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句子含意”六法

2015-12-07张福圣徐金国

中学语文 2015年17期
关键词:女老板主干词语

张福圣 徐金国

突破“句子含意”六法

张福圣 徐金国

“理解重要语句所蕴含的丰富含意”一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因为这样一道题,几乎涵盖了现代文阅读的“筛选(提取)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理解思想感情、分析评价观点”等几个主要能力考查点,最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所以,一直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那么,针对这一题型,怎样才能在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取得实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尝试用以下六种方法求突破。

一、关键词语突破法。

分析句子中重要词语 (关键词)的含义。一般来说,命题者出题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思想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而认真研读这些语句,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都有凸显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整个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只要把句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分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一句所蕴含的深意。只要抓住句中的 “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些关键词来理解它们的意思就可以了。“真的猛士”指那些为革命不惜牺牲的真正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残酷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黑暗现实。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意基本也就明晰了,即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哀痛,他们为了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理解了以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只要再从整体上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得出了考查者所要求

给出的答案。

回到近些年的高考试题,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题的第(2)小题“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解答这道题,我们只要抓住关键词“巅峰”进行突破。“巅峰”通常是指决战双方的级别最高,双方争论内容分量最重,双方争论所产生的影响广泛深远,从上述三个角度切入,我们只要抓住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个人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们所争论的内容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场争论影响广泛深远,推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的进步这三点,就可以正确答题了。又如2014年辽宁卷第12题第(2)小题“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体现在哪些方面?”福建卷第15题“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等,只要抓住题干中的“知音”“大爱”关键词都可以迅速突破。

二、感情色彩剖析法。

分析句子和句中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此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爱憎、好恶等等。如,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的含义。我们只要扣住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就能准确理解这句话就是在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准确把握句中关键词的感情色彩,是正确分析句子含意的前提。否则,就会犯“是非不分”“南辕北辙”的错误。同样,在高考试题中也不乏这样用感情色彩分析句子含意的题型。如2014年浙江卷的第14题: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解答这道题,从内容上去探讨“走眼”的含义,首先必须搞清楚“走眼”在本文是正话反说,贬义词褒用,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赵老板胸怀宽广,见识不凡的赞美,从而很好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反之,如果不能抓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答案就很有可能南辕北辙。

三、修辞手法还原法。

分析还原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弄清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而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含意之所在。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等。如,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个句子。我们只要对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进行还原,弄清楚“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是由大量木材烘烤转化而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又如何能轻易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是持否定态度的。这里采用“木材形成煤的过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惨烈的流血斗争只换来了社会的一点点进步”这样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悟。

“修辞手法还原法”在解答高考试题中也会经常使用到。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的含意。(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2)在山区待了几个月,也没见到几回晴朗的天。解释上面两个句子的含意,其实我们只要进行修辞手法的还原,第一句乐师伴奏主要是为了歌唱者尽情抒发情怀,而雨声就像好乐师那样善解人意,很自然就可以得到这个句子的含意: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雨声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喜欢在雨声中引发遐想,寄寓情思。而解答第二句只要抓住“没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的一语双关,既指实际的阴雨天气,更暗示人事的不幸遭遇,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四、结合语境分析法。

结合全文(或上下文)内容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含意。结合全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句子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对揭示全文主旨的作用。如,如何理解杨绛《老王》文末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所饱含的丰富的意蕴?首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具有收束全篇、卒章显志的作用。这句话既交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本文的“文眼”。“幸运者”是杨绛的自称;“不幸者”指“老王”;“愧怍”是惭愧的意思。作者回想起来为什么感到惭愧?可谓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在和老王相识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正读懂老王、理解老王和尊重老王,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似乎只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与老王对作者付出的爱,是不能等同的,是不平等的,所以,作者为此深深感到“愧怍”。语境分析法是高考解答句子含意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2014年辽宁卷11题的第(2)小题: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常是通过人物的言

行表现出来的,要分析人物心理,就必须回到文本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此处女老板的两次“看看”颇耐人寻味。从女老板的“这位先生算的对”和“我为什么要说谎”进行分析,是女老板在做出一个审慎决定前进行的考量和选择,显示了女老板在情感选择上的审慎和心计。明知数学家计算是错的,但因为喜爱数学家这个人而故意做出的这样的决定。而从“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两次“看看”分析,明显表现了她内心的不满与愤怒,尤其是显示了她对男友并不了解。通过上述这样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答案就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五、句子结构分析法。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抓住主干去除其枝叶,让句子的主要意思凸显出来。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理解上面这个句子的含意,我们可以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限制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再来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再如2014年山东卷第20题的第(1)小题:“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虽然在塑像的前后有若干的修饰与限制的成分,但我们只要抓住“塑像难得”这个主干,然后去寻找“难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仙气,即没有把杜甫神仙化,表现了诗人的本色。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 “视真实为艺术生命”的追求和对诗圣杜甫的敬仰之情。这样从主干去突破,句子复杂的内涵也就变得清晰了。

六、所处位置定位法。

通过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或者顺藤摸瓜,或者追根溯源挖掘出句子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有时候,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还常常需要根据这个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推断。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头,是全段或全篇的统领句,那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句意时,则要从后面的语段中进行内容层次的梳理;如果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前后过渡的语句,则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出现在文末或者段末则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谈谈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余秋雨《都江堰》)这句话的理解。由于这是文章的第一段,所以除了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解释外,还需要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对其结构作用进行说明: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如2014年江苏卷的第18题:请结合文末的“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解答这道试题就可以运用定位法,要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首先要从文中寻找到相关的句子。“乾坤,说其大;小亭,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有包孕江海的运思”“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乾坤中一草亭,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沉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定位好上面这些句子,再进行归纳提炼,很快就能得到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则是表现了有限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小”与“大”的对立统一,深刻反映了生命的困境以及从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以上六种方法,只是笔者突破“理解体会重要语句所蕴含的丰富含意”所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六种方法,是彼此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针对具体的问题,常常又是多种方法交错使用,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对待,融会贯通方为得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一中]

猜你喜欢

女老板主干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找词语
左主干闭塞的心电图表现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左主干病变介入诊疗中的指导价值研究
全国主干公路网交通安全监控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请小偷看店
我是猫
陪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