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6-01-23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

宋 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社科办,郑州 450044)



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宋 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社科办,郑州 450044)

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直接决定着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本文从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人文知识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和重要价值,并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实际,从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理念;构建组织机构,实现科学管理;强化队伍建设,营造教研氛围;创新思维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变革考评方式,优化考核体系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路径。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变革无时不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相连,特别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已从追求规模效益向强化内涵建设转变,内涵建设的主要标志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毕业生为社会所认可,而毕业生被社会所承认的重要因素则取决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既关乎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来自《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人文”即“教化”。人文一词“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1]。高等教育界的大部分学者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诠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由人文精神培植、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知识传授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且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精神培植、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人文素质教育知识包括人文精神、人文能力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凝聚文明精华而形成的精神体系,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责任感、使命感及自我认知等。人文能力指个体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包括适应与体验能力、学习与交往能力、判断与审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人文知识主要指个体在培植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能力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包含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知识;三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旨是教师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精神培植等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可见,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全精神、提升素质、强化能力、优化品质的综合培养,目的是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智慧的达成。[2]

从教育的实际效果看,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文化品质的修炼、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趣味的提升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按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进崇尚科学、富于创新、以技立业的追求,不断促进两者有机结合。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毕业生既会做人,又能做事。实现以人文品质“乐业”、以综合素质“拓业”,以人文精神“成业”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现状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的风生水起,大多高校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导读、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人文素质专题、职场语言艺术、文学与艺术欣赏等人文素质类相关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显性或隐性问题,特别是学科系统的管理制度缺乏、专业教师和校本教材缺失、教学研究和教辅工作还不到位、人文素质教育没能与学校的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等,这使得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重视人文不够,师生认识错位

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课程理念的惯性影响,把人文素质教育当做面子工程,过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现象依然存在。过多强调专业特色,在总体学时框架内,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占压了少之又少的人文课程,使人文类课程在培养计划中所占比例甚小,侧重人文知识传授,忽略人文素养的培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之外,很少开设其他公共选修课。特别是在我国理工科类、农林类及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与国外同类院校专业相比,课时过少问题更加突出。另外,在专业教育中固有的人文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大多停留在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或专业教育中伴随形式化的人文教育。[3]

二是师生认识错位。不少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少数人文类课程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专业教师教好专业课就足够了,对人文素质教育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大学生则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人文素质教育目的模糊,不少学生从功利性动机出发,把人文素质教育划归到“第三课堂”,造成随意性选课,进而出现到课率低,授课效果差,极大地影响了学习兴趣及求知、向善的主动性。

2.组织机构缺乏,教育倾向行业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由教务、学生、就业、宣传、思政等多个部门参与管理,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教学文件缺失,授课计划简单笼统;教师无参考,学生无课本,授课内容和方式单调,文学艺术教育类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占较大的比重,有些高职院校的公选课甚至只有文学艺术教育类课程,其连续性和衔接性不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依然处于孤立、散乱、无组织状态;有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受其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制约,倾向于培养的是某行业的人才,就开设相关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出现行业化和专业化倾向。

3.师资力量薄弱,适用教材缺乏

师资和教材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就现有教师的专长、能力,简单开设课程,显得随意而零乱。特别是理工类院校主要由校内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授课,不利于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更缺乏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的连续性。同时,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高职院校本身又缺乏与其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的、能满足就业岗位和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校本教材,所授课程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致使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错位。有的虽设置了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购置了大量的书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使得人文素质教学仍旧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整体上影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更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发展。

