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灸法联合捏脊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脾虚证疗效观察

2016-01-24申艳娥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灸法

申艳娥

110032 沈阳,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



临床研究

灸法联合捏脊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脾虚证疗效观察

申艳娥

110032 沈阳,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

【摘要】目的观察灸法及捏脊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脾虚证的疗效。方法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康复训练联合灸法开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捏脊治疗,治疗第30天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评分法评价康复训练效果,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30天观察组GMFM-88评分为(45.27±12.12)分,高于对照组(40.13±13.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脑瘫脾虚证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法联合捏脊治疗脑瘫患儿脾虚证临床疗效明显,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性瘫痪;脾虚证;捏脊;灸法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国内发病率为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连年递增趋势[1]。西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尚无有效手段,多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并以康复训练为主,使患儿提高自我生活能力。在长时间临床治疗中,患儿多因疾病、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脾胃功能,或吞咽功能等异常出现中医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如何在治疗脑瘫的同时,兼顾治疗脾虚证是临床提高治疗脑瘫疗效的重点难点问题。本研究采用灸法及捏脊治疗本证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6.1±12.4)个月;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88,GMFM-88)评分为(25.31±14.69)分。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5.7±12.8)个月;GMFM-88评分为(25.63±14.02)分。两组在性别、年龄、GMFM-88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3]相关内容进行诊断。

1.3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1~4周岁;(3)家长自愿且同意参加本次临床观察,能够完成系统治疗者;(4)脾虚证在本次患病后未经过系统治疗。

1.4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者;(2)合并有肝、脾、肾、循环等系统重大疾病影响临床观察者;(3)脊柱或周围组织患有皮肤病,或发育异常影响手法治疗者。

1.5治疗方案对照组根据患儿病情,采用Bobath法及Peto法等康复训练方法,每次训练40~60 min,每日1次;使用艾条灸从长强穴至大椎穴反复多次,施灸共进行20~25 min,每日1次;灸前可涂抹橄榄油,皮肤微红为度,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不可深红。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捏脊治疗,取华佗夹脊穴及两侧膀胱经腧穴等,从长强穴至大椎穴捏脊,反复7次,每日2次,每次治疗时间不少于5 min。两组治疗时间30 d为1个疗程。

1.6疗效判定标准在治疗前及治疗第30天后采用GMFM-88评分法评价康复训练阶段效果。治疗第30天参照《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价脑瘫患儿脾虚证中医症状评分降低95%及以上为治愈,中医症状评分降低70%~94%为显效,中医症状评分降低30%~69%为有效,中医症状评分降低小于30%或加重为无效。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88评分比较在治疗第30天观察组GMFM-88评分为(45.27±12.12)分,高于对照组(40.13±13.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P<0.05)。

2.2治疗30 d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32,P<0.05。

表1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瘫是儿科疾病治疗中颇为棘手的疾病,其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日后生活质量,为社会及家庭来带沉重负担,也为患儿日后生活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本病西医治疗尚无有效方案,多采用康复训练及中医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4]。西医学研究认为,脑瘫患儿因脑组织损伤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出现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如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症,影响患儿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5-6]。从而造成患儿免疫力低下,易引发其他疾病,影响其在院治疗效果。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元神受损,五脏失养,脾胃不健,水谷摄入不足,加重脾虚。中医治疗的重点在于脾,而小儿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平日多为饮食不当而引发,在治疗上重在调养[7]。减少药物干预,而采用针灸推拿方法。对小儿施针体针留针较为困难,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灸法及推拿,故本研究选择灸法及捏脊治疗。

中医捏脊是临床治疗小儿脾虚证的常用方法,且无毒副反应。手法经过历代医家发展逐步完善,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显著。其因后背是人体阳中之阳,主要循行督脉及足太阳经,是五脏六腑气血之总归,统摄全身气血运行。通过手法刺激达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平调阴阳,理气和血的作用[8]。增加患儿被动运动量。且加入灸法,其简便易行,具有温经散寒,防病治疗的功效[9]。有研究显示,通过督脉等刺激,调节全身阳气,行脾气而运化全身;且可有效改善唾液淀粉酶活性,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对于神经细胞可减少凋亡的发生,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可辅助康复训练,一举多得[10]。

现代研究认为,脑瘫患儿患有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缺乏症,正是因为微量元素缺乏影响核糖核酸的生成,导致蛋白质及相关生物酶合成过少,从而影响神经、运动功能及其发育;如钙、铁、锌、铜等缺乏导致幼儿神经发育不全,学习能力降低,行为活动异常等[11]。而捏脊治疗通过体表刺激,改善微循环及细胞代谢,改善消化功能提高人体微量元素吸收,促进核糖核酸合成,并刺激下丘脑释放内分泌调节激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2]。

通过为期30 d的临床观察,GMFM-88评价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症状恢复上也呈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捏脊治疗小儿脑瘫脾虚疗效明显,有利于患儿恢复。在临床捏脊治疗上,通过经验及数据多强调手法使用。捏脊前轻柔小儿背部,使患儿更易接受。治疗时强调捏脊在捏、按、拿、推后,轻轻上提一下,可有效增加刺激。在2次捏脊间隔中建议手掌按揉脾、胃、肾俞逆时针9次;并在捏脊结束时,用手掌根部从下至上轻擦小儿背部,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13]。

捏脊联合灸法治疗脑瘫患儿脾虚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较传统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具有增效减毒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1988,3(5):72.

[3]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28.

[5]孟秀会.健脾益气法治疗脾虚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6-20.

[6]王雪峰,贾广良.“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17-19.

[7]张茹.王雪峰教授提出的“脊背六法”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及病例分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18-19.

[8]李华伟.穴位点按治疗脑性瘫痪患儿斜视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4):344-345.

[9]张锐.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脾虚证的临床观察与机理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12-18.

[10]钱旭光,孟秀会,赵勇,等.健脾益气按摩法在脾虚型脑性瘫痪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9,5(4):33-36.

[11]钟小蓓,王迪华.辨证分型配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70例[J].陕西中医,2010,31(11):1466-1467.

[12]程宾,董晓斌,谢杰,等.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5,36(2):4-6.

[13]朱梅,马丙祥,琚玮,等.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候初步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4):35-36.

(本文编辑:刘颖)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cerebral palsy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reated by moxibustion therapy combining spine pinching

SHENYan'e.

ShenyangChildren'sHospital,Shenyang11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xibustion therapy combining spine pinc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CP) with spleen deficiency in children.MethodsSixty patients with CP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ing moxibustion therapy,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spine pin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GMFM-88 scales were used to judg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Thirty days after treatment,the GMFM-88 score was 45.27±12.1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as 40.13±13.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28/30),better than 73.3% of the control group(22/30),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Moxibustion therapy combining spine pinching has an evide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n treating spleen-deficiency syndrome of CP patients,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ng in clinics.

【Keywords】Cerebral palsy;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Spine pinching;Moxibustion therapy

作者简介:申艳娥(1982-),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E-mail:447073656@qq.com

doi:10.3969/j.issn.1674-3865.2016.01.017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865(2016)01-0044-03

(收稿日期:2015-07-16)

猜你喜欢

灸法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督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论薛己用灸法治疗疮疡的思想特色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灸法治疗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