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SCNFI分析框架的我国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5-11-28唐晓华姜博马胜利

商业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测度

唐晓华+姜博+马胜利

摘要: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在借鉴中外经验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围绕投入信息化、产出服务化、流程低碳化、组织网络化、融资多元化以及创新集成化,本文通过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ISCNFI分析框架,对我国30个地区2012年度产业融合情况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程度差异性显著,多数地区融合程度与理想状态差距较大,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产业融合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较为显著,其原因可部分归结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及政府干预强度等影响因素的差异。

关键词:产业融合;ISCNFI框架;测度;经济发展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产业融合建立在传统产业系统演化基础之上,发生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机构融合、业务融合以及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系统不断远离旧平衡态、向新秩序进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也是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渗透虽引发了产业融合的大量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产业只与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才会发生融合。产业融合在本质上是产业的发展问题,绝非某几类产业间简单的混合互动现象。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深入探索产业融合方式与测度对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基于六维度ISCNFI的产业融合分析框架,试图对我国2012年度30个省市的产业融合实际情况进行检验。

一、产业融合ISCNFI分析框架构建

随着外界技术创新及管制放松等负熵流的进入,产业系统逐渐远离低效、低发展速度的平衡状态,技术融合开始出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扩散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升级与体验经济的来临,需求定制化的满足及产品服务化的配套加速了产业链结构远离旧平衡态。系统在T1时刻后会突破阈值Y(T1),出现阶段性的突变升级,其有序度也得以提升,产业融合跨入产品融合阶段。随着外部影响因素的不断干扰,融合系统会按照同样的规律进行演进,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元素间不断地相互非线性作用,使得系统在时刻T2突破阈值Y(T2)后会再次远离平衡态,随之有序度再次出现质的提升。因此,随着产业融合不同阶段的不同演进,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也是融合系统有序度不断提升的过程。根据产业融合系统演化发展规律,本文所构建的融合系统包括生产子系统、研发子系统、支撑子系统与链接子系统。生产子系统是整个产业融合系统的基础,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冲击表现在对生产流程的融合再造和跨产业、跨学科技术和知识的集成。从我国现阶段区域产业融合的实践来看,生产系统融合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投入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产出服务化(Servicizing),以及流程低碳化(Low-carbonization)。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推动区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业生产效率,显著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快了市场信息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服务化既是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因此,服务化在本质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系统平衡状态,缩短了产业链生产环节,促使新产品更加面向市场专业化、用户个性化需求,拓展了产业链两端研发设计、物流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范围。低碳化是产业融合生产系统的阶段性内容,环境资源约束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愈发严重。降低产业生产的碳排放要求向产业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迫使传统产业改变了原有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结构。所以,信息化是服务化与低碳化实现的基础,而服务化既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低碳化实现的内容,低碳化则是信息化与服务化的直接动力。

产业融合的过程是对不同层面研发创新系统的重构和再造,研发子系统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在融合初始阶段,传统产业内部、产业间以及产学研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和信息流交互流转,以集成化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产品研发,逐渐打破了传统产业创新研发系统结构,初步形成了跨产业、跨学科以及跨创新系统的融合研发创新系统。在产业融合发展阶段,新型产业不断增强与市场相互渗透的能力,研发创新系统内部各创新要素市场化流动特点显著。在产业融合成熟阶段,传统产业研发创新系统边界消失,融合研发创新系统重构完成,并成为发挥新型产业功能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将创新集成化(Innovation Integration)作为衡量产业融合的一个指标。

随着我国市场化建设的加快,市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产业融合演化进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撑,支撑子系统是产业融合系统顺利运转的保障,其中支撑产业融合最重要的是产业融资,融资多元化(Diversified Financing)程度是衡量产业融合保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融资渠道和模式多样有利于产业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不同产业主体和产业要素的链接方式是影响产业融合效率的重要因素,链接子系统是提升产业融合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产业融合效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间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强度及互动范围,产业融合的出现使传统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同一产业不同企业间和跨产业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不同主体结成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关系成为了产业组织开放式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改变了原有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也呈现出不断强化的动态竞合关系。因此,随着经济联系紧密度加深,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是促进产业融合提升效率的一个特征。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产业融合ISCNFI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该框架也是本文构建区域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

