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入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

2015-12-21徐大真

关键词:心理弹性职业认同高校教师

徐大真,韩 笑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新入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

徐大真,韩笑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摘要:以天津市45所高校的336名新入职教师为被试,采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及适应性绩效问卷对其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水平均较高;(2)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3)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感及适应性绩效的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4)心理弹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适应性绩效总体及各分维度。在职业认同的三个分维度中,职业行为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适应性绩效总体,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适应性绩效关系面,职业行为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适应性绩效学习面,且心理弹性对适应性绩效的贡献率比职业认同对适应性绩效的贡献率更大。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适应性绩效

一、引言

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以及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这一宏伟目标[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量新教师加入了教师队伍。然而,现代组织和工作场所日趋具有变革性及动态性[2]1-18,我国所推行的教育改革也不断向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同时,学生的能力及知识背景各不相同,这也要求教师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手段。新入职的教师必须能够迅速适应陌生的、动态变化的教学工作环境,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新入职教师能否成功应对这一挑战,适应工作的要求,可用其适应性绩效水平的高低进行评估。适应性绩效由Allworth和Hesketh于1997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绩效研究的新热潮[3]7-9。适应性绩效是指个人修改其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动、新的工作状况或是新的事件所造成的工作要求[4]。适应性绩效能够反映出个体在广泛意义上的适应性行为[5],适应性绩效高的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适应性绩效水平高低受教师对其本身职业认同感水平高低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积极感知和肯定性评价,是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6]。其可以促进教师与职业的整合,同时也能为教师的职业信念构建坚实的基础[7]。已有研究发现,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可能是制度变革和教育变革的基础[8],有助于他们应对教育环境及教学手段的变化[9],从而使其能够在新环境中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绩效。

教师适应性绩效水平高低也受教师心理弹性水平高低的影响。心理弹性意指面对困难、压力、失败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能力[10]。心理弹性具有压力缓冲功能,能够减缓压力或逆境的消极影响,减消心境压抑[11]。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教师克服自己的不足与环境压力,帮助教师迅速恢复精神和力量,坚持对教学的承诺,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12],从而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绩效水平。

心理弹性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其作用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出现后才会得到强化。心理弹性能够减少风险因素导致消极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起到调节器的作用[13]。新入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与适应性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心理弹性可能对教师职业认同与适应性绩效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对职业认同水平相同的新教师而言,心理弹性水平高的教师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绩效。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查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与适应性能效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量表:由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等编制,量表采用Likert 6点计分,共18题,分为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及职业归属感4个维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3,4个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62.596%,效标关联效度为0.510,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14]。

心理弹性量表:由倪倩钰,田俊修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RS-14),量表采用Likert 6点计分,共14题,分为个人能力和积极认知2个维度。总量表的 α系数为0.928,2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0.755%,校标关联效度为0.513,问卷信效度良好[15]。

适应性绩效量表:由庄如松编制,量表采用Likert 6点计分,共19题,分为应变面、关系面及学习面3个维度。总量的α系数为0.882,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6.609%,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16]。

(二)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问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来自天津市45所高校参加暑期培训的新入职教师426人,入职时间在3—8个月之间。发放问卷426份,回收问卷388份,回收率为91.08%;剔除回答有明显规律性及有大量题目没有作答的问卷后,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86.60%。有效问卷中男性为146人,女性为190人。

三、研究结果

(一)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适应性绩效概况及相关分析

表1职业认同、心理弹性、适应性绩效及各维度平均分、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注:*表示p < 0. 05,**表示p < 0. 01,下同

职业认同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及适应性绩效量表均采用6点计分,量表的理论中数均为3.5。由表1可见,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适应性绩效及其各维度得分均超过了量表的理论中数,说明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水平均较高,其中,职业认同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适应性绩效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面、关系面、应变面。

由表1可知,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与适应性绩效及其各维度,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弹性与适应性绩效及其各维度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适宜对其做调节效应的检验。

(二)心理弹性在职业认同与适应性绩效整体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方式,检验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各维度与适应性绩效整体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了排除性别因素的影响,采用将男性赋值为0,女性赋值为1的方式,将性别转化为虚拟变量同时,为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将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各维度得分进行中心化处理。

以适应性绩效为因变量,首先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导入回归方程,再将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导入回归方程,最后将心理弹性与职业认同各维度的交互项导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

表2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各维度与适应性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

由表2可见,性别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性别对适应性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心理弹性与职业认同各维度的交互项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与适应性绩效整体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三)心理弹性在职业认同与适应性绩效分维度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是否对职业认同各维度与适应性绩效分维度间关系是否有调节作用,将适应性绩效的三个分维度(应变面、关系面、学习面)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导入回归方程,再将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导入回归方程,最后将心理弹性与职业认同各维度的交互项导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3。

表3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各维度与适应性绩效各维度关系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

由表3可见,性别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性别对适应性绩效的各分维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心理弹性与职业认同各维度的交互项并未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与适应性绩效各分维度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说明心理弹性和职业认同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是各自独立起作用的。

(四)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对适应性绩效的联合回归分析

表4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各维度对适应性绩效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4可知,心理弹性及职业行为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性绩效。心理弹性对新入职教师总体适应性绩效的贡献率为60%;在职业认同的三个分维度中,仅有职业行为倾向对新入职教师总体适应性绩效有显著贡献,贡献率为2%。