4.课程设置无序,“四化”倾向明显

不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整体安排和精心设计,普遍存在粗糙单一现象,课程中的“四化”倾向严重。一是课程目标的“功利化”。过分强调人文类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忽视其深刻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没有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定位课程目标,大多倾向于学生求职需要,侧重传授功利性实用性的谋生方法、手段和技巧,弱化人文素质培育。二是课程内容的“随意化”。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取决于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而是取决于教师的好恶,“因师定课”现象突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据笔者对河南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得知,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在名称、内容、学时等方面差距较大, 即使同类院校在授课、管理、考核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三是课程实施的“形式化”。对人文素质教育多停留在口号上,专业技能教育仍占绝对优势。把人文素质课程看成是专业之外的、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的课程,认为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的副课,实际上是在所谓专业观念的前提下给学生加一些能力培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得到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没有起到优化学生知识架构、改善学生智能结构、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常常满足于开设几门课,举办几次讲座,开展几次活动等等。四是课程评价的“简单化”。大多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目标集中在显性课程、知识层面的掌握及传统的分数多少上,没有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课程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之游离于学校正规教育内容之外,不能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甚微,甚至无法支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

5.内容缺乏整合,课程交叉重叠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含“显性”和“隐性”两类课程。“显性”课程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而“隐性”课程主要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名著导读、音乐欣赏、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具有潜在作用。随着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逐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个别高职院校的也出现急剧增多的现象。诸如音乐欣赏、诗文诵读、电影欣赏、艺术鉴赏等急切走进课堂。内容各异的专家讲座、课外活动、企业调研等隐性课程大量涌入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丰富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但关键是这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既有交叉重叠,又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互补的现象,整体上缺乏科学性整合;而显性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又相互脱离、没有联系,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渗透进专业教育内容等。另外,不同院系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自己的认识选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基本课程内容,致使教学执行部门难以统一布置落实相关课程。这种缺乏论证和“撒网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5]

6.教育实效不强,考核亟待改变

不少院校把人文素质教育变为人文知识灌输,忽略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植。学究化倾向严重。他们在批评知识灌输的同时,又在极力灌输所谓人文知识,即注重汉语、文学、艺术、历史的系统知识和专门理论,把素质教育变成专业教育或应试教育,使学生以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法去应付人文类课程的考试。不少大学生受“专业技能是生存之本”观念的影响,放弃人文类课程的选修,使其授课效果差,实效性减弱。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近几年的高职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智能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集中表现为:人文知识缺乏,言行偏激,责任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够,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与现实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一降再降。

对人文素质教育课进行务实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是促进课程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动力。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大都存在“两重两轻”现象:一是重“显性”轻“隐性”。习惯于用能够量化的分数和组织活动的次数来评价课程的效果,淡化了学生日常素质表现和能力提升等不能量化的“隐性”内容;二是重“校内”轻“校外”。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主要靠后天的培养,既有自然环境的熏陶、文化环境的影响,也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体验,更需要时间来感悟和积淀,所以对其素质的评价也不能是阶段式的,应该是长期的。大多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评价都是针对课程进行考核,而如何记录学生的人文品行、弘扬正气、褒奖高素质学生则缺乏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建立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更是授课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协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同步提升。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理念

人文素质是人全面发展重要的基础性素质。爱因斯坦曾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6]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与其相一致的。人文是科学创造的动力之源,是科学态度的试金石,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人文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传统课程理念,站稳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尽快实现由培养“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的目标转变,树立大人文的教育理念,以育人为中心,做好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调动教学、管理、教辅等部门全方位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各个教育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人格、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抗挫抗压的培养教育,努力打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设立专门机构,实现科学管理

高职院校要尽快修订完善教师、干部、学籍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完备、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克服人文素质教育中多头、多部门管理的散乱局面,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统筹规划全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改研究、课程实施等,做好与教务、团学、思政、心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制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有选择地对人文知识进行充实、编排与整合,编撰学生易于接受的校本教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重视人文认知,又要关注人文实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道德感、民族感、审美感等高级情感水平,使学生在自然美和人性美中深化自身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处理好“知道”与“体道“的关系,主动追求科学的探索、体验和创造的乐趣,做到知行统一,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3.强化队伍建设,营造教研氛围