二、我国区域产业融合ISCNFI测度

(一)区域产业融合ISCNFI测度体系构建

依据上述产业融合ISCNFI分析框架,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性及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本文构建了我国区域产业融合ISCNFI测度体系(表1),它由以下这六个分析指标构成:

1.投入信息化(Info)。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各产业的应用程度是产业投入信息化考量的关键,相关产业信息化测度大多遵循工信部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NIQ(National Information Quotient)。本文借鉴其设定思路,结合产业信息化融合等相关特性,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重、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信息产业就业比重和计算机普及率等方面,衡量区域产业融合投入信息化程度,即区域主导产业对信息产业的融合程度。

2.产出服务化(Serv)。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现象日益明显,提高产业服务化能力和产品服务功能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特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要求增加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因此,将产出服务化作为衡量产业融合程度的一类指标,产业融合程度越高,产出服务化能力越强。所以,可从服务业增加值在GDP比重、服务业法人单位比重、电子商务销售比重、服务业拥有网站比例,以及通过互联网开展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比重等方面,评价产业融合产出服务化程度。

3.流程低碳化(Carb)。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对国际与国内未来产业发展方式的判断,低碳能力是未来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各类制造企业对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促进了主导产业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融合。一般认为碳排放量的计算是低碳经济测度指标的基础,从能源消耗、CO2排放量、能耗强度、电耗强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CO2排放强度等方面,对产业融合流程低碳化程度进行测度,低碳化反映了主导产业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融合程度。

4.组织网络化(Net)。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互动,产业在空间上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各产业以网络形式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深了产业间全方位的互动,即加快了产业融合的实现,也成为新融合产业的重要特征。所以,可以从网络密度、网络强度、网络外部环境、网络发展潜力和技术共享程度等方面,测度区域产业融合组织网络化程度。

5.融资多元化(Fina)。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金融发展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和交易成本,为新产业融资提供多元化渠道。所以,可以从高资产收益率、上市公司市值比重、外商投资比重、保险深度和银行贷款比率等方面,测度产业融合融资多元化程度,融资多元化体现了主导产业融合金融产业的能力。

6.创新集成化(Inno)。产业融合发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跨产业产品的出现,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融合范围越广,创新型产品技术集成化程度越高。所以,可以从新产品研发与销售比重、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比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消化吸收强度、高学历研发人才比重、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比重和产学研合作深度等方面,测度产业融合创新集成化程度。

(二)ISCNFI测度方法

本文从ISCNFI六个维度选取了共39个评价指标,采取主成分测度方法具体测度:第一,计算我国各省市投入信息化指数、产出服务化指数、流程低碳化指数、组织网络化指数、融资多元化指数和创新集成化指数。每个指数的计算都先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数据标准化后的指标相乘,进而算出我国各省市六大特征指数的分别得分。第二,在六大特征得分的基础上,继续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六大特征指数对产业融合指数的贡献权重,用标准化后的ISCNFI六大特征指数得分分别乘以权重,算出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指数。第三,将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程度排名,对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程度进行聚类,测度公式为:

ICDi=λ1Infoi+λ2Servi+λ3Carbi+λ4Neti+λ5Finai+λ6Innoi

上式中ICDi代表我国第i个省市产业融合指数,该指数是由产业融合理想状态六大特征指数加权计算的结果,Infoi代表投入信息化指数,Carbi代表流程低碳化指数,Servi为产出服务化指数,Neti代表组织网络化指数,Finai代表融资多元化指数,Innoi为创新集成化指数,其中λ为各自的权重。

对六大特征指数的测算同样采用上述方法,以投入信息化指数为例,i省市的投入信息化指数为:

Infoi=λi1Ii1+λi2Ii2+λi3Ii3+λi4Ii4+λi5Ii5+λi6Ii6

其中,Ii1、Ii2、Ii3、Ii4、Ii5和Ii6分别对应信息化指标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重、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信息产业就业比重和计算机普及率,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Servi、Carbi、Neti、Finai和Innoi等指数。

(三)数据选择与指标权重

根据产业融合指标体系,本文对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2012年度产业融合进行测度,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中国金融年鉴2013》《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和统计报告等资料的汇总。

