代谢,其病证主要是精血津液失于固摄和水液代谢障碍,有实有虚;同时肾也有与五脏相同的脏腑相合、五体五官所主等五脏功能活动系统的生理、病理、病证及其诊治体系。命门从肾升华而出,主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原始形成和活动以及生长发育、生殖活动,是人生命的先天基础和防御本能之主宰,表现为三焦元气布敷障碍及脏腑经络的各种病证,主要是先天发育障碍、禀赋不足、性生殖异常,以及涉及根本的大病重证、病机复杂的久证痼疾等,有虚而无实,并不直接参与五脏系统及其相关生理病理病证的诊治。

命门虽无专用药物,但却有与肾相区别的用药法则。一是肾命治法有别。①肾病有补有泻,命门只补不泻。如命门之寒热证,热者须补阴以配阳,用咸寒或配以甘寒药滋阴,热便消除,忌用苦寒强泄;寒者则壮阳以消阴,用酸温或配以甘温药壮阳,寒便祛除,忌用辛热散寒。至于肾病依《内经》原义,肾与其他诸脏同有虚实。如《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腹胀、五脏不安。”腹胀这里主要指肾病化水障碍引起的水病,并广泛影响五脏活动而使“五脏不安”。《素问·汤液醪醴论》给出的治法是“去菀陈莝”“缪刺”“开鬼门、洁净府”,都是驱水之法,应归于泄法之类。当然水的代谢“气化则能出矣”,治肾之水病更当强气化用补,是有泄更有补也。后世混淆肾命概念,提出“肾有补而无泄”,是合肾命为一,既不利于学术发展,也影响临床使用;②命门先天、精气相生最为要紧。“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就是这种治疗原则,而滋补元阴元阳、真水真火也与此相类。如左归汤丸之滋养真水、元阴,右归汤丸之壮元阳、真火。金匮肾气丸、钱乙六味地黄丸亦应入此类药,盖前者壮阳、补火是在熟地、山萸、山药养阴基础上加桂附完成的,而后者滋阴、补水虽用3味厚味滋阴药,又加茯苓、丹皮、泽泻以疏导启动而生化无滞;③命元三焦系统中的命门用药则遵循“虚在命门,实在三焦”的原则,补命门而泄三焦,多用于大病、痼疾、危证等;④肾命药物特点不同。命门用药宜柔不宜刚,喜咸温、甘温、咸寒、甘寒而恶辛热、苦寒,并多用血肉有情之物,如紫河车、鹿茸、鹿胶、雀卵、蛤蚧、雄蚕娥、桑螵蛸、虾蟆、冬虫夏草醇阿胶、海狗肾、猪骨髓以及气味醇厚之品,如地黄、肉苁蓉、天冬、沙苑子、玄参、山茱萸等,方如龟灵集、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肾病用药驱寒壮阳、泄热滋阴则不论缓峻、刚柔,药如辛温、辛热之辛桂附椒姜、苦寒咸寒之知柏泽,甚至峻烈逐水之遂、芫、戟、二丑等也入肾经,方如四逆汤、真武汤等。现将命门病证及其诊治法则特点提要如下。

3.1 命门病机纲要及特点

一是命门为先天之本,其病机有虚而无实;二是命门元阴、元阳之虚,主要体现在功能的衰弱、退行性变和虚性亢奋诸症。①命元阳虚,每见寒证临床多表现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减弱;②命元阴亏,每见热证临床多表现为心肝肾三脏功能虚性亢奋;③以上所述为命元不足影响各脏,而各脏病久亦导致命元不足,此则标志着病变的加重;④元气的存亡是人生死的关键,命元阳虚与阴虚的结果都能导致元阴或元阳亡失、阴阳离决的结局;三是元气之虚,按程度可以分为虚弱、虚损、衰败、竭绝,简称虚、损、衰、竭4个层级与阶段;与一般病变比较,其特点是病情逐渐、进行性地加深加重,直至阴阳离决而死;四是元气之病必备特点是鲜现于一脏一腑,而损及多脏多腑、衰耗精气血津液,同时又因虚生邪感邪、因邪伤正致虚,恶性循环,病变深重,难以挽回。

3.2 疾病辨治求本

对于外感内伤病证,伤及根本的大病重证求治于命门,病机复杂的久病痼疾求治于命门,先天禀赋不足、生长发育障碍病证求治于命门,发育不良、遗传疾病和性生殖疾病求本治命门。

3.3 调养命门养生保健

要之,中医肾命理论发端于《内经》《难经》,并禀承“万物生于水”的理念,由后天五脏系统之肾升华出命门概念,是为人体先天系统的核心,在机体的形成、生长发育、基本生命活动以及性生殖活动中都发挥着本原作用,也是抗邪抗病能力的根本。后世引入阴阳、水火法则,特别是宋儒太极之理论说命门,提升了肾命理论的学术层次,具有特别的科学意义,也开拓了肾命理论的临床实践之路。至于肾命关系,既非同物异名亦非一分为二,而是一体两用、二里包一,前贤喻为豆生芽和坎中满之象,可以体味也值得研究。

R221.3

A

1006-3250(2016)09-1145-03

2016-02-21

猜你喜欢

命门内经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3个月建厂3座,再度刷新“渔美康速度”!80后集团掌门人亲授企业的“三重命门”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漫画
抓住“命门”练太极
浅谈命门学说及其在肾脏病中的运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