表5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各维度对适应性绩效各维度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5可知,心理弹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应变面。心理弹性对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应变面的贡献率为55%。心理弹性、职业行为倾向及职业价值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关系面。心理弹性对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关系面的贡献率为48%;在职业认同三个分维度中,职业行为倾向及职业价值观对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关系面有显著贡献,其贡献率分别为3%和1%。心理弹性、职业行为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的学习面。心理弹性对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学习面的贡献率为43%。在职业认同三个分维度中,仅有职业行为倾向对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学习面有显著贡献,其贡献率为6%。

四、讨论

(一)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现状的讨论

由表1可知,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水平均较高。这一结果,与国内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如张葵葵、李俊以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其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17]。

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在中国被认为是一份稳定的、受人尊重的职业,其自然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高认同感。同时,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及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逐年上升,这也使得教师群体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水平逐年提高。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上升,应聘教师这一职位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想要成为一名教师,必然要承受与众多应聘者竞争的压力,克服种种困难。而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能够承受住这种压力,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可能是导致教师群体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高的原因。

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普遍较高的原因则可能是由于其职业认同与心理弹性均较高,职业认同较高的个体对工作的投入度更高,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能更好地承受工作中的压力及挑战,从而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今社会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失业,新入职教师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以满足工作要求,从而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绩效。

(二)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关系的讨论

表1表明,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但表2和表3显示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及心理弹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间不存在调节作用,说明心理弹性与职业认同各自独立地对适应性绩效起影响作用。由表4和表5心理弹性及职业认同各维度对适应性绩效联合回归的结果可知,心理弹性与职业认同均是直接影响适应性绩效的自变量,且心理弹性对于适应性绩效的贡献率远高于职业认同对于适应性绩效的贡献率。由此可见,适应崭新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是一个压力性事件。在面临这一压力性事件时,希望通过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来应对压力,以提高其工作绩效的路径是低效的。职业认同虽然能够影响教师的工作投入与工作热情,但如果一名教师无法正确应对工作压力,在面对新任务时心理资源不足,空有一腔热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其在工作中也只会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性绩效。心理弹性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其能减轻不利处境的消极影响[18]。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教师在遭遇压力与挫折时,能够更好地调动个人的力量及环境中的资源,减缓危机事件的影响,从而能够坚持教学行为,完成教学承诺[12],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绩效。因此,学校在进行新入职教师培训时,不仅要注重对其进行师德教育,而且应重视提升其心理弹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新生活的要求,运用自我调整机制,理解工作任务要求,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快速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绩效。

心理弹性早期的研究对象多为高危群体或者是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群,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是存在于个体中的一种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普通人在应对压力等一般性生活事件时,其心理弹性的贡献更为显著。本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对于适应性绩效的贡献率远高于职业认同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心理弹性研究作为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忽视或低估不良境遇中的各种困难和状况,而且会更加关注如何激发人的“正能量”去积极解决问题,这也是未来心理弹性应用研究的一个方向。

五、结论

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水平均较高;(2)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心理弹性及适应性绩效的总分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心理弹性对职业认同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4)心理弹性与职业认同均能够正向预测新入职教师适应性绩效的水平,且心理弹性的贡献率更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01-1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ILGEN D R, PULAKOS E 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staffing, motivation, an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9.

[3]ALLWORTH E, HESKETH B. Adaptive performance: updating the criterion to cope with change[R]. Melbourne: The 2nd Australia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onference, 1997.

[4]PULAKOS E D, ARAD S, DONOVAN M A, PLAMONDON K E. Adaptability in the Workplace: Development of taxonomy of adaptiv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85(4):612-624.

[5]陶祁.适应性绩效结构分析及在培训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 2006, 19(2):48-54.

[6]JUDYTH SACHS.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mpeting discourses, competing outcomes[J]. Education policy, 2001,16( 2) : 155.

[7]方明军,毛晋平.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9(7):56-61.

[8]NIXON J.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higher education[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6,21(1): 5-16.

[9]BEIJAARD D, VERLOOP N, VERMUNT J D. Teachers' percept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16): 749-764.

[10]WERNER E E. 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J]. 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0 (4):106-111.

[11]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10(4):314-318.

[12]BRUNETTI G J. Resilience under Fire: Perspectives on the work of experienced, inner city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6,22(7): 812-825.

[13]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26(1):89-96.

[14]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 25(1):55-60.

[15]倪倩钰,田俊.心理弹性量表信度和效度评价及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0): 1524-1527.

[16]庄如松. 适应性绩效量表之发展及其与目标导向、前瞻人格之关系[D]. 台北: 政治大学, 2007.

[17]张葵葵,李俊.影响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1):81-84.

[18]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8, 31(4):995-998.

(责任编辑:金云波)

·心理学研究·

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Performance of Newly Recruited University Teachers

XU Dazhen, HAN Xiao

(World Skills Competition China Research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By using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Scale, 14-Item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Adaptive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336 newly recruited teachers from 45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in order to test and verify the moderator effect of resili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and adaptive performance of newly recruited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Newly recruited teachers have high levels of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performance. (2)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performance of newly recruited teacher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3) Resilience does not have moderator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and adaptive performance. (4)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and resilience are two predictors of adaptive performance, and resilience have a higher contribution rate to adaptive performance.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resilience; adaptive performance

作者简介:徐大真(1962-),女,河南信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ZH096)

收稿日期:2015-01-26;收修日期:2015-03-10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4-0022-05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职业认同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