由于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取有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为了能够统计计算分析,需要对逆向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鉴于指标体系涉及到的逆向指标有能源消耗(C1)、CO2排放量(C2)、能耗强度(C3)、电耗强度(C4)和CO2排放强度(C7)等五个指标,本文对逆向指标正向化处理公式为:x′=1/x,即取逆向指标的倒数。本文涉及的适度指标只有一个,即银行存贷款比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最高存贷比例为75%,因此该指标的最佳比率设定为75%,正向化按照公式x′=1/|x-x[DD(-*2]⌒[][DD)]|算得,该公式中的x[DD(-*2]⌒[][DD)]代表最佳比率。

在具体指标数据方面,CO2排放总量需单独估算,依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二氧化碳排放量=化石燃料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低位发热量×碳排放因子×碳氧化率×碳转换系数②。本文参考上述方法,并结合数据可得性原则,采用的CO2排放总量为:

Qico2=αcoal-co2Qicoal+αoil-co2Qioil+αgas-co2Qigas

此外,地区市场化指数(N3)参考樊纲等《中国市场化指数2011》中各省市2009年度市场化指数,测度的是2012年各省市产业融合程度指数。虽然2009年的市场化指数与2012年的指数有差距,但对2009年市场化指数标准化处理后,各省市的变动趋势并没有太大变化,基本遵循各省市多年来的变化趋势,在没有2012年各地市场化指数数据客观现实和对评价结果没有太大影响的情况下,本文采用2009年各省市市场化指数进行评价。

在上述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撑下,本文对产业融合六大特征及其子指标赋予了各自的权重,权重计算结果分别为:

从上述产业融合六大特征权重可以发现六个维度对2012年我国区域产业融合的重要程度相差不大,其中对产业融合程度贡献最大的是流程低碳化指数,权重为02555,这也反映出2012年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中对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产品、技术、专利等方面的融合程度较高。近几年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日益凸显,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各产业节能减排和增加能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求,加速了各地区不同产业对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的购买,这也成就了2012年流程低碳化指数成为产业融合最大的权重。对产业融合程度贡献最小的是投入信息化指数,其他重要程度依次为创新集成化、融资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和产出服务化。

三、ISCNFI测度结果分析

(一)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ISCNFI测度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和选取的数据,我国各省市2012年产业融合指数得分如表2所示,表2给出了各省市产业融合六大特征指数的单项得分及综合得分,即产业融合指数得分。以投入信息化指数得分为例,我国各省市信息化指数得分总和为零,单个省市的得分高于平均为正,说明该省市信息化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数,得分越高说明与产业融合理想状态越接近,反之则越偏离。

数据来源:作者经计算整理所得。

(二)结果分析

1.我国各省市2012年产业融合程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在地区间,产业融合程度最高的北京市达到24950,融合程度最低的青海仅为-12495,从30个省市的产业融合得分来看,ICD>0的省市有14个,ICD>1的省市只有北京、上海和广东,在ICD<0的16个省市中,只有青海小于-1。在各省市内部,产业融合六大特征指数得分明显不均衡。从各省市间纵向比较来看,以投入信息化指数和组织网络化指数为例,投入信息化指数得分最高的三个省市为北京、上海和广东,而组织网络化指数得分最高的三个省市为上海、江苏和广东。从各省市间横向比较来看,以山西省为例,六大特征指数得分最低的为低碳化指数,为-16385。本文利用SPSS180软件,对我国30个省市的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第一类地区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特性;第二类区域的融合特性虽没有第一类显著,但其融合程度也相对较高;第三类区域的产业融合水平较为一般;第四类地区的产业融合程度相对较低。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所得。

第一类区域为北京、广东和上海,这三个区域的产业融合程度相比较而言最高,三地的产业融合平均指数达到17312,其产业融合综合特性的六个维度均具有较高的水平。(1)北京产业融合中的投入信息化、产出服务化和融资多元化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分别高达36265、27612和24108,其中投入信息化指数得分大约是上海的两倍,广东的三倍。(2)上海产业融合中的组织网络化指数得分全国最高,达到21540,领先北京和广东,但上海流程低碳化指数得分远低于北京和上海,仅为02577,与湖北相差不大。(3)广东虽然各项指标得分都处于全国前列,但没有一项指数得分排名第一,六大特征指数中得分最高的是组织网络化,最低的是创新集成化。