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而通识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这种教育方式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实践技能,更要对科学与人文有统一认识,达到文理融通。因此,高职院校在确保一定数量的专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整合校内教育教学资源,调动具有通识能力的社科类教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要采取优胜劣汰的办法完善选课制度,鼓励教师知难而上,勇于创新,加大开设选修课的数量,培养人文素质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重视核心课程教师的梯队建设,以倾斜政策不断为其提供人文素质教育知识更新平台,鼓励他们钻研教学,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外出进修和学术考察的机会,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人文素质课教师应自觉提升修养,强化人文素质,发扬创新精神,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推动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领悟到人文教育的内涵,避免教育教学中出现科学与人文疏离以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7]

4.创新思维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在充分研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克服重技能、轻人文,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具有明显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构建起高职院校、授课教师、学生学习、用人单位“四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科学的教学运行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形成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能。

一是顶层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层面要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做到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匹配,突出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使各课程之间既能发挥独自的作用,又不重叠交叉,兼具化合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加强大学生情感、心态、交往、处事等非智力素质的有效提升。[8]

二是构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可以根据精品资源课的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络核心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课程介绍、学术研究、教师队伍、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网络课件、指定教材、学习方法、作业习题、课程特色等方面,将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统一起来,形成质量高、实用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9]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 也可以借助自身的资源与其他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交换,互通有无,相互补充,或共同建设、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构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10]

三是与用人单位联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综合能力的要求,科学设置专业课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与授课时序,吸纳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开展人文素质课程专题讲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传授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5.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素质课教育的本质在于其人文性,因此,人文素质课程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教育,绝不是单纯人文知识的灌输与记忆。达不到精神层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完全的人文素质教育。[11]高职院校要以精神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打破传统的“规训”式教学方法,超越照本宣科、空谈道理式的教育,通过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学模式改革等,不断改进教学过程,注重“人心”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从主观和客观上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

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摒弃大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面,开阔知识视野;划分出学习小组,主动运用启发、讨论、互动、情景、案例、行为导向等教学模式。

二是积极应用实践性教学方法。重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寒暑假各类形式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找到困惑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指导学生学会做事。

三是注重专业和职业课程教学中人文价值的渗透。人文与科学的分裂会导致人格的分裂,人文与专业的割裂会导致文化的分裂,人文与职业发展的裂痕会导致文化的枯萎。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要突破学科的界限,认真发掘专业技术课以及职业教育课本身蕴含的丰厚人文价值,以渗透的方式融进专业和职业教育之中,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以人文的素养映射职业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推进学生人文品质的发展。[12]

6.变革考评方式,优化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科学评价方法,形成“内外兼顾”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不断提升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认证制度。科学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高职院校所成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可以通过素质档案建设,记录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认证学生人文素质等级,与学生组织发展、评优评先、困补资助等挂钩,调动大学生主动提高人文素质的积极性。

二是校内与校外评价有机结合。以“日常性考核+论文”的方式评价学生人文素质,以各学期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变化控制为主、论文成绩控制为辅,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将学生参加的社团和文体活动、艺术竞赛、人文社科竞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引入人文素质评价体系,通过访谈记录、跟踪调查、社会认可等方式对学生的校外表现进行评定,构建行为与素养齐观、能力与价值并重的科学考核体系。

总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我们要抓住机遇,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影响力,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内化品德、外化行为,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4(4):4.

[2]钟荣跃.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考试周刊,2010(16):207.

[3]贲礼进.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99-100.

[4]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06-409.

[5]徐胤莉,石燕萍.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8(6):71-72.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7]周榜师,尤艺金.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86.

[8]韩秀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4(11):36-38.

[9]李向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4.

[10]熊春林,黄正泉,熊亮.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4):17220-17222.

[11]刘艺.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4(6):840-841.

[12]周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J].兰州学刊, 2010(4):117-118.

(责任编辑 赵冰)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SONG Ping

(Social Science Office,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t value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humanistic spirit, humanis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knowledge. Meanwhile,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expounded from six aspects.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main paths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iscussed from six aspects: renewing the education idea and establishing the humanistic idea, construct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and creating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innovating the thinking mode and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and chang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optimizing the assessment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manitie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2016-06-15

2015年度中原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HUAHE2015012)

宋平(1966—),男,河南邓州人,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社科办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5.023

G711

A

1008-3715(2016)05-0106-06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