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评述

2015-11-28连茂君许多

商业研究 2015年5期

连茂君+许多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具有较早的研究历史,中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的相应研究,为统筹城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基于时代背景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的不同,国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理论的研究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国情,而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存在诸多缺陷,需要继续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以推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评述;实际价值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是带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问题,欧美、东亚以及我国等国家或地区,针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出现的问题,坚持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增加农村公共设施投入为主要手段,以农村山水田林路等的综合规划与建设为主要措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多样化模式。

毛泽东1956年提出了注重城乡协调的思想,在此之后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城乡工作的重点,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方略。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阐发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提到了五个统筹之首;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城乡间要素平等交换,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的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国外早期的城乡关系发展理论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是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初期,城乡的分离发展导致的城乡对立问题已成为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在这一背景下,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提出“和谐的社会是不存在城乡的对立和差别的,乡村不是城市的附庸,城市也不是乡村的主宰,二者是平等的”[1]。这是关于城乡需要统筹发展的早期构想。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城乡之间没有差别和对立的观点是城乡一体化理论的雏形,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二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Chunen)在其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杜能圈”[2]的构想,他将城市假设成为孤立国的中心,农村处于孤立国以外的范围,并得出了孤立国农业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构架,为“城乡统筹”协调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三是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英国著名规划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呼吁要“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3],并提出“乡村和城市都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城市—乡村交融形态能有效规避他们的缺点、彰显他们的优点。因此,城市和乡村要紧密结合在一起”[3]。他提出的是一种城乡关系改良的思想,主张用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来代替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分割,实质上是利用乡村来带动城市的发展。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以乡带城”理论,他强调的并不是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而是仅消极的避开城乡之间的主要矛盾而已,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继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催生了新的城乡发展观。一是麦基的“城乡一体化理论”。1987年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基提出的“Desakota”模式,主张要推进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发展,“Desakota”模式是针对亚洲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对欠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区域网络模型。道格拉斯在分析过去的各种城乡发展理论与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之间相互依赖的区域网络化发展模型。强调提高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的连接度。该发展模式在发挥城乡优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发展中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塔科里和大卫 奥特斯威特构建了消极的和积极的“城乡相互作用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模式,强调中小城镇在促进乡村地区发展以及缓解贫困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城乡矛盾问题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虽然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对探索如何解决城乡矛盾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国外学者主要是站在宏观层面上对统筹城乡问题进行考察,而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研究相对缺乏,诸如类似我国发展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内容就较少涉及。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不明显,因此,国外的很多研究把城乡的人为分离作为前提,而且研究主要侧重在数理论证的实证研究,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工业革命时期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对发展国家具有局限性。

三、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丰富的成果,下面针对学者们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意义、发展机制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作简要评述。

(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内涵研究

自党中央提“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提出之后,学者们便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到目前为止,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鞠正江(2003)[4]从统筹城乡的资源角度考虑,认为统筹城乡就是统筹城乡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政治资源等三个方面。焦伟侠等(2004)[5]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考虑,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含义,一是将城市和乡村当成统一的整体,实行统一谋划管理;二是全方位看待“三农”问题,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三是摒弃城乡不平等、城乡分治的发展思路,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要素合理流通。秦庆武(2005)[6]从统一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乡村和城市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全盘考虑,统一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乡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学者们从不用的角度来阐述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考维度,一是鞠正江从资源协调统筹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从“局部统筹—整体统筹”的思路,二是焦伟侠和秦庆武等对城乡一体进行统一规划角度则体现出“统筹整体—统筹局部”的思路,相较而言,前者更具有可行性。

(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研究

徐安勇(2010)[7]认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郭建军(2007)[8]指出,城乡关系是否和谐关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综合体现,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周静(2008)[9]认为,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能够缓解农村社会的矛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妥善处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研究

袁岳驷(2005)[10]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机制,主要包括资源配置、公共物品供给、社会保障等各种机制。袁志刚等(2010)[11]研究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他认为人力资本和土地资本的统一是城乡协调的动力机制。吴丽娟等(2012)[12]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自下而上模式—推动中小城镇产业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模式。袁岳驷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机制构建更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机制建设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袁志刚和吴丽娟等提出的统筹城乡的动力机制则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机制建设问题。