第二类地区包括江苏、天津、浙江、四川、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吉林、山东、安徽、重庆、广西以及湖北,这些区域的整体产业融合程度相对较高,但其各维度发展指标却存在较大差距。(1)各地区横向各维度指标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天津市综合产业融合程度位列全国第五位,然而流程低碳化指数却为-02318。江西省的流程低碳化指数高达17612,位于全国最高水平,但其投入信息化及产出服务化等其余五个指标却均为负值,其中投入信息化指数仅为-06382。吉林省创新集成化指数高达14176,水平亦为全国首位,然而其余5项分指标也均低为负值。(2)各维度指标间纵向比较差异较大。天津、江苏、浙江和福建的投入信息化指数得分较高,海南产出服务化水平在第二类地区中处于领先位置,江苏和浙江的产出服务化指数相当,江西、湖南、广西和四川的流程低碳化指数较高,但这四个省份的组织网络化水平普遍不高,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江苏和浙江拥有较高的组织网络化水平,分别为18973和14250。融资多元化指数较高的地区是江苏、福建和四川,天津、湖南和吉林的创新集成化程度较高。

第三类地区产业融合属于一般水平,包括云南、陕西、河南、黑龙江、甘肃、辽宁和河北七个地区,这些地区产业融合指数的特征:(1)产业融合与六大特征指数得分基本都小于0,其中河北和黑龙江所有指数得分都小于0,辽宁和陕西除了投入信息化指数得分大于0,其他指数得分也都小于0。得分情况最好的是河南,六个指数得分一半正一半负,河南也是第三类地区产业融合程度最高的,排在全国第18位。(2)辽宁在这第三类地区中拥有最高的投入信息化指数得分,为03699,云南得到最高的产出服务化和低碳化指数分数,河南的组织网络化和融资多元化指数得分最高,甘肃创新集成化程度较高。(3)第三类地区与前两类地区产业融合差距较大,第三类七个地区产业融合平均得分为-03944,明显低于第一类的17312和第二类的02230,前两类地区的平均得分都大于0,第一类地区甚至大于1,这表明第三类地区产业融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升潜力巨大。

第四类地区产业融合水平低,包括青海、贵州、宁夏、山西、新疆和内蒙古六个地区,这些地区产业融合特征为:(1)产业融合指数得分排在全国后六位。宁夏在第四类地区排名最高,青海倒数第一。(2)产业融合指数及六大特征指数得分几乎全为负数。在这总共42个指数得分中,除了宁夏的产出服务化指数得分为正,为03415,其它41个得分都小于0。(3)内蒙古和新疆的投入信息化水平在全国排在中部,相比其它五个特征得分,内蒙古和新疆的投入信息化得分最高。贵州得分最高的是流程低碳化指数,不仅在第四类地区最高,在贵州省内部其他指标对比中也是最高。山西最高的是组织网络化,最低的是流程低碳化。新疆的融资多元化情况最好,贵州的创新集成能力较强。

2.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性较高。产业融合即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一种产业演进现象,也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种途径,为了检验区域产业融合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本文选取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为人均GDP、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区进出口总额比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出各省市经济发展指数(表4)。采取聚类分析,将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程度与经济发展指数一致性聚为4类:一是一致性高的地区;二是一致性较高的地区;三是一致性一般的地区;四是一致性较低的地区(表5)。

从表5一致性聚类结果来看,北京、江苏、广东和上海的产业融合程度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一致性,这四个城市均属经济较发达地区,产业融合程度高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作用明显,有利于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山东、福建、浙江和天津产业融合程度与经济发展一致性较高,并且产业融合指数都低于经济发展指数。其中,天津和福建的两类指数基本相等,说明这几个省市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较强,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吉林、广西和安徽等14个省市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一致性一般,这表明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这些省份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原因在于这些省份产业融合程度本身不高,只有湖南和四川排进了全国前十,也仅排第7和第8,其它省市大都处于中下游,另一个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产业融合程度。辽宁、内蒙古和甘肃等8个省市的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一致性低,表明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这可能与这几个省份主导产业的构成,以及经济结构基础密切相关。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我国大部分省市2012年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与产业融合理想状态差距较大。只有北京、上海和广东产业融合指数达到1以上,具有较明显的产业融合迹象,其他省市产业融合状况参差不齐,融合特征表现差异较大。在产业融合较高的北上广三地,对产业融合贡献较高的是投入信息化、产出服务化和融资多元化,充分表明现阶段支撑我国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是产业信息化建设、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和融资市场化的推进,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产业融合的方向,也首先集中在主导产业对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融合相对较慢,集成化自主创新能力和组织网络关系架构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尽管我国产业融合重点不同,但产业低碳化融合发展要求最紧迫。从产业融合理想状态六大指标权重可以看出低碳化指标权重占比最大,依次为创新集成化、融资多元化、组织网络化、产出服务化和投入信息化。首先,权重高低充分表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破解资源瓶颈和治理环境是各个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低碳化权重最大也反映了我国不同产业融合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其次,集成化创新能力也是体现了产业融合程度的次重要指标,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产品技术集成化或产品功能多样化,新产品集成跨行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化发展是加快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另外,产业融资多元化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加快融资市场化建设,促进制造业与金融产业融合,也是破解我国现阶段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途径。最后,组织网络化、产出服务化和投入信息化对产业融合贡献相对较小,这也表明我国前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成绩,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空间相对有限。

