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海糊辣烫

2015-12-07汪曾祺吴应海

中学语文 2015年17期
关键词:牛油红油回民

汪曾祺/文 吴应海/评

老海糊辣烫

汪曾祺/文 吴应海/评

老海是回民,专擅糊辣烫。我没见过他,但小时候常吃他的糊辣烫。

老海的糊辣烫算是家乡的名吃了,小城人都知道。一有心情,就说“走,喝老海糊辣烫!”老海和糊辣烫似乎成了同义词,一提到老海,就想到糊辣烫;一提到糊辣烫,也只能是老海的糊辣烫。

老海的小店开在八小隔壁,不大的门面。里面乌漆麻黑,灶台案板上一层黑垢。桌子从店门一直摆到街边,来晚了就没位置。老海的糊辣烫在家乡人气鼎盛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但常去吃,爸带着我。我一去就赶紧找座儿坐下,替爸也抢一个。

爸端的糊辣烫来了。大海碗里漂着层红油,牛油。碗里很烫,但不冒烟,让油盖住了。不明底细的舀起一勺就喝“唉哟,烫死了!”红油上撒了些长半寸许的蒜苗。油是红的,蒜苗半青半白,煞是可爱。牛油的腥膻混着蒜苗冲劲,一嗅,食欲就大开了。

舀一勺汤,轻轻吹吹,喝进嘴里,一股热流从口到胃,这一路又辣又热,三口两口下去,额头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吃到半碗,就算在冬天,手心脚心都开始冒汗。要是夏天,更是大汗淋漓,从水里捞起一般,那叫一个痛快。据说有人感冒,就来吃老海的糊辣烫,效果比吃药强!

汤里主要是粉丝——红薯粉,豆粉。还有土豆丁,牛肉丁,黄花菜。

汤用牛羊大骨熬制,味厚汤鲜,不清汤寡水,勾了粉芡。喝嘴里,又糊,又辣,又烫,是谓糊辣烫。

同样的材料,搁别人手里,做不出这个味。人们只能乖乖地穿过半座城,来吃老海的糊辣烫。喝着糊辣烫,就着锅盔或大蒸馍,绝配!

老海的糊辣烫为什么这么好?还是有诀窍。老海备料下料时,把自己一人关厨房里,旁边不许站人。端出来的,就是一锅锅煮好的糊辣烫。

老海是个孤老,无儿无女,手艺又不外传,做了几十年,眼见得越来越老了。小城人开始担心,老海死了,再到哪儿喝这样的糊辣烫。

人总是会死的。有一天,老海死了,小店关张了。小城人再也喝不到从胃暖到心的糊辣烫了。别人也开始卖糊辣烫,生意清淡,一喝,满不是那个味儿。

(《读者》2015年第5期)

[感悟]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回民老海的糊辣烫,读罢令人馋涎欲滴,心驰神往。那么,作者是如何把一碗地方名吃写得如此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呢?一是营造氛围,通过简陋的门面、供不应求的场景等来吊读者的胃口;二是抓住糊辣烫的“色、香、味”等进行仔细描摹,令人如临其境;三是写食用过程中独特的感受,进一步反衬糊辣烫的与众不同;四是就此抒发情感,升华主旨。

很显然,同学们今后在描写某种食物时,完全可以借鉴本文的写法,让美味佳肴在你的笔端“流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台南镇中学]

猜你喜欢

牛油红油回民
油脂种类对调和牛油风味的影响
单甘酯及冷却温度对牛油样品特性的影响
采用安全层法对红油爆炸事故进行定级的探讨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牛油西施和吉他师傅的『爱情烤吧』
低硬度调和牛油的制备及品质分析
红油抄手
BOTTOMS UP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