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15-12-30吕喜峰

关键词:内服椎动脉颈椎病

吕喜峰

(青山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吕喜峰

(青山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目的分析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床位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采用牵拉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椎骨段收缩期最高流速(PSV)及匀速(Vm)。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DV、PSV、Vm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SV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的治疗方法,可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疗效,促进颈部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手法;中药内服;椎动脉型颈椎病;高血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退行性改变或椎间盘病变导致的患椎失稳,对椎动脉产生刺激、压迫作用,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颈椎病综合征的一种[1],主要症状以眩晕、头痛、恶心、呕吐为主。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床位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3例。其中男95例,女71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6.5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病程1.5年。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有慢性劳损史,比如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主要症状表现为眩晕,头部位置改变时症状加重;X线检查颈椎曲度变直,节段性不稳;部分患者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等;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排除标准:排除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者;不包括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牵拉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药内服疗法根据患者中医症候分型,其中实证给予桃红四物汤合半复天麻白术散加减进行治疗,虚证给予一贯煎合八珍汤加减进行治疗,虚实夹杂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组方用药,1剂/d,早晚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手法治疗包括搓按、点按等,搓按是对颈部两侧项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按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揉搓10~20次,用大鱼际搓揉患者肩中穴位,左右各20次;点按颈椎两侧横突周围,寻找酸、胀、麻感部位进行点揉;在患者耳后乳突处以拇指、食指、中指对合力点揉,沿横突由1~6逐个按压,有酸胀麻感之处则适当延长搓揉时间。以上手法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头昏、头疼、恶心、呕吐、上肢麻木等症状全部消失,颈肢体功能正常,对日常工作无影响,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患者主要症状显著缓解,对日常工作无影响,随访1年相关症状无加重;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或改善效果不明显,或症状有显著改善但随访1年多次复发。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的EDV、PSV、Vm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n(%)]

2.2 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EDV、PSV、Vm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PSV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DV、PSV、Vm指标变化比较(±s,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DV、PSV、Vm指标变化比较(±s,c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EDV PSV V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6.38±2.18 17.20±2.07# 55.85±9.18 57.69±11.87# 29.31±2.42 29.52±2.64#观察组 16.25±2.17 17.61±2.11# 55.93±9.85 59.91±10.37#* 29.28±2.59 30.13±2.04#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颈椎退行性病变压迫或刺激颈椎动脉有直接相关性,中医认为其发病是由于“督脉气衰、阳气不振所致”,督脉气血不利,血运不畅,易出现眩晕、头项疼痛等症状,故中医理论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以补肾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2-3]。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药内容从整体出发,对人体的整体机能进行调整,促使其阴阳调和,且中药对疏通经络、止痛消炎也十分有利。本研究中手法以搓按颈部两侧横突周围肌肉组织为主,放松颈椎周围组织,减轻血管痉挛,改善疗效[4]。

综上所述,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配合中药内服的治疗方法,可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疗效,促进颈部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1] 孙 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14,13(8):472.

[2] 倪文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展机制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5,6(4):59.

[3] 李 佳.中医骨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3,5(8):153.

[4] 杜协彬,张 军,齐越峰,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骨伤,2015,16(5):262-263.

本文编辑:孙春宇

R246.2;R274.9

B

ISSN.2095-6681.2015.031.060.02

猜你喜欢

内服椎动脉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风油精内服最多4~6滴
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小儿湿疹90例:附单用中药内服30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