3.我国各省市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地区差异较大。产业融合的发生建立在产业内外部新技术基础之上,是与现有产业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互动发展的结果。我国不同省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差异较大,不同产业融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受地方基础条件的限制。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一致性较高的北京、江苏、广东和上海,这四个地区本身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四个省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优势,具备了产业融合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但是,经济基础较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部分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并不成熟,过分强调融合互动发展,过分强调借助产业融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拔苗助长”的风险,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在本文所构建的产业融合ISCNFI框架中,投入信息化(I)、产出服务化(S)、流程低碳化(C)三方面特性是为了厘清产业融合动态演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提出的,并非指信息化、服务化、低碳化特性分别仅存在于投入、产出和流程环节中。事实上,就产业融合结果来看,信息化、服务化及低碳化特性最终会存在于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②数据来源:http://www.emcsino.com/html/news_info.aspx?id=9267.

参考文献:

[1]Hamel,Gary and Prahalad, C.K.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4.

[2]Brand,S., The Media Lab: 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M].New York: Penguin,1988.

[3]Colin R Blackman,Convergence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thermedia[J]. Telecommunieation Policy, 1998, 22(3).

[4]Yoffie D B. Introduction: chess an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Yoffie D B(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Boston,1997.

[5]Lee,G.K.-F. The Competitive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n an Era of Innovations: Telephony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Networking, 1989-2001[J]. PhD Thesis,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C Berkeley, CA, 2003.

[6]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23(2).

[7]Fai, F. M. and N.von Tunzelmann. Industry-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Converging Technological Systems: Evidence fromPatent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1,12(2).

[8]Athreye S,Keeble 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Globalisation and Ownership in the UK Computer Industry[J]. Technovation, 2000(20).

[9]Lind J. Convergence: History of term usage and lessons for firm strategies[R].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er for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2004.

[10]Greenstein S, Khanna 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In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11]Malhotra A. Firm Strategy in Converging Industries: An Investigation of US Commercial Bank Responses to US Commercial Investment Banking Convergence[M].Maryland University,2001.

[12]Stieglitz, N. Digital Dynamics and Type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Handheld Computers Market in the1990s and Beyond[J]. In 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Digital Economy, ed. J. F. Christensen and P. Maskell. Cheltenham: Edward Elgar,2003.

[13]Richard H. Convergence and Regulation[R].Melbourne: TIO Conference, 2003.

[14]Curran, C.-S., and J. Leker. Patent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Convergence-Examples from NFF and IC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1,78(2).

[15]Jeremy Rifkin.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6]吕康娟,付旻杰.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网络的构造与结构测度[J].经济地理,2010(11).

[17]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18]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

[19]厉无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20]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

[22]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23]徐盈之,孙剑.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基于绩效分析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7).

[24]韩顺法,李向民.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25]刘玉芹,胡汉辉.电信产业链网状化与电信市场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26]贺正楚,吴艳,张蜜.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

[27]周正平,冯德连.产业融合:中国制造业优势创造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28]余典范,干春晖,郑若谷.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

A Development Study on China′s Region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based on ISCNFI Analysis Framework

TANG Xiao-hua, JIANG Bo, MA Sheng-li

(Economics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al futur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at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ISCNFI region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measure system model to asses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f China′s 30 regions in 2012, with six measurements including input informatization,output servicizing,process low-carbonization, 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diversified financing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actu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Result shows that integration degree of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is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but is high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basis, strength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other factors.

Key words:industrial convergence;ISCNFI framework; measur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测度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Rn中一类具有N元数字集的自仿测度的谱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