(四)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

张国(2004)[13]在总结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失衡的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包括二元的户籍制度、二元的融资体制以及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等。因此,他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破除制约“三农”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苏明(2006)[14]提出实现统筹城乡,要着重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农村财税制度。姚林香(2007)[15]认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财政政策的支持。刘美平(2009)[16]从城乡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差距角度出发,提出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多重性,要在政治层面着力,配套以财政支农、城市助农、工业哺农等手段,促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回良玉(2010)[17]则认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根本立足点,要贯彻落实城乡改革联动机制,推进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张国等提出的对策措施侧重于体制机制建设的角度,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去改善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而苏明和姚林香侧重于如何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关系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对城乡关系的研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研究也较为深刻,在很多问题上都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统筹城乡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地域性的问题,因此,很多理论上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是很多研究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在研究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研究范围上多集中于对某一时期社会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政策式和应对性的讨论,缺乏从城乡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统筹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相对局限;二是提出的很多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都是对具体经验的总结和罗列,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实践工作的开展缺少指导意义;三是缺少对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统筹城乡是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能够定期评估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进程,及时修正发展中的错误,对更好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亟待科学系统的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

四、统筹城乡问题的研究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完善统筹城乡理论体系。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理论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在对于统筹城乡问题进行研究时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难以系统的对统筹城乡理论做出概括。因此,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弥补原有理论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使统筹城乡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统筹城乡理论体系,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为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奠定基础。

2.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统筹城乡关系的问题涉及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规划学等学科,这些学科都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研究有着重大的贡献。同时,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也会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其一,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这些学科提供更多、更广、更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其二,由于统筹城乡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解决城乡发展矛盾的重要实践要求,因而可以将更多的专业人才吸纳到相关学科建设中;其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它涉及更广阔的领域,所以会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促使新学科的产生。

3.揭示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有“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等几种发展模式,但是在实践中选择何种模式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深入分析城乡之间的发展状况,了解城乡之间的基本规律。同时,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城乡关系的演变进程,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经验教训,也可以梳理出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和主要矛盾,从而构建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机制,有助于指导我国统筹城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实践意义

1.推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是一直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我国只有妥善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可以促进生产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原有的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产量;同时,统筹城乡发展还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共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城市是现代化的大工业经济形式,而农村的经济却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优越,农村的基础设施缺乏;农村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等。在我国工业化起步发展过程中,农村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却一直处于低端水平,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摆脱原有的工业掠夺农业的做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促进资源、产业、人才、资金等向农村流动,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

3.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发达的城市而没有繁荣的农村的社会不是小康社会,这样的社会也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稳定。农村作为城市的腹地,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缺少农村经济和农业作为基础,城市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统筹城乡发展,将城乡作为统一的整体,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条件差距,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实践表明,统筹城乡发展是长期以来我国探索解决城乡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对统筹城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统筹城乡发展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47.

[2]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5.

[3]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11.

[4]鞠正江,张益刚,方清波.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对策措施[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5]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2004,01:37-40.

[6]秦庆武.统筹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7(6):7-8.

[7]徐安勇.浅析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J].网络财富,2010(9):49-50.

[8]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4-44.

[9]周静.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路径[J].理论导刊,2008(7):46-48.

[10]袁岳驷. 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11]袁志刚,解栋栋.统筹城乡发展: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的协调再配置[J]. 经济学家,2010(8):77-83.

[12]吴丽娟,刘玉亭,程慧. 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2012(4):113-118.

[13]张国.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4]苏明. 未来中长期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取向[A].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全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2006)[C].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2006:11.

[15]姚林春.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

[16]刘美平.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1):71-73.

[17]回良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J].求实,2010(3):3-8.

A Theoretical Review to the Balanc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LIAN Mao-jun1,XU Duo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Balanc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eory has an earlier research history in our country,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providing theory support for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 Bu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ime background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many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urban-rural areas as a whole is not fully adapted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studies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 also have many defects, requiring to planning for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study, so a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work of balanc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s:balanc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review;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责任编